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林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基于教師主導地位下的生命信息技術課堂構建
◆石 林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關注學生的生命教育,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如何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構建生命信息技術課堂,根據多年的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經驗,歸納了以下4種教學策略:一是喚醒和回歸學生的生命主體地位;二是構建開放性課程,提前預設和課堂生成統(tǒng)一;三是采取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促成個體生命成長;四是實施發(fā)展性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并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主導 生命課堂 信息技術 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新課改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強調教育要關注學生生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實踐應用能力。葉讕教授在1997年提出必須看到“課堂教學質量對教師生命質量的意義”,教師除了教書育人以外,還要“育己”。這就需要教師在體認學生生命特性時,也反觀自我生命的成長。二者是共振的,是相互作用,共同“進化”的。教學是師生共同的投入的過程,《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信息技術學習的主人”,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fā)展,因此如何回歸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和釋放學生的生命活力,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信息技術學習中,是構建信息技術生命課堂的重中之重。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信息技術學習是一種特殊的生命活動,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目前,許多信息技術課堂仍是老師的天下,沒有真正實踐學生的主體角色,教師是絕對的權威,學生圍著教師的指揮棒轉。要喚醒和回歸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把學生當“人”看,而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認知的主體。所以,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需要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使學生有主動參與的可能,每個學生通過這種個性化的練習,各得其所,各得其樂,從而真正體現(xiàn)出學生認識主體的地位。例如,在Word的應用教學中,我在學生練習時通過講臺后臺終端進行監(jiān)控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再通過計算機后臺的教學終端管理系統(tǒng)將正確、錯誤的評價以及提示、指導、建議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不同解題過程,通過在電子白板顯示出來,起到了交互作用。不僅使學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加深學習體驗,而且教師也可從中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使教學過程向教學目標靠近,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在交往的過程中實現(xiàn)心靈的對話、情感的交流、新知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學生能動性的發(fā)揮,其集中表現(xiàn)就是自覺性和主動性的發(fā)揮。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消極的“等、靠、聽、記”,而應“自我解放”,使學生和教師之間真正實現(xiàn)雙向互動,共同成長。
生命化課堂教學的目標要通過過程來落實,生命化的內容要通過過程來實施。但是在上課前就精心設計好了整堂課的內容,哪些詞語,哪一個段落,有幾個問題,甚至讓誰來回答問題都進行了一一的設定,認真?zhèn)湔n的精神值得敬佩,方法未必可取。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個性不同,生長環(huán)境不同,信息技術的底子不同,在課堂上接受理解的能力與速度就會不同,按照自己的設計講課,效果能會一樣嗎?請想一想,學生是學習文章自身的思路呢,還是要學習教師的思路?準備好上課內容不能反對,但是不按照學生的情況、不依照學生的思路講課就應該堅決反對,不以文本本身的思路去準備就應該反對,我們應該把發(fā)現(xiàn)問題的權力交給學生。
例如,在一節(jié)信息技術教研課中:一位女生由于怯場,回答問題結結巴巴。于是,執(zhí)教的老師說:“快坐下吧,別浪費時間了?!痹谀俏焕蠋熆磥恚钪匾氖撬O計得非常精巧的教案和寶貴的教學時間。而他偏偏忘了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發(fā)展。而那些對教育的本質、對完整的教育目的、對人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理解的教師不是這樣處理問題的。而在另外一次信息技術展示課中,以為執(zhí)教教師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遇到了相同的情況,他非常耐心地等待著這位女生把話說完,然后,在另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又讓她回答了一個難度較小的問題。最后,那位女生主動舉手回答了一個難度并不小的問題,回答得很好,那位老師引導全班同學為她鼓掌。錢夢龍老師說:“在一堂課上,學生由怯懦變得勇敢起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進步。”
精神生命具有活動性,沒有靜止的生命。因此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應組織好各種教學活動。而有生命活力的教學活動方式應該靈活多樣,根據信息技術學科學習內容的特點,根據有利于學生生命發(fā)展的需要和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調整、創(chuàng)設。從組織形式來看,應該打破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直線單向式的單一、僵化模式,組織好個體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師生共同討論交流、學生自學與教師講授相結合的多元互動方式,讓學生在發(fā)揮自主性的基礎上,養(yǎng)成合作的精神,學會創(chuàng)造性的綜合思維方法,使自己獲得自主更新。從活動時間來看,生命化信息技術課堂要求打破信息技術課堂時間的封閉模式,教學活動應靈活掌握時間,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步驟,調