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廣東省韓山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廣東潮州 521000)
淺析新消法存在之不足
鄭云(廣東省韓山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廣東潮州 521000)
新消法彌補和完善了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消費者權益保護上的空缺和不足,更加細化了消費者權益,強化了經營者的責任。然而在經過三年多的實踐后發(fā)現(xiàn),新消法針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仍有欠缺,不盡如意之處仍存在不少,在立法層面上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
消費者權益;新消法;不足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6.033
新消法是一部全面建設消費者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法律,一方面鼓勵老百姓放心消費,保護老百姓高效維權、理性維權,同時它也是企業(yè)誠信經營、慎獨自律的新標桿,也是全面提升我們經濟質量,徹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永動機,同時它還是我們消費領域社會和諧因素的安全網(wǎng),并且也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一個重要的助推器。然而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新消法針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仍有欠缺,不盡如意之處仍存在不少,在立法層面上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
1.“后悔權”適用的困境
(1)“不宜退貨”的兜底條款解釋寬泛
新消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例舉了以下不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的商品:1、消費者定作的;2、鮮活易腐的;3、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shù)字化商品;4、交付的報紙、期刊。第二款的兜底條款將“其他根據(jù)商品性質并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排除在外。
第一款可以直接引用于實際操作,但第二款中的“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則包含了一個經營者要告知消費者哪些商品不得退貨的前提,若消費者仍然點擊購買,即視為“經消費者確認”。如此以來,規(guī)定哪些商品屬于不宜退貨范圍的權利就掌握在經營者手里,消費者無法參與這種確認,這樣會給經營者在“不宜退貨”規(guī)定的恣意上留下空間,擴大 “七天無理由退貨制度” 的不適用從某種程度上說會導致“后悔權”被架空而弱化。
(2)“退貨商品應當完好”的界定模糊
新消法第二十五條最后一款提到“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即無理由退貨的商品需要保證在不影響二次銷售的前提下退還商家。遺憾的是很多經營者以影響二次銷售為由,規(guī)定商品一經拆開即不許退貨。但是只要正常的人都知道,一般不拆開包裝是無法驗貨而決定是否退貨的,這樣的規(guī)定顯然是無理的,現(xiàn)在的司法解釋中還沒有對此做進一步明確。
(3)退貨途中商品發(fā)生意外毀損、滅失的風險負擔問題
商品買賣會涉及到商品毀損、滅失的風險承擔問題,即買賣合同訂立后的標的物因不可歸責于買賣雙方的原因而毀損滅失,該風險由哪一方來承擔的問題。網(wǎng)購作為訂立買賣合同行為,屬于民法中的合同法的調整范圍,應適用《合同法》第142條至149條的關于買賣合同風險負擔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但由于后悔權的引入,貨物在被退回途中的風險負擔問題雖然類似于一般意義上的風險負擔,卻又與之有所不同。所以,不能直接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那么,此種情形下的風險負擔問題該遵循怎樣的規(guī)則?《消法》第二十五條并未作出規(guī)定,因此確有探討的必要。
2.消費者維權公益訴訟制度仍不完善
(1)消協(xié)起訴動力不足
根據(jù)新法的規(guī)定,具備原告資格的是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和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設立的消費者協(xié)會。我國消協(xié)經費部分來自政府的財政,其具有半官方的性質,由于經費上的一定程度隸屬關系,制約了消協(xié)的獨立性,進而有損其公正性;另一方面,消協(xié)配備的專業(yè)顧問、成立律師團等提高專業(yè)性的措施仍滯后于新興消法領域的發(fā)展,制約著消協(xié)的權威性;對于消協(xié)資金的運轉情況,我國缺乏詳細的立法規(guī)制和資金運轉情況的信息公開,這樣有損公眾對消協(xié)的信任。
(2)公民作為原告的資格被排除在外
在民訴中,一般認為,只有涉及公民個人直接訴訟利益的才能認可其原告資格,公共訴訟利益與公民個人訴訟利益并沒有直接關系,況且新消法中亦無賦予個人提起消費者公益訴訟的例外規(guī)定,由此得出公民個人不具有提起消費者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這樣一來,倘若消協(xié)怠于起訴,消費者公共利益就無法得到保護,無法真正實現(xiàn)消費者公益訴訟的司法價值。但事實上,消費者才是公益訴訟的受益者,相較于法定機關及有關組織,消費者個人更希望維護公共利益,其作為消費者親自參與訴訟更能切實感受公共利益是否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因此不能簡單的認為沒有涉及直接利害關系而排除公民個人的原告資格,對此還是有考慮是否有待完善的必要。
