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利用狀況
“十二五”期間,各項草原保護制度落實力度不斷加大,牧草種植面積不斷增加,草原畜牧業(yè)生產方式加快轉變,草原利用方式更趨合理。2015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3.5%,較上年下降了1.7個百分點,較10年前下降20.5個百分點,較“十二五”初期的2011年下降14.5個百分點。其中,西藏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9%,內蒙古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0%,新疆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6%,青海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3%,四川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3.5%,甘肅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6%。
◎圖5 2006—2015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
基本草原保護制度、草原承包經營制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等重大草原保護制度落實力度進一步加大。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共有16個省區(qū)開展了基本草原劃定和保護工作,共劃定基本草原面積2.07億公頃,約占全國草原面積的52%。其中,內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云南劃定比例較大,超過本省區(qū)草原面積的50%以上。全國累計落實草原承包面積2.91億公頃,約占全國草原總面積的74.11%。其中,承包到戶2.32億公頃,承包到聯戶5404.6萬公頃。全國禁牧休牧輪牧草原面積1.62億公頃,約占全國草原面積的41.3%,較上年減少359萬公頃;其中,實施禁牧的草原面積1.06億公頃,休牧面積4937.4萬公頃。
近年來,全國牧草種植生產整體呈現穩(wěn)中有升的態(tài)勢。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保留種草面積2200.7萬公頃,同比增長5.5%。其中,人工種草1282.2萬公頃、改良種草859.7萬公頃,分別同比增長2.9%和11.3%;飛播種草58.8萬公頃,同比下降13.7%。
從牧草類型來看,多年生牧草保留面積同比增長5.8%,一年生牧草面積同比增長4.1%。多年生牧草種植面積前六位的省區(qū)為內蒙古、甘肅、四川、新疆、青海和陜西,主要種類為紫花苜蓿、披堿草、檸條、老芒麥、沙打旺和多年生黑麥草等;一年生牧草主要種植省區(qū)為內蒙古、四川、新疆、遼寧、甘肅和吉林,主要種類為青貯專用玉米、多花黑麥草和燕麥。
◎圖6 甘肅萬畝優(yōu)質苜蓿商品草基地
◎圖7 河北壩上優(yōu)質紫花苜?;?/p>
2015年,我國牧草干草進口量繼續(xù)呈快速增長趨勢。全年進口干草累計136.5萬噸,同比增加35.7%。其中,進口苜蓿草總計121.3萬噸,同比增加37.2%,占干草進口總量的88.9%;進口燕麥干草總計15.1萬噸,同比增加25.2%。苜蓿干草主要從美國、西班牙和加拿大進口,燕麥干草主要從澳大利亞進口。
◎圖8 2008—2015年我國苜蓿干草進口情況
2015年,我國進口草種4.55萬噸,同比增加0.9%。進口草種主要以黑麥草、羊茅、草地早熟禾、三葉草和紫花苜蓿為主。其中,羊茅種子、紫花苜蓿種子進口數量較上年略有減少,其他草種進口數量略有增加。
◎圖9 2008—2015年我國草種進口總量變化情況
◎圖10 2015年我國進口草種所占比例情況
2015年,全國各級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共審核審批征占用草原申請850批次,審核審批征占用草原面積6892公頃,征收草原植被恢復費1.34億元。其中,農業(yè)部審核13批次,面積2461公頃;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1個省區(qū)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審核審批837批次,審核審批征占用草原面積4431公頃。被征占用的草原用于水電建設2733公頃、農牧業(yè)生產設施1380公頃、道路建設1234公頃、礦藏開采532公頃、油田建設105公頃、其他用途908公頃。與上年相比,全國審核審批征占用草原申請數量增加了371批次,增加77%;面積減少135公頃,減少2%;植被恢復費增加了3139萬元,增加31%,并連續(xù)兩年突破了1億元。
為加強草原野生植物資源管理,2000年國務院專門印發(fā)《關于禁止采集和銷售發(fā)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fā)[2000]13號),農業(yè)部出臺《甘草和麻黃草采集管理辦法》(農業(yè)部第1號令)。此后,國家嚴格禁止采集和銷售發(fā)菜,對甘草、麻黃草、冬蟲夏草等實行采集計劃管理,既保證了資源的持續(xù)合理利用,又保護了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2015年,農業(yè)部分別下達甘草、麻黃草、冬蟲夏草采集計劃53864.55噸、6290.5噸和124.5噸。其中,天然甘草和麻黃草采集計劃數比上年均有所下降,但人工種植的甘草和麻黃草采集計劃數比上年均有較大幅度上升,特別是人工種植的甘草采集計劃數同比增加4倍多;冬蟲夏草采集計劃數比上年略有上升。
◎圖11 2009—2015年冬蟲夏草計劃采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