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俊
我與蘋果樹感情深
劉志俊
我對蘋果樹特別有感情。我愛她,感激她,因為她給我和我們村里的人帶來了榮耀和幸福,帶來了洗衣機、電冰箱,帶來了現(xiàn)代化的灶具,帶來了兩層小樓,帶來了出門行走的水泥路,帶來了村中央的健身廣場……我常常給我的孩子們說:“你們看的電視,是從蘋果樹上‘摘下來’的,夏天用的電風扇,冬天用的電暖器,包括你們上大學的學費、生活費,都是一點點從樹上‘摘下來’的”。你說我對蘋果樹的感情有多深!
我們村是禮泉縣栽培蘋果最早的村,從1957年就開始了。當時,一個老務果人在自家地里栽了桃、李梅、梨、蘋果,1958年人民公社后,大隊就有果園60畝,其中蘋果園30多畝,品種有青香焦、印度、國光等。兒時的我,曾同小伙伴們爬進果園,偷吃過半熟桃和青梅。文革中,我回到村上當了會計,清理了隊上多年沒人管的賬,并完善了相應的制度,后被群眾選進革委會。1968年,在“抓革命,促生產(chǎn)”的指示下,我們大抓果園建設,建苗圃10多畝,奮戰(zhàn)了1年,1969年全大隊勞值由0.36元提高到0.95元,把從成立人民公社以來長期拖欠的勞值一次性發(fā)放完,免了軍屬當年在生產(chǎn)隊的口糧欠款,干部群眾的信心一下足了。
由于對果園的好效益有了認識,村上果園的面積很快擴大到100畝,技術人員增加到6人,人們高興地說,“一畝園,三十畝田”。1970年,大隊的勞值首次突破1塊錢,達到1.05元,年終把對社員所有的勞值欠款發(fā)放完后,還余下2萬多元。于是,村委會研究決定給社員家家通電,燈不收費,磨面不收加工錢,還籌建了小學校,一時轟動了全公社,大寨典型在乾縣開出了第一朵紅花。我也成了一時的紅人,被派往大寨村參觀學習,還去了北京、七里營、劉莊等。
可未曾料到的是,當我從大寨參觀回來時,批我的大字報一下子貼滿了公社院子,我還在黨員會上被開除黨籍,停了職務。然而,我村的果樹產(chǎn)業(yè)仍然繼續(xù)發(fā)展,聲勢更大。到土地承包后,由于有前面的甜頭,群眾就自發(fā)地把大多承包地建成果園,也帶動全鎮(zhèn)果園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
開始農戶銷售時都是靠籃子提、小車推、擔子挑,走鄉(xiāng)串戶,大聲吆喝。那時村上的釘鍋匠就是現(xiàn)在的“果品經(jīng)紀人”,他們先是給托兒所、幼兒園送蘋果,給學校送蘋果。到上世紀80年代,就有客商上門來收蘋果,現(xiàn)如今,合作社推行標準化生產(chǎn),不少果農開始在網(wǎng)上賣蘋果。
總結我們村蘋果產(chǎn)業(yè)的成功經(jīng)驗,一句話,順著時代潮流走,時髦的說法,就是與時俱進。不管開始的自留地、大集體,還是后來的個體、合作社規(guī)模化,它都是順著潮流的方向,向更高層次發(fā)展。所以,展望以后的蘋果產(chǎn)業(yè),也要按著這個路子走,不僅要面光、個大、色好,甜酸適口,還要綠色無公害。這幾年,我們村蘋果都是高價出售,而且是方圓幾十里售價最高的,在綠色務果上我們比別村先走了一步。
劉志俊,陜西省禮泉縣史德鎮(zhèn)史坊村,郵編713211。
201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