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
人文素養(yǎng),這是個非常好的概念。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有一場關(guān)于人文精神是否失落的討論,我們認識到了要增加“人文”,但是怎么增加呢?魯迅、老舍、金庸他們都是有人文素養(yǎng)、人文精神的人,那么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是由什么構(gòu)成的?是建立在什么基礎(chǔ)上的?他們?yōu)槭裁淳涂梢猿蔀榇髱熌兀?/p>
熱愛吃喝拉撒睡
第一個重要的東西我覺得就是“熱愛生活”。這是我在研究、閱讀許多大師后得出的一種結(jié)論。
“熱愛生活”就是要落實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對吃喝拉撒睡都要感興趣,你才能熱愛得起來。我熱愛生活,就是喜歡吃飯,喜歡睡覺,喜歡玩。我上中學(xué)的時候,我妹妹很挑食,她看見我吃飯很奇怪,就問:“哥,你怎么這么喜歡吃飯?饅頭也吃,米飯也吃,你怎么這么愛吃飯???”我說,吃飯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你想,這個飯它也是生命,原來不是動物就是植物,它本來是長在那里的一棵翠綠的東西,或者一個活蹦亂跳的東西,結(jié)果我去把它殺害了,烹熟了,呼嚕呼嚕把它吃下去變成了我的一部分,也就是我的生命占有了它的生命!我如何不樂呢?生命的基本快樂就在于占有別人的生命,它是人類的本能!
我在北大開的魯迅課,重點不是講魯迅有多么偉大,我對學(xué)生講魯迅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人,他的“骨頭是最硬的”的品格是怎么來的。魯迅是一個很會生活、生活得好的人。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時候,魯迅的月薪是300大洋,而當時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標準是兩塊大洋,他是生活在當時社會消費能力最強的層面上的人,有豐富的生活情趣和內(nèi)容。老舍在生活中也有許多的愛好,如愛養(yǎng)花,愛小動物,小麻雀、小貓等等,還有他在作品中表達的對旗人生活的深深的眷顧。金庸從小就行俠仗義,對生活充滿樂趣,是香港著名的“玩家”。他在中學(xué)時就因為打抱不平兩次被開除,還學(xué)過芭蕾舞,所以看金庸小說里的武打,沒有血腥氣,那簡直就是舞蹈,是一種美的享受!
這些文學(xué)大師,他們的成就,他們的素養(yǎng),首先是建立在熱愛生活這一點上的,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會動搖。如魯迅,他的人生多次失望,經(jīng)歷過小時候的家道中落、對革命的失望、自己的婚姻悲劇、兄弟失和的重大打擊、文化啟蒙的落空,特別是在“五四”運動落潮的時候,他的整個人都絕望了,這是他人生的最低點,所以這個時候他寫了《彷徨》和《野草》。但正是他對人生的熱愛,才最后確立了終身的人生策略,就是首先對人生絕望,然后在黑暗中找出幸福和快樂來,以絕望為起點走向光明!
現(xiàn)在的青少年生活得特別好,但這是表面的,骨子里他不熱愛生活,不熱愛東西,不熱愛人,也不熱愛飯,不熱愛書,文字也不熱愛,這就是他們生活空虛的一個最基本的根源!
博覽群書會讓你成為一個
靈魂博大的人
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體制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是一種分科式教育。這種模式其實就是一種監(jiān)獄模式,一種流水線模式,不再管人,而是把人當成一個工具來培養(yǎng),好處是效率高,但是它忽略了人的靈魂問題。我們怎么來彌補這個缺陷?讀書,博覽群書!魯迅和他的兄弟周作人都多次講過,要“亂讀書”,特別要讀一些常識類的書。
書這么多,怎么博覽?從經(jīng)典開始讀起。在所有的書中,書是有家族的,書和書之間是不平等的。今天擺在書店和書攤上的,大多數(shù)不是書,只是印刷品,能夠稱之為書的東西主要是指經(jīng)典著作。什么是“經(jīng)典”?就是頭大尾小的書。那些“頭大”的是書的爺爺。把“爺爺”讀了,后面的那些“孫子書”就不用讀了。
經(jīng)典還有一個特點是跨學(xué)科。每個學(xué)科有自己的基本讀物、基礎(chǔ)教材,但是經(jīng)典是不論專業(yè)的,像《論語》《老子》你說它是什么學(xué)科的?我們今天把古人放在一個小框框里,稱他是什么什么家,其實什么家也概括不了他,他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古代的人都是打通型的人才,因為他不用一科一科地去學(xué)習??婆e教育,經(jīng)年累月,學(xué)的就是經(jīng)典,像四書五經(jīng)。就是這樣一套教育和用人機制,使我們國家偉大了兩千多年,這就是經(jīng)典的威力!我們不能否定今天的專科教育,但是不要因此就放棄了經(jīng)典教育,放棄了成為大寫的人的教育!要使學(xué)生除了成為打工者之外,還要成為一個靈魂博大的人!
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最后你用什么樣的情懷來看待社會,看待他人,這個很重要。世界上有很多很有知識、很有欲望,也熱愛生活、博覽群書的人,但他不見得是好人。舉個例子,希特勒政府是古今中外最有文化的政府,納粹政府很多要員都是精英,是科學(xué)家,但是為什么沒有人愿意接受它呢?因為他缺少一份悲天憫人的情懷。他們覺得自己是優(yōu)秀的人,不如他們優(yōu)秀的人就該死!法西斯就是這么產(chǎn)生的。
魯迅也好,老舍也好,金庸也好,他們都沒有因為自己的優(yōu)秀而蔑視不如自己的人。我們來看看魯迅怎樣對待阿Q。對阿Q表面是在調(diào)侃,背后卻有著很大的同情。當阿Q被槍斃的時候,阿Q看到周圍是一片“狼的眼睛”,周圍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在阿Q看來,這個世界是很冰冷的。所以魯迅對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且為自己無法解決這些人的問題而感到愧疚!魯迅對敵手也只是表示輕蔑,從來不在生活中輕易地傷害別人。有人以魯迅臨終前的一句話“我一個也不寬恕”來攻擊他,其實這只是他不能釋懷人家對他的禍害。在實際生活中,都是人家在禍害他,在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他在精神領(lǐng)域其實是一個弱者。
老舍更是這樣,他寫的是中國的老市民落后的、愚昧的一面,但是他對所描寫的生活充滿了感情,那些充滿了缺點的人物都很可愛。祥子,這個愚昧的農(nóng)村青年是可愛的,《四世同堂》里的齊老太是可愛的,《正紅旗下》那些走向絕望道路的旗人們是可愛的?!敦埑怯洝防镉秘埑窍笳髦袊詈髿缌?,他是怕中國這樣滅亡,從中可以看到他深深的愛。
金庸的小說之所以超越于其他武俠小說之上,是因為他是以出世的態(tài)度來寫入世。最能代表這點的就是《天龍八部》。在作者看來,所有的人都是可憐的,整個世界都是一個讓你想去撫摸的世界。蕭峰這樣頂天立地的英雄,那樣氣壯山河地死去,是一個不幸的人;段譽這樣一個風流才子,也是一個不幸的人,他每愛上一個女子,最后發(fā)現(xiàn)都是自己的妹妹……每個人都不能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標,最后剩下的只有超越性的悲!
今天,在我們中國,不要說青少年,大多數(shù)人都缺乏悲天憫人的情懷,膽子太大了,什么也不怕,舉國上下都不尊重生命,沒有對天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所以,我覺得人文首先是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課堂外,把整個人生、整個生活當作一個大課堂,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談得上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zhì)!
(浮生若夢摘自《匹馬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