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航
(作者單位:丹東廣播電視臺)
合理掌握新聞采訪技巧及提問方法
劉曉航
(作者單位:丹東廣播電視臺)
在新聞采訪工作中,電視記者作為核心角色之一,需要與被采訪人進行直接的、面對面的接觸,從而獲取最直觀,最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在采訪過程中,提問方法和技巧直接關系到新聞信息的準確性和質量,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新聞記者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培訓和學習,以期提高自身的新聞采訪的技巧和提問方法。本文以新聞采訪作為著手點,深入解析其中的技巧和知識,為提高新聞采訪質量添磚加瓦。
新聞;采訪技巧;提問方法;記者
新聞采訪的慣用方式是新聞記者通過對被采訪人的詢問、提問、記錄和傾聽等過程,在一系列的過程中獲取其所需要的新聞資源的一項行為。新聞記者在整個新聞采訪過程中要進行實地調研式的探究,以新聞報道的傳播為起點。新聞記者往往要用面對面這種最直接的方式與被采訪人進行語言上的溝通與交流,在不斷提問和傾聽的過程中提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技巧和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新聞采訪是一個國家進行民主建設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記者的筆來傳達相關人物所需要表達的信息。新聞記者需要在堅守相關新聞采訪的基礎原則,以平時學習到的知識或積累的方法和技巧作為提問的輔助手段,使自身在整個實踐采訪過程中發(fā)揮更大的優(yōu)勢和作用。
1.1 正面提問法——針對封閉性問題
正面直接的提問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提問方式,是一種新聞記者與被采訪人之間的正面直接交鋒,新聞記者通過簡單明了的問題,對于想要獲取的信息資訊進行直接的詢問。這里并沒有所謂的鋪墊的過程,因此是能夠最快速地獲取信息的一種方式,對于一些封閉性的問題往往采取此類方式,可以避免委婉曲折的情況,讓被采訪人通過簡單的“是”“否”來回答,還原問題的本來面貌,以最短的時間直達新聞的主體,獲取最有效的信息資訊。
在面對重大意外事故時,觀眾需要第一時間知曉的現場情況和救援狀況,新聞記者也要在整個過程中積極奔走,為觀眾傳達最新的信息。但由于形勢危急,需要簡單明了的語句來表達迅捷的信息。例如,“救援隊伍是否已經到達意外現場?”“現場是否已經得到了控制?”這樣面對這些封閉性的問題,就要采取封閉式的提問,提高采訪效率。
1.2 迂回提問法——對待開放性問題
一些社會性問題往往需要進行深度挖掘,采取較長時間的研究和采訪來深入的獲取信息。新聞記者想要針對此類問題進行報道研究,就應采取迂回式的提問方法,通過側面聊天等方式慢慢切入問題的核心,利用一些提問技巧,讓受訪者的波動的心緒逐漸平穩(wěn)下來,循序漸進的引導其能夠敞開心扉。
例如:在面對路邊攤問題時,城管和小販往往會發(fā)生很大的沖突。新聞記者在深入探究了解的過程中,就要基于采訪的背景,對于不同的商販進行實地調查,了解不同的商販的背景。對于一些的確是違規(guī)惡意銷售的小販,則要采取取證式的暗訪,諸如“你賣的產品都有合格證嗎?”“你有營業(yè)執(zhí)照嗎?”而對于一些真的窮苦的人,則要采取中立式或者同情式的提問,例如“為什么要從事這個行業(yè)?”“不辦理相關執(zhí)照是有什么困難或者苦衷嗎?”等,這樣一方面可以讓群眾了解到那些違法違規(guī)人的所作所為,提醒相關部門對其進行處罰和解決,另一方面還能深層次地了解底層民眾的真實情況,讓社會可以給予其更多的關懷。
1.3 逼迫式的提問——連續(xù)性問題
對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民生問題,有的相關部門往往閃爍其詞,掩蓋真相,這讓群眾十分不滿。新聞記者在這里充當了急先鋒的作用,需要采取強行的逼迫式的提問,利用連環(huán)問題對被采訪人進行施壓,來還原事情的本來面目。
例如,在面對食品安全問題中,太多黑心廠家和小作坊受到了曝光,新聞記者會利用逼迫式的提問質問食品監(jiān)管部門,如“此類事件為何頻頻發(fā)生?”“這些問題食品會對人的身體造成怎樣的傷害?”等問題入手,通過連續(xù)式的逼問,讓受訪人感受到壓力,通過心理戰(zhàn)術來讓其吐露真相。
對于一個新聞記者而言,提問是最為直接的獲得新聞資源的一種方式,根據不同的環(huán)境語境采取不同的提問方法和技巧是一個優(yōu)秀的新聞記者所需要具備的素質。新聞記者要先明確自身的采訪目的,熟悉整個采訪環(huán)境間的差異,要有機地將正側面提問與側面提問進行結合,通過婉轉或逼迫式的提問方法,展開連續(xù)性的提問,將整個新聞采訪的過程進行藝術化處理,在不被采訪人抵觸的情況下,對新聞進行深度挖掘,將采訪過程進行一個高效化處理,達到新聞信息傳遞的目的。
[1]楊銳.如何掌握好新聞采訪的技巧及提問方法[J].新聞研究導刊,2015(14).
[2]楊銳.淺談新聞采訪的技巧及提問方法[J].新聞研究導刊,2015(12).
[3]章佩.電視記者新聞采訪工作中提問的方法與技巧[J].新聞研究導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