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血型時,就仿佛在談論一個類似星座一樣神乎其神、玄之又玄的話題,而很少有人會把它和一個科學命題聯(lián)系起來。
對于血型與性格,血型與愛情,血型與命運……坊間流傳的種種微妙解釋總是讓追趕時髦的年輕一族樂此不疲。2005年上映的韓語電影《我的B型男友》中,一個在感情里隨心所欲、玩世不恭的B型血男孩和一個深愛他、性格懦弱的A型血女孩之間發(fā)生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這部后來被少男少女們奉為“血型愛情寶典”的影片,因為迎合了當時流行的“血型性格說”,票房成績也是十分驚人。
用血型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究竟有無科學道理?至今科學家們也無法給出明確答案。而現(xiàn)實生活中,依靠血型來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已不是什么罕見的事情,此外還有依靠血型來決定飲食、減肥、職業(yè)等說法。那么,這些五花八門的解釋到底有多少可信度?關于血型,從科學的視角,我們又能了解些什么?
發(fā)現(xiàn)血型
血型之所以帶給人們類似星座的神秘感,部分是因為今天關于它的科學研究還不夠完善。盡管血液是個古老的醫(yī)學問題,但人們關于它的知識累積也不過是從哈維提出“血液循環(huán)學說”之后的幾百年。血型的發(fā)現(xiàn)就更晚了,最多能追溯到19世紀。因為那時候有少數(shù)醫(yī)生開始嘗試一種救治瀕危病人的辦法——輸血。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為一個失血過多的病人輸血可以挽救他的生命。但是,在人類科學地認識血液之前,將一個人的血液輸進另一個人體內只是一個瘋狂幻想罷了。在歐洲,中世紀末期最早流傳著“輸血治療百病,甚至包括精神錯亂”,盡管這是毫無科學根據(jù)的。到17世紀,有人大膽將這個想法付諸實踐。一名法國醫(yī)生將牛的血液注射進一個瘋子體內,后者隨即開始出汗、嘔吐。在第二次接受輸血后該患者死亡。
這起有記錄的慘烈事故讓輸血成為此后150多年里醫(yī)生們不敢觸碰的手術。直到1817年,一位名叫布倫德爾(James Blundell)的英國醫(yī)生再次啟用這個方法。布倫德爾曾看見許多女性在分娩時因出血過多而死亡。他忍不住去想,產婦可能會因為輸血而保住性命。
經過一番研究,布倫德爾懷疑,歷史上的輸血事故之所以失敗,是由于輸了“畜生的血”,他得出結論:“不同物種的血液相差甚遠”。然而,當布倫德爾為10個病人做了輸血手術后,只有4人存活下來。
布倫德爾認為只應該給人輸人血是正確的。但他不知道血液的另一個重要事實:只應該給人輸某些人的血。而幾十年后一個簡單的實驗過程讓世人發(fā)現(xiàn)了血液的類型。進行這個實驗的人是奧地利生理學家蘭德斯泰納(Karl Landsteiner)。
布倫德爾的失敗留給科學家們的線索是“血液混合后的凝塊”:把不同人的血液在試管里混合的時候,可以看到有的紅細胞粘連在了一起。但由于實驗血液通常來自病患,科學家們便將“凝塊”視為某種病理癥狀。而蘭德斯泰納則有不同看法,他想看看健康人的血液是不是會凝塊。結果他發(fā)現(xiàn),血液凝塊和人體是否健康沒有關系,而且只有將某些人的血液混合才會出現(xiàn)凝塊。測試完所有的排列組合以后,他將血液樣本分為三組,分別命名為A型、B型和C型(后更名為O型,幾年后他的學生發(fā)現(xiàn)AB型),并得出一條規(guī)律:A型與B型只有在與C型或與自身相同的血型混合時,才不會出現(xiàn)凝塊。
至此,盡管血型被發(fā)現(xiàn)了,但是蘭德斯泰納并不知道,將血液區(qū)分開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造房子”
“凝塊”正是輸血中潛在的危險之一。以A型血為例,如果醫(yī)生錯誤地將B型血輸入病人體內,產生的大量凝塊會擾亂病人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導致出血、呼吸不暢,甚至死亡。在蘭德斯泰納之后,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科學家發(fā)現(xiàn)每種血型的紅細胞表面都有不同的分子。細胞會分成兩個階段構建這些分子,就像“房子的兩層”,第一層叫H抗原,第二層叫A抗原或B抗原。A型與B型的區(qū)別就在于第二層抗原的不同,而O型血只修建了第一層H抗原,就沒有再動工了。