3.處罰制度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
(1)對于消費者的范圍缺少明確的界定
消法中對消費者的定義:消費者為生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到本法保護。新法繼續(xù)沿用此條內容。對于知假買假者是否屬于消費者,在該法條中并不能得到明確的答案,“打架斗士”王海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該種現(xiàn)象引起了學界對知假買假者是否為消法所保護的廣泛爭論。王利明教授持的是如下觀點:任何人只要其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的目的不是為了將商品或者服務再次轉手,不是為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易活動,他或她便是消費者。以此來審視消法對消費者范圍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其實際上是對消費者行為的界定,而非對消費者范圍的直接界定,使得懲罰性賠償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難免遭遇尷尬,這都是緣于對消費者范圍的界定缺乏一個明確的標準。因此,是否應該對消費者范圍進行重新定義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
(2)賠償金額設置不合理
盡管賠償金額相對與舊法而言提升到了一個相對合理的程度,但如此的設置仍然不夠,其不科學之處有2點:1、相較于國外一些國家對欺詐性消費的巨額懲罰性賠償,我國的懲罰制度的震懾力仍然比較微弱,經營者可以根據(jù)利潤衡量,作出利潤預期調整,加上現(xiàn)實生活的維權行動仍舊很少,為經營者降低了違法風險,經營者仍有可能因為存在獲利空間而愿意冒險;2、過低的賠償金額設置仍沒有解決為訴訟支出的成本問題,如誤工費、律師費、收集證據(jù)費用和交通費用等,因此也難以構成刺激消費者尋求賠償?shù)慕洕睢?/p>
(3)主觀歸責問題上不夠寬泛
目前第五十五條的框架下第一款的“故意”和第二款“明知”說明在主觀歸責上,新《消法》還是以故意為原則,即把過失排除在主觀要件之外,因此重大過失的加害行為也無法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這樣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不僅不利于實行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利益平衡,同時對于故意的認定在實際操作當中也存在困難。因此,新消法要求經營者有主觀上的欺詐故意或明知的規(guī)定太過于狹隘,一些主觀惡意較大的經營者可以借此漏洞規(guī)避法律的懲處,對消費者權利的保護產生不利影響。
4.精神損害賠償難執(zhí)行
(1)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具體使用不明確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消費方式的多樣化,人們的消費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物質層面的需求,開始越來越多的追求精神層面上的。針對這種發(fā)展需要,新消法將精神利益納入到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范圍中,但另一方面該法并沒有對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具體使用給予明確的說明,比如賠償金額的確定、舉證責任的分配等,這將導致精神損害賠償在權利主張上難免會遭遇困難,不僅不利于保護消費者的精神利益,更是給司法審判工作帶來重重不便。
(2)消費者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適用條件過于嚴苛
新消法規(guī)定只有造成嚴重后果方可適用該制度,這是主張精神損害賠償?shù)臉嫵梢?,即是對造成后果的程度有一定要求,這一條件會使得該項制度限縮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如前所述,精神利益是未來消費領域的新追求,若對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適用加以限制,則在當今消費環(huán)境的發(fā)展趨勢下將不利于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與以往相比,修改后的新消法的相關條款鮮明地向消費者傾斜,更加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消費者權益為重的立法精神,新消法的完善,終究還是要適應經濟市場的發(fā)展趨勢,才能發(fā)揮好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希望通過上文對新消法不足和相關完善措施的建言獻策,能夠對新消法更好適應經濟發(fā)展潮流,也希望可以借此拋磚引玉,我們有理由相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會在不斷改善當中成為一部更具有價值性的法律,真正成為消費者手中的一把維權利器。
[1]邱媛春.消費者權益的民法保護機制研究[D] 沈陽工業(yè)大學,2014
[2]陳箐.新消法中網(wǎng)購“后悔權”的完善[J]. 人民論壇. 2015(08)
[3]林曉曼.新《消法》“落地”一年仍存執(zhí)行難點[N] 民營經濟報2015-03-13(004)
鄭云(1980)女,廣東潮州人,韓山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法學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