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恒
比亞迪聯姻三星,狼能攆走黑天鵝?
□本刊記者 張恒
三星入股比亞迪,不妨看成是全球最先進的三元鋰電池東家和最先進的磷酸鐵鋰電池東家之間的聯姻。這味著,比亞迪面臨最大的風險或許將不復存在。
多數人看待投資、入股甚至兼并收購,總是往好的方向去解讀,卻殊不知,其實很多情況下,這些企業(yè)是在規(guī)避風險。
而投資的本質就是風險管理。開篇,先拋出一個問題:2015年,比亞迪講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的故事終于兌現,但股價為什么沒漲?
最多的解釋一定是故事兌現,股價到頂。但在投資者當中,也有種不同的聲音發(fā)人深?。弘S著電池技術的日新月異,很多投資者擔憂比亞迪會押錯寶,他們擔心磷酸鐵鋰電池有可能會在電池大戰(zhàn)中敗北。這種事情一旦發(fā)生,才是真正的“黑天鵝”。
所以,三星入股比亞迪,不妨看成是全球最先進的三元鋰電池東家和最先進的磷酸鐵鋰電池東家之間的聯姻。這意味著,比亞迪面臨最大的風險或許將不復存在。
從盤面來看,7月15日,三星電子擬斥資5000億韓元(約合4.4億美元)入股比亞迪這則傳聞放出的當天,比亞迪A股應聲上漲2.92%,成交額12億元,為近3個月的新高,比亞迪電子H股則跌了0.37%,成交量無明顯異常。
雖然比亞迪電子(H股)不漲反跌。但筆者卻發(fā)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香港股票市場,無論是長城汽車H還是吉利汽車,甚至是廣汽集團H和東風集團股份,這些汽車股的機構交易完全被摩根大通、貝萊德和摩根斯坦利等少數專業(yè)外資機構所控制。但上市了這么久的比亞迪電子卻根本看不到這些機構的身影。
這或許印證了文章開篇的猜測,作為“風險管理”者,這些機構投資者恰恰是在回避磷酸鐵鋰電池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而比亞迪和三星的股權聯姻的開始,很可能會封死技術革命對比亞迪的致命打擊。
比亞迪的市值和廣汽集團近似,在1500億元左右,僅次于上汽集團,位列中國車企的次席。不同的是,一直以來,比亞迪的現金流都較為緊張,負債高企,直到2014年伴隨新能源汽車業(yè)務的井噴,現金流才逐步好轉。所以,即便對現在的比亞迪而言,增發(fā)籌資仍是非常需要的。
德銀認為,假如定增完成,維持預計2016-2018年比亞迪的營收不變,但隨著融資成本降低,2016-2018年的每股收益將上升0.6%-2.8%。
三星電子畢竟不是投資公司,它是一家追求縱向產業(yè)鏈整合能力的高科技企業(yè),在微處理器、液晶顯示屏、內存儲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技術和供應上,處于全球支配地位。三星也早已窺探到了電動車市場潛力。在2015年12月,三星電子成立“電裝事業(yè)組”,致力于生產次世代汽車零組件,如:車載半導體、電池、顯示器等。
半導體和顯示器,三星早已駕輕就熟,但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成本最高的核心組件,想必三星會力爭在此有一番大的作為。
很多人覺得,對1500億元當量的比亞迪而言,1.92%的股份實在算不了什么。但實際上,比亞迪的股權非常分散,2016年第一季報信息顯示,公司前五大股東分別是王傳福、呂向陽、伯克希爾哈撒韋、融捷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夏佐全,持股比例分別為20.7%、9.66%、9.06%、6.57%、4.18%。如此來看,無論三星最終拿到多少股份,都可以成為前十大股東之一,畢竟后面的股東持股比例都不足1.2%。
這意味著,三星電子雖然占股比例不多,卻有條件在比亞迪董事會占有一席。
比亞迪的股權分散,但夏佐全、王傳福、呂向陽這三位創(chuàng)始人可看作是一致行動人,稀釋前共計持有35%左右的股份,而伯克希爾哈撒韋在多數情況下都站在公司創(chuàng)始人一邊,如此來看,王傳福雖然只有20.7%的股份,卻也足以控制公司了。
有媒體猜測三星想借此打開中國動力電池市場,成為采購名單上的一員。三星定然想,但事情肯定沒這么簡單。而比亞迪選擇三星電子成為自己的股東,也一定是有想法的。畢竟三星在產業(yè)鏈整合、成本控制和全球貿易上都有獨到之處。
更重要的是,汽車電子是大勢所趨。如果這樣,三星、LG在這一領域的市場前景將不可限量。三星電子技術加上亞迪電動車的推動力,豈止是一般的利好。但同時也不容忽視,韓國企業(yè)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我學你很快,但你學我卻學不來。可以肯定,入股比亞迪一定是三星布局“電裝事業(yè)組”整體戰(zhàn)略中的一步,而為了規(guī)避鐵電池的風險并垂涎于電子技術,王傳福對三星也充滿了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