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太康初年(公元281-285年),無名小子左思,一個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推出了自己的作品《三都賦》。
《三都賦》包括《魏都賦》、《蜀都賦》、《吳都賦》,計有萬余字。為了它的出世,左思耗費了十年心血。他閉門謝客、廢寢忘食,查閱了大量的書籍和文獻,考核各種圖志;還不辭辛勞,奔走幾千里,親赴“三都”故地作實地考察,采集了大量的民謠故事,準備了無數(shù)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史書上說他,“構(gòu)思十年,門庭藩溷(房中院內(nèi)以至籬邊廁所)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真可謂“十年辛苦不尋?!?。
好在“天道酬勤”,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左思終于寫成《三都賦》。他將科學(xué)求真的嚴謹態(tài)度用之于作賦,主張“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三都賦·序》),看似是迂氣,實則表現(xiàn)出創(chuàng)新的勇氣。這篇力作不但文采斐然,瑰偉奇麗,而且避免了不切實際的夸飾,內(nèi)容真實可信。因而,它對于后人了解和考察三國時期的歷史,極具史料價值,在歷代賦中獨具一格。
可是,左思這篇名作寫成之初,卻遭到了冷遇?!凹百x成,時人未之重”;有些人則加以嘲笑:“左太沖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初潭集》)總之,那時的遭遇并不怎么好,人們根本沒拿他寫的東西當(dāng)回事兒。
什么緣故呢?原來,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寒門子弟。在西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門閥制度下,他做官不得意,止于秘書郎,也就是個管理國家圖書檔案的小吏。盡管他博學(xué)多才,又有抱負,但由于地位卑微,毫無名氣,在那些出身于豪門望族、仕宦家庭的社會名流眼里,他不過是個剛來京城洛陽“練攤兒”的山東窮小子。既然不是名人,寫出的東西自然無足稱道。
然而,左思有自知之明,對人們的冷眼并不喪氣。在他之前,漢代大知識分子班固寫過《兩都賦》,張衡作過《二京賦》,都是傳世杰作。左思相信自己的作品不遜于班、張,只是“恐因人廢言”,擔(dān)心人們會因為他的身份低下而鄙棄他的文章。那么,怎樣才可使自己的《三都賦》得到應(yīng)有的評價,受到文壇的推重呢?他了解當(dāng)時崇拜名家的風(fēng)氣,不得已,帶上文稿去拜訪著名學(xué)者皇甫謐?;矢χk讀了《三都賦》,確實覺得不同凡響,就特地為他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序言,贊賞有加。于是,左思陡然之間成名了,連過去苛責(zé)和嘲謔他的人,也全都改變了態(tài)度。其后再加上張載、劉逵等文化名士為之評注推薦,當(dāng)時竟鬧到“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的程度,《三都賦》遂成為左思的成名作,轟動文壇,風(fēng)靡一時,給后世留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
左思的這段冷暖遭遇,令人沉思。人們敬佩他既有真才實學(xué),又有勤奮刻苦的創(chuàng)新精神??墒?,如果沒有名家皇甫謐極力推薦和扶持,這匹底層黑馬怕也難以呼嘯而出,只得無奈地蔽于槽櫪之間,縱有千里之志,何以騰躍而起?所以,特別值得贊賞的是,皇甫謐獎掖后進的精神?;矢χk有資歷,有名望,負譽當(dāng)世,可他不以貴族老爺?shù)膽B(tài)度看輕無名之輩。讀了左思的賦,“見之嗟嘆,遂為之序”,可見他既有知人之明,又敢于破除成見,挺身而出,仗義執(zhí)言。這就保護了后起之秀,使之嶄露頭角,避免了被冷遇和被埋沒的命運。
后來的事實證明,皇甫謐果然沒有看錯,左思的確才高學(xué)富,他的詩比賦更為出色,在晉代詩歌中名列前茅。尤其是他的《詠史詩》被譽為“左思風(fēng)力”(鐘嶸《詩品》),與“建安風(fēng)骨”一脈相承,筆墨之間流宕著英風(fēng)豪氣,表現(xiàn)出豪邁高亢的情調(diào)和勁挺矯健的筆調(diào),代表了西晉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左思也因此而成為一代著名詩賦家,給予后人良好的影響。
左思曾在詩中寄予深沉的感慨:“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詠史詩》第七首)想想晉代左思的遭遇,難道不該打破那些重名輕實的“藩籬”嗎?因此,名家們不妨也邁進一步,挺身而出,重視年輕的無名之輩,從他們之中選拔人才,滿腔熱情地扶持他們,從而使不可勝數(shù)的新生力量迅速崛起于時代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