□深圳市福永街道橋頭小學 劉愛華
?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深圳市福永街道橋頭小學劉愛華
【摘要】小學科學教育的本質不在于傳授多少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怎么樣去解放孩子的腦、手、足、口;在思想、時間和空間上,給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把孩子對科學的好奇心、本能欲望引導到科學的道路上來,使學生逐步領會到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自身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情境導入實驗教學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一門學科,它涵蓋了科學觀念、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茖W學科倡導探究性學習。如何在教學中追求實效,讓學生有收獲,是新課改下大家所普遍關心的問題。下面筆者就此問題,結合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自己的體會和做法。
科學課不是空洞說教,而是讓學生在樂中求學,學有收獲。因此,教師備課要精心設計好導入激趣這一環(huán)節(jié)。如筆者在上三年級下冊《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時,課伊始,我以馬鈴薯兄弟比潛水的故事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并自然地引出主題:猜一猜兩只大小不同的馬鈴薯是沉還是???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可能回答出2種意見:(1)大的重,會沉,小的輕,會??;(2)不一定,小的體積小會沉,大的體積大會浮。在學生自信的猜測聲中,我演示把兩個馬鈴薯分別放入兩個槽中,學生發(fā)現大的沉、小的浮,再把兩個馬鈴薯換過來,這時,學生發(fā)現,小的沉,大的卻浮了。學生發(fā)現所有的人都猜錯了,為什么呢?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欲望,引入了本節(jié)課所探究新知的教學過程。
實驗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鼓勵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片自主學習的天地,真正使學生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鍛煉。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點亮小燈泡》一課時,我一開始簡單介紹了電池、電線、燈泡后,沒有講明怎樣做才會讓小燈泡發(fā)光,而是提出疑問:“誰能讓小燈泡發(fā)光?”在學生認識儀器的基礎上充分調動他們敢于思考的精神。通過親自實踐,小燈泡亮了,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得了知識,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蠟燭能燃燒多久》一課時,如何讓杯中的蠟燭持續(xù)燃燒?學生能想出的方法固然不會只有“架空杯子,留出空隙”,但這種方法卻是學生讓蠟燭持續(xù)燃燒的唯一方法。大多數學生的邏輯推理是:杯子幾乎是封閉的,顯然杯中的氧氣會不足,留出空隙應該可以讓杯中的空氣得到更新。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但是對學生原有錯誤認識的糾正,更為“空氣流通是蠟燭持續(xù)燃燒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的科學概念的形成做好鋪墊;分析“墊高了杯口,蠟燭還是滅了”的原因,是設計能讓蠟燭持續(xù)燃燒的實驗方案的基礎,同時是學生對原有的“有空隙,蠟燭就能持續(xù)燃燒”的認識的再認識。
在新課標理念下,為了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全面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光靠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本書的“三一”教學法是遠遠不能實現的。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F代信息技術能把視頻、動畫、聲音、文字集于一體,形象生動。如筆者在教學《光是怎樣傳播的》一課中,“驗證光的傳播路線”時,我就用flash動畫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然后再讓學生分組實驗,驗證了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的。有一些實驗的過程極短,如動物的變態(tài)、植物的發(fā)芽生長過程、巖石的形成等,均可用動畫顯示。故此,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感染力強,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上好科學課起到了良好的收效。
小學生天真、活潑,單靠課堂教學是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欲的,這樣的教學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課堂束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并結合區(qū)域特點,讓學生在校園、家庭、大自然中去學科學。如筆者在上《種子發(fā)芽的條件》時,給學生確定了研究問題:“種子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讓學生明確實驗方法,在課外實驗,并在一周后觀察兩個花盆里的豆芽生長情況,做好記錄,進行研究。在活動中學生的探究興趣很濃,明白了植物生長是需要陽光的。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意志、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陶行知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故此,在教學實際中,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努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親自去實踐與探究,倡導“真情實感、親自體驗”,并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yōu)化實驗教學,真正把學生看作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啟發(fā)、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勇于創(chuàng)新;在認識上向前邁進一步,對教育、對科學、對學生等都要有一個新的認識;關鍵是在課堂、在實際的操作層面,我們必須把這種理念具體化,變成操作性很強的具體指導,讓科學本質教育扎根于實際的課堂中,并且細化到探究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指導上;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跨出科學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以“一切為了孩子的發(fā)展,教學為學生服務”的宗旨,設計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甚至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使“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為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