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靜玉
探討媒介融合時代下如何提升廣播電視輿論引導能力
龍靜玉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溝通方式及獲取信息的途徑被新媒體所改變。新媒體誕生并逐漸實現了融合,在擴大了信息傳播范圍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因此,必須不斷探索輿論引導的新方法,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探尋新思路,使輿論引導的生機和活力能夠永遠保持下去。本文從多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一些提升廣播電視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舉措,以期為廣電媒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
多媒體融合;輿論引導能力;新聞媒體
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輿論引導能力”,輿論引導能力的大小對媒體的影響力有著很大的影響,時刻關系著媒體的未來發(fā)展和生存。在當今的媒體融合時代下,相關部門必須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斷提升廣電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對傳播渠道進行不斷的拓展,將信息透明化傳播,從而全面提升廣電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目前,很多廣電媒體都以“立臺”為主要的經營方針,很多電視節(jié)目的開展都體現出了廣電媒體即將回歸新聞媒體的運作理念,如字幕新聞、新聞直播節(jié)目、新聞焦點類欄目和新聞電視臺等。這樣不僅可以發(fā)揚新聞專業(yè)精神,同時也可以將新聞變成輿論引導的重要工具,使其逐漸的成為尊重人民群眾表達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的主要途徑。此外,要對新聞信息進行嚴格的篩選和過濾,用事實說話,用正確的觀點去引導觀眾進行理智的思考,獲取新聞中最有用的信息。堅持新聞立臺理念,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打造品牌特色,從而進一步科學的引導新聞輿論。
2.1創(chuàng)新新聞理念
創(chuàng)新新聞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摒棄傳統(tǒng)的舊觀念,強化為人民服務手段,認真為群眾辦事、解惑,用實際行動彰顯媒體特色。
2.2創(chuàng)新新聞視野
評價一條新聞最基礎的標準就是新聞價值。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已經沒有明確的地域限制,我們目前要做的就是創(chuàng)新視野,將其從國內不斷向國外擴展。從而進一步促進新聞媒體的良好發(fā)展。
一般情況下,重大事件的發(fā)生都會與公眾的切身利益產生一定的關系,人民群眾都希望能夠及時地獲取準確的信息從而盡快做出正確的決定。在數字化時代,信息傳播渠道極具多樣性,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由于廣電媒體的特殊性質,在一些重大場合完全可以充分發(fā)揮其他媒體不具備的優(yōu)勢。例如:1983年的日本北海道海嘯,正是由于媒體報警迅速,才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我國2008年南方冰災、汶川地震等,信息傳播公開和透明化,尊重民眾的知情權;同時,也保證了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主動權。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國家損失,有效引導公眾輿論。
目前,電視新聞節(jié)目內容絕大多數都很單調,總是以一些會議報道、領導講話或者專題節(jié)目為主,新聞語言組織有時也不夠合適,讓人們產生距離感。進行新聞報道時,應根據實際情況擬定合適的新聞內容,客觀公正的進行報道,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電視觀眾積極反饋。
議程設置是廣電媒體反應輿論引導的重要途徑,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媒體應該學會將公眾的注意力通過議程設置轉移到熱點話題上來。充分彰顯議程設置的功能,尊重新聞規(guī)律,做好信息宣傳,確保新聞的權威性和引導性,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諧和健康發(fā)展。
在媒介融合時代下,廣電媒體應該盡快掌握民情民意,并將其利用獨家新聞充分表達出來,與公民媒體進行良好的聯動。還要時刻對公民媒體信息進行適當的跟蹤和挖掘,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合適的手段將黨的主張和民心民生結合在一起,以人民群眾為主題,并與其達成共識,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新聞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及社會引導力,為促進和諧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隨著新媒體的推進、電視頻道的不斷增多及電視傳播技術的不斷提高,電視臺之間、頻道之間、不同的新媒體平臺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廣電節(jié)目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相關部門必須要從多方面做好電視新聞的創(chuàng)新工作,這樣才能為廣電媒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不斷的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同時把握好契機盡可能彌補自身不足,提高廣播電視的輿論引導能力,這樣才可以在當今激烈的時代競爭下贏得一席之地,從而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1]喬保平,冼致遠,鄒細林.再論媒介融合時代廣播電視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1):35-39.
[2]張晉華.媒介融合條件下廣播電視輿論提升策略[J].中國報業(yè),2015(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