每個人的免疫系統(tǒng)都認得自己的血型。然而,如果接受了其他血型的輸血,人的免疫系統(tǒng)就會奮起回擊,把輸進來的血當成侵略者。這條規(guī)律的例外者是O型血,它只有H抗原,而H抗原其他類型的血也有。對一個A型或B型血的人來說,O型血的紅細胞看起來似曾相識,就不會被當成入侵者。這使得O型血的人可以給其他三種血型的人輸血,被稱為“萬能輸血者”;而AB型因為同時具備ABO三種血型的全部抗原,因此被稱為“萬能受血者”。
蘭德斯泰納的發(fā)現(xiàn)為安全、大規(guī)模的輸血手術開辟了道路,即便在今天,血庫里也將他的實驗方法作為快速檢測血型的一種可靠辦法。
20世紀,美國科學家萊文(Philip Levine)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將血液分類的方法,依據(jù)是否含有Rh抗原(也稱“恒河猴因子”,這種抗原最初在恒河猴的紅細胞中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紅細胞上只可能有或沒有Rh因子,通常會與ABO結合起來,醫(yī)院血型檢查一般也只有這兩項指標,例如,一位血液是AB型同時是Rh陽性的人,其血型可以簡寫為AB+(有Rh抗原)。
Rh系統(tǒng)在輸血中也有限制作用,Rh為陰性的人比如A-的人,只能接受O-或A-的血液。因此嚴格地說,O-才是真正的“萬能輸血型”,AB+是真正的“萬能受血型”。不過大量的異型輸血仍然會有副作用(比如溶血反應),因此在可能情況下,輸同型的血液比較理想。
在一些醫(yī)療事故中,因Rh而引起的最典型的就是“孕產”問題。當一名Rh-的母親懷有一個Rh+的嬰兒,在第一胎時,母子相安無事;但第二胎若還是Rh+的胎兒,就可能出現(xiàn)溶血癥。雖然這不一定發(fā)生,但如果嬰兒有A或B抗原而母親沒有則機會較大。Rh不配合會引起流產或母親死亡。以前多以輸血救治剛出生的嬰兒?,F(xiàn)在一般會在24小時內注射Anti-D。每位Rh-血型孕婦的嬰兒的血型都要找出,如果是Rh+的話,母親便要注射Anti-D。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不斷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稀有血型。例如只能接受相同血型輸血的孟買血型,他們的紅細胞既沒有A、B抗原,也沒有基礎的H抗原。此外還有特殊的P型血。稀有血型者常面臨的問題是,當急需輸血救治時,找不到捐獻者。endprint
當血型遇上基因
20世紀遺傳學的發(fā)展,為人類認識生物世界更細微的奧秘打開了一扇大門。如今科學家已經知道人體細胞攜帶的部分抗原,可以通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這條規(guī)律也將血液包含在內。而在血液中,抗原的種類決定了你是什么血型。
既然血液中的抗原是從父母身上遺傳而來的,那么如果你還沒檢測過自己的血型,你父母的血型就具有很高的參考性。一般情況下,如果父母雙方均為O型血,子女必然是O型;如果父母有一方是AB型血,子女不可能是O型;A型和O型血的父母不可能生育B型或AB型血的子女,B型和O型血的父母不可能生育A型或AB型血的子女。而在Rh問題上,Rh均為陰性的父母不可能生育Rh陽性的子女。
血型的基因遺傳特性,造成了不同血型在地域、種族、國家間的分布比例差異。在世界上,B基因是ABO血型系統(tǒng)中最少的,只有16%的人口,分布最多的地方是在亞洲中部,其次是非洲;A基因約占21%,分布比較分散;至于O型血則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約占63%的人口。
