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頂
?
◎管理◎
當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方法
■秦家頂
當代大學生的年齡大都在18—22歲之間,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視角來看,他們正處于青年中期,因而具備青年期所具備的許多特點。大學生們比較年輕,相對缺乏應對困難和挫折的經(jīng)驗,在大學生活與學習中很容易出現(xiàn)一些心理問題,需要及時疏導。
(一)神經(jīng)衰弱
神經(jīng)衰弱是指在一些精神因素的刺激和影響下,引起人腦機能活動過度緊張,從而使其精神活動能力逐漸減弱的現(xiàn)象。
癥狀主要包括情感控制力差、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工作效率較低、易失眠、疲勞、精神反應過度,如對突然的關門聲、閃過的人影都特別敏感。
(二)焦慮癥
焦慮癥屬于神經(jīng)癥的一種。癥狀是:常常會有無明顯原因、無明確對象且范圍廣泛的緊張、焦慮不安;整天提心吊膽,卻又說不出具體原因是什么;同時,過分關注周圍事物,注意力無法集中,工作、學習效率嚴重下降。
焦慮癥一般包括生活適應焦慮、人際關系焦慮、考試焦慮、就業(yè)焦慮、自卑焦慮等。
(三)恐怖癥
恐怖癥也稱恐懼癥,是一種以對特殊物體、活動或情境產(chǎn)生強烈的以懼怕為特征的神經(jīng)癥。
恐怖癥狀的共同特征是:恐懼時常伴有如頭暈、心悸、顫抖、流汗等,對恐懼客體或情境極力回避。自己也知道這種恐懼是不必要的,但自己無法控制自己。
常見的恐怖癥有包括社交恐怖癥、廣場恐怖癥、單純恐怖癥等。
(四)強迫癥
強迫癥是一種以反復出現(xiàn)的強迫觀念或行為為基本特征的一類神經(jīng)癥?;景Y狀是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其中強迫觀念中的思想或意向是沒有現(xiàn)實意義、不必要或多余的,有強迫癥的人很想擺脫這種思想,但又無能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惱。而強迫動作是反復出現(xiàn)的行為或儀式動作,是屈從于強迫觀念力求減輕內心焦慮的行為結果。
(五)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種以持久性心境低落為特征的神經(jīng)癥。基本癥狀為:心情憂郁、厭世,對人生有凄涼感,經(jīng)常唉聲嘆氣,對人對事沒有興趣,常頭痛、心煩、恐慌等,嚴重時會有自殺的念頭和行為。
(六)人格障礙(不健康人格)
人格障礙是指一個人的人格系統(tǒng)發(fā)展的極其不協(xié)調,在情感和意志行為方面存在問題。一般來說,人格不健康的大學生能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等,其意識清楚、智力正常,但嚴重缺乏對自己人格品德的覺知,常與身邊的人產(chǎn)生種種矛盾,并很難從自己的不正確行為中吸取應有的教訓或經(jīng)驗進行改正。
1.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人格障礙的特點是自我、固執(zhí)、敏感多疑,氣量狹隘,報復心強。對自我評價甚高,特自命不凡,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但在遇到挫折、失敗時,他們又過分敏感,經(jīng)常苛責他人,推脫責任,與他人經(jīng)常發(fā)生矛盾與爭執(zhí),經(jīng)常多見于男性大學生。
2.表演型人格障礙,又稱癔癥型人格障礙。這類人特別自我,并且依賴性很強。對人對事通常具有強烈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非常虛榮,特別喜歡與渴望引起別人的關注。平常做人做事裝腔作勢,自吹自擂。
3.沖動型人格障礙,又稱攻擊型人格障礙。一般來說,這類人在兒童時候就表現(xiàn)出較強的沖動性與攻擊性,經(jīng)常會因微不足道的小事或不值一提的小刺激而突然做出動作強烈攻擊行為,從而對他人造成較大的傷害,自己根本無法控制自己。
4.回避型人格障礙。這類人有較強烈的自尊心理,主要表現(xiàn)為行為退縮,在面對生活與學習中的各種挑戰(zhàn)時通常無法應付或干脆采取逃避的態(tài)度或行為。他們非??释c人交往、交流,但又特別害怕怕被人拒絕、嫌棄;他們特別想得到周圍人的關心與愛護,但又因害羞而不敢主動親近。情緒經(jīng)常呈波動狀態(tài),個人自我形象非?;靵y。
5.分裂型人格障礙。這類人情感、意志、行為的表現(xiàn)不統(tǒng)一。表現(xiàn)為思想內傾,性格孤僻,言語行為不合時宜,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經(jīng)常沉溺在個人幻想的世界之中,或者癡迷于鉆研某些純理論性問題。他們經(jīng)常回避競爭性的情境,對他人比較冷漠,喜歡獨來獨往。
(七)網(wǎng)絡綜合癥
又叫網(wǎng)癮,是指一個人毫無節(jié)制地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網(wǎng)絡上持續(xù)、不間斷地聊天、打游戲等行為,以致嚴重影響、損害自身健康,并在學習或生活中出現(xiàn)各種異常的心理或行為。剛開始是對網(wǎng)絡的精神依賴,逐步發(fā)展為身體依賴, 開始出現(xiàn)記憶力下降、精神疲倦、易失眠和焦慮不安等各種心理、生理與行為問題。
