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取材于唐代僧人玄奘赴印度(當時叫天竺)取經(jīng)這一真實的歷史故事——公元628年,年僅29歲的唐朝和尚玄奘(俗姓陳,名 ,小名江流,法號玄奘,號三藏)帶領一名弟子告別了大唐的國都長安(今西安),踏上了去印度的漫漫征途。他們師徒二人,計劃一路向西,再向南,前往印度。在經(jīng)過高昌國時,那里的人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聽說他們是從大唐來的高僧,就想把他們留在高昌,不僅要封他們?yōu)樽o國法師,還準備賞賜給他們黃金百兩。弟子動搖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卻不為所動,一天夜里,悄悄溜出了高昌城,一路向西逃去。不料,他剛跑出了十幾里地,就被一隊高昌國的士兵截住了。但這些士兵卻是奉了國王的命令,前來護送他去取經(jīng)的。國王還送給了他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向王宮的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向西而去了。這一路,玄奘歷盡艱難險阻,終于到達了印度。他在那里學習了兩年,還在一場講經(jīng)會上,力辯多位印度高僧,受到了廣泛的贊譽。貞觀十九年,也就是公元645年,已經(jīng)46歲的玄奘帶著657部佛經(jīng)回到了長安。后來,他又在唐王的幫助下,修筑了大雁塔,保存這些經(jīng)文,并終身致力于這些經(jīng)文的翻譯、整理工作。
玄奘和尚的這次西天取經(jīng),前后用時18年,行程幾萬里,可以說是一次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后來,玄奘的一名弟子根據(jù)師父的口述,將師父的西行見聞,輯錄成十二卷本《大唐西域記》。但這部書只講了玄奘取經(jīng)路上所見到的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并沒有什么故事。再后來,這個弟子的弟子,又根據(jù)《大唐西域記》撰寫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才為玄奘的取經(jīng)經(jīng)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便在民間廣為流傳。宋有《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金有院本《唐三藏》和《蟠桃會》等,元有吳昌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圣》等,這些都為《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是在這些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又經(jīng)過大膽的構思,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的?!段饔斡洝吠ㄟ^唐僧師徒取經(jīng)路上經(jīng)歷的九九八十一難,折射出人間現(xiàn)實社會的種種情況,既有善意的嘲笑,也有辛辣的諷刺。在人物塑造上,采用的是人、神、獸(妖)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創(chuàng)造出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等不朽的藝術形象。全書組織嚴密,繁而不亂,語言活潑生動,富于生活氣息。
魯迅先生嘗在其《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游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tài),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钡拇_如此。吳承恩在《西游記》中營造出的那個虛幻世界,幾乎處處都有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chuàng)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