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血型也為“種族優(yōu)劣論”提供了”有力根據(jù)”。20世紀30年代,德國納粹宣揚“日耳曼人血統(tǒng)是高貴的血統(tǒng)”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由于歐洲人中B型血普遍較少,而這種血型以亞洲人居多,猶太人也占很大比例。而所謂“純種德國人”多是A型血或O型血,納粹分子試圖以此來鼓吹德國人優(yōu)于猶太人,當然這種學說在二戰(zhàn)結束后就銷聲匿跡了。
不同的血型并不存在誰優(yōu)誰劣的問題,人類學家通過對猿猴和猩猩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的血型大約和人從動物進化而來的歷史一樣古老,而且血型的演化也是存在的。在某些演化中,基因突變改變了ABO基因,將A型血變?yōu)锽型。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在人類的個案當中,已多次出現(xiàn)基因突變阻止ABO蛋白在H抗原上修建第二層。這些突變紛紛將A型血或B型血變?yōu)镺型。換句話說,你的血型可能也不會一成不變。
然而,到這里有些人會問,既然沒有優(yōu)劣之分,那么人類為什么要演化出血型,A型血和B型血為何要“費力”在第一層樓房上再修建一層?難道在漫長的歷史中,血型的進化沒有任何生物學上的意義嗎?答案也不盡然。一些醫(yī)學研究認為,血型存在的理由可能在于“不同血型可以保護我們免受不同的疾病”。
研究者們最先開始注意到血型和不同疾病之間的聯(lián)系是在20世紀中葉,他們在血型和病毒感染、癌癥等一系列疾病之間發(fā)現(xiàn)許多聯(lián)系。比如A型血的人,患上胰腺癌、白血病的幾率較高,也更容易染上天花、心臟疾病和嚴重的瘧疾。而其他血型的人則必須面對更容易患上其他疾病的風險。例如,O型血的人更容易得潰瘍和跟腱撕裂。
以瘧疾為例,多倫多的科學家們研究表明,如果血細胞是O型,則免疫細胞在識別受感染的血細胞時就更容易。更令人費解的是,血型還會影響與血液無關的疾病,比如引起人們腹瀉的諾如病毒,不同血型能影響人們受該病毒特定菌株感染的風險。
或許,這些生物學特點,是血型存在的特殊意義之一吧,當然血型的意義遠非這么簡單,還需要科學的不斷進步才能揭開它的全部面紗。
真相還是謊言?
了解血型的真實信息后,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坊間盛傳的“血型學說”吧,究竟它們經不經得起推敲呢?
血型性格說
O型人熱愛生活,重視力量;A型人重視外界反映,是完美主義者;B型人我行我素,興趣廣泛;AB型人一心二用,自由奔放。這是當下血型性格說的標準定論。提出這一理論的“始作俑者”是日本人古川竹二,他本人既非醫(yī)學家,也沒做過相關研究。
我們知道性格是指人的一貫的、穩(wěn)定的思維與行為特征。要量化這些主觀特征并不容易,科學家們最常用的方法是調查問卷,通過問卷的結果來分析受試者的性格。但已有的調查研究均無法對血型與性格關系得出一致結論。
血型飲食說
1996年,一本名為《不同血型,不同飲食》的書出版后暢銷全世界。書中提出,我們必須根據(jù)自己的血型吃東西。它高舉的依據(jù)是一位人類學家的觀點:O型血在原始采獵社會時出現(xiàn),A型血出現(xiàn)在農業(yè)興起后,而B型血則出現(xiàn)在喜馬拉雅高原地區(qū),AB型血則是A型血和B型血的現(xiàn)代融合。依照這些設想,基于農業(yè)的A型血人應該是素食主義者。有遠古獵人遺傳的O型血人,則應該吃肉類豐富的飲食,同時避免谷物和奶制品。
研究者發(fā)現(xiàn),奉行某些飲食方式確實可以給人帶來一些好處。然而,陷阱就在于這與人的血型無關。如果你是O型血,你從所謂的A型血飲食中得到的好處,和A型血的人完全一樣,因為任何人都很可能從素食為主的飲食中受益。同樣,飲食中富含奶制品對任何人都不健康,不管是什么血型。
蚊子最愛的血型?
嗡嗡嗡,咬誰呢?20世紀70年代流傳至今的“蚊子最愛O型血”早已被眾多科學實驗所擊倒。蚊子的確要吸血,但吸引蚊子的可不只是血,只要你在呼吸、出汗或是散發(fā)熱量,蚊子就會找到你。
在這眾多誘惑中,最重要的是你呼出的二氧化碳,這是蚊子找到你的主要線索。值得注意的是,吸引蚊子的不是單純的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的氣流,通過辨別氣流方向,蚊子才能鎖定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