(一)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療法的主旨就是要把一個人壓抑在無意識中的童年創(chuàng)傷挖掘出來,使其成為意識層面的東西,說得簡單點,精神分析的過程就是讓無意識意識化的過程,它主要通過精神分析的方法讓人重新意識到之前的經(jīng)歷,并對其進行分析、解釋,進而產(chǎn)生新的領悟。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一個人一旦了解了自己問題的根源,特別是明了到自己無意識里被壓抑的欲望、動機或情節(jié)等,就有可能去正視它們,理智地對待它們,癥狀自然也會不治而愈。
精神分析治療的具體方法包括夢的解析、意象對話、沙盤療法、自由聯(lián)想、催眠療法等。
(二)行為法
行為法主要是利用強化的手段使人增加或消除某一特定行為,它通過創(chuàng)設一些特別的環(huán)境促使人摒棄不良行為,進而改變自我。行為療法注重目標的明確化、具體化,對問題就事論事。
1.系統(tǒng)脫敏法。具體步驟:第一,了解引起異常行為的刺激情境;第二,將刺激由弱到強按次序排列成“階層”;第三,學會一種與異常行為相抗衡的反應方式,即松弛反應,它可以使人在輕松心情下減弱個體的異常行為??傊袨榀煼ň褪沁@樣有系統(tǒng)地、循序漸進地讓那些異常行為由弱到強、一個個地消除掉。
2.厭惡法。它是一種將一個人所要戒除的行為同某種令人厭惡的刺激結合起來,進而通過條件作用達到戒除或減少該行為的出現(xiàn)頻率。
3.行為塑造法。它是通過不斷獎勵進而造成某種期望行為逐步增加的一種技術。通常采用逐步晉級的作業(yè),并視作業(yè)完成情況及時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以促使增加出現(xiàn)期望獲得的良好行為的頻率。如小學生作業(yè)本上的小紅花、大學里的獎學金制度都屬于典型的行為塑造法。
(三)來訪者中心法
人本主義認為,人的發(fā)展和生物進化一樣,具有建設性的方向。它相信人的潛能,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每個人都有不斷追求成長、成功、自我實現(xiàn)的趨向。來訪者中心療法看重人的價值和人格完善,它主要強調通過協(xié)助一個人自省自悟,充分發(fā)揮其潛能,最終讓其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目標。一個人只有在生活中不斷學習,主動參與到一個流動的、前進的過程中去,并從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的自我生成與變化,從而達到自我目標的不斷實現(xiàn)與進步。具體方法包括尊重、真誠、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等技術。
(四)認知法
認知法理論認為,一個人的思維方式?jīng)Q定了他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認知的歪曲和不正確會導致錯誤的情緒和不良行為,因此要想改變不良情緒和行為,首先就要糾正錯誤的思維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合理信念。合理情緒療法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種。合理情緒法又被稱為A-B-C理論:A.刺激性事件,B.個體的信念,C.情緒。它認為個體的不良情緒和行為是由非理性信念B導致的。此方法主要通過辯論,讓人主動去思考、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即產(chǎn)生頓悟。非理性信念的三個典型特征包括: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糟糕透頂。
合理情緒法的目的在于幫助人認清其思維中的不合理信念,進而重新建立起合乎邏輯、理性的信念,以減少個人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挫敗感,學會對個人和他人都不再苛求,學會容忍自我與他人,使其情緒好轉。
當代大學生只有系統(tǒng)地學習心理學知識,詳細了解一個人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特點,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我國好多高校已經(jīng)開設了如“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等課程,使大學生在豐富自身知識的同時,能更加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明確前進方向,從而能夠順利地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1] 陳明.從心理社會能力視域談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雞西大學學報,2015(11).
[2] 胡月,戴艷軍.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分析.教育心理,2015(1).
[3] 隋松鶴.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及解決途徑.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2013(9).
[4]汪選合,江長華.淺談大學生心理問題與健康教育. 科教論壇,2008, (7) .
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東煙臺2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