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昶
山東省鄒平縣農業(yè)局
山區(qū)旱地立體高效種植技術
呂永昶
山東省鄒平縣農業(yè)局
山區(qū)旱地因澆水條件差而不能取得好的收益,下面兩種種植模式在鄒平縣推廣多年,均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該模式一般畝產馬鈴薯800千克左右,扁豆畝產3000千克以上,畝純總收入2400元以上,比純作糧食增收1800元以上。
1.田間配置方式
每1.6米為一種植帶,采用高低畦種植,高畦70厘米,種兩行土豆,調角種植,間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低畦寬90厘米,種兩行扁豆,間距60厘米,株距40厘米,每畝2000株左右,馬鈴薯、扁豆間距30厘米。
2.品種
馬鈴薯選用魯引1號或赤農303;扁豆選用地方品種大青扁豆。
3.整地施肥
結合耕地,旱地要一次性施足底肥。因為馬鈴薯為喜鉀作物,扁豆對磷、鉀肥也較敏感。因此,要一次性施足磷鉀肥。一般畝施有機肥5000千克左右,磷酸二銨30~40千克,硫酸鉀20千克左右。
4.播種
實行早春套種的馬鈴薯,一般應選擇矮秧直立不倒伏,結薯集中的早熟品種,如中薯4號、中薯6號等。為使馬鈴薯早出苗、苗齊苗壯,播前宜將種薯從冷屋搬到暖屋進行預暖(半月),然后于2月上旬(播前15~20天)根據芽眼的分布情況,將種薯切成菱形塊(每千克馬鈴薯切成40塊左右),塊小的可直接用整塊播種,并保證每塊至少有1~2個健壯芽。馬鈴薯的播種方法為平地開溝,播后起壟,破土深度以馬鈴薯距壟頂8厘米左右為宜。播時將薯塊芽向下依次擺入溝內,株距20厘米,667平方米4400株左右。為防地下害蟲,溝內可噴施300倍甲胺磷,覆土后立即蓋膜。出苗時要及時破膜放苗,并注意用土將破膜孔壓好。
5.田間管理
(1)馬鈴薯。隨著馬鈴薯種苗的生長,應適時進行中耕培土,至封壟前培成大壟。對植株出現的花蕾及多余枝杈應及時掐去,以免消耗養(yǎng)分。馬鈴薯生長前期氣溫較低,一般不需澆水。氣溫升高以后及時去掉薄膜,并結合澆水667平方米追尿素10~15千克,后進行培土,促使塊莖膨大?,F蕾至開花期需水量較大,應注意及時澆水,但忌大水漫灌。對有徒長趨勢的植株,可噴施100毫升/千克多效唑1~2次,促使養(yǎng)分向塊莖轉移積累?,F蕾開花期可用300倍液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施2~3次。5月下旬注意防治蚜蟲,667平方米可用50%甲銨磷乳油50毫升;5%蚜虱凈乳油30~40毫升;25%快殺靈乳油20毫升進行噴霧防治。
(2)扁豆。馬鈴薯收割后應及時中耕除草;當蔓長35厘米時搭人字架,引蔓上架。架高250厘米左右,主莖長至100厘米左右時,人工摘心,促使側枝和下部花序生長,提高前期鮮莢產量,當側枝長至80~100厘米長時,再次摘心,促使孫蔓和子蔓花序生長,確保后期產量。在結果期要巧追肥二次,扁豆盛果期已進入雨季,應注意天氣預報,在采墑后雨前追尿素30千克左右。扁豆病蟲害少,發(fā)病輕,生長中后期,可用多菌靈和粉銹寧防治葉斑病和銹病,用生物農藥“愛福丁1號”或BT膠懸劑防治豆莢螟3~4次。
該模式一般畝收鮮玉米4000余個,畝產值1000元以上;絲瓜畝產2000千克左右,畝產值1400元左右,畝純總收入2400元以上,比純作糧食增收1600元以上,適宜丘陵山地種植。
1.田間配置方式
每5~6米為一種植帶,即每隔8行玉米種一行絲瓜,玉米采取大小行種植,平均行距70厘米(大行80厘米,小行60厘米),每畝4200株左右。絲瓜每隔8行玉米種一行絲瓜,株距50厘米,每250株左右。
2.品種
應選用糯玉米、甜玉米或早熟而品質好的普通玉米品種,如魯玉10號、掖單4號等;絲瓜品種主要以當地栽培的普通絲瓜為主。
3.整地施肥
旱地作物不易追肥,所以底肥一定要施足,一般畝施有機肥3000~4000千克,畝施磷酸二銨15~20千克,尿素15千克左右,耕翻入土,耙平耙勻。
4.播種及定植
(1)鮮食玉米3月中下旬播種,采用地膜加小拱棚雙膜覆蓋。
(2)絲瓜3月下旬育苗,苗齡40天,4月底5月上旬,當幼苗長到3~4葉真葉時,選擇優(yōu)質苗且需帶土坨定植大田(每8行玉米種一行絲瓜,絲瓜種植在玉米大行內,并及時蓋膜),以保護根系不受損傷,定植后要及時澆定植水,利于緩苗。
5.田間管理
(1)鮮食玉米。旱地鮮食玉米一般不需追肥,如下雨可適量借墑追肥。易受玉米螟危害,可在大喇叭期用辛硫磷顆粒劑灌心葉。適時采收,一般在吐絲后20~25天即可采收。
(2)絲瓜。植株整理:絲瓜是蔓生植物,需搭架栽培。一般當絲瓜蔓長30~60厘米時要搭架,以搭人字架或籬笆架為好。在絲瓜蔓上架之前,要注意隨時摘除側芽,將蔓引到架上,及時綁扎,松緊要適度,使莖蔓分布均勻,提高光能利用率。為了提高絲瓜的產量和質量,要及時進行整枝打杈,及時摘除過多或無效的側蔓;進入盛果期后,要及時摘除一部分枝條、老葉、黃葉、過密過多的葉以及畸形幼果等,以利于養(yǎng)分集中,促進瓜條肥大生長。
中耕,培土,滅草:當絲瓜澆過緩苗水之后,幼苗開始長新根新葉,此時還沒開始搭架,應進行第1次較深的中耕,以疏松土壤,增加透氣性,結合消滅雜草,然后開始蹲苗。以后視土壤板結和雜草生長情況進行第二次中耕。中耕時要注意,近苗根部宜淺不宜深,以不傷害幼苗根群為原則。在第二次中耕時應將畦土帶到植株根部,使平畦變成壟,便于雨季排水,也有利于干旱時澆水,更有利于根群不露在土壤表面,以促進不定根的發(fā)生,擴大植株吸收營養(yǎng)的面積,并增加根的吸收能力。以后隨著植株長大,枝葉爬滿架材,遮蔽了地面,雜草生長受到抑制,這時可不必中耕。
施肥澆水:一般在定植后澆定植水時,追1次肥,以稀薄的人糞尿為宜,以后隨著秧苗的生長可每隔7~10天追肥1次,當開始結瓜后,必須加大施肥量,以滿足正常生長和開花結果對養(yǎng)分的需要,通常每采收1~2次,追肥1次。一般每畝每次施用硫酸銨15千克或尿素7.5千克,或硝酸銨10千克或復合肥7.5~10千克。在生長中后期,已進入雨季,一般情況下不必澆水,如遇干旱可采用穴灌和溝灌方式進行澆水。
病蟲害防治:絲瓜較抗病蟲害,一般不需防治。
及時采收:從開花到商品形成,一般為10~12天,結果盛期一般每隔1~2天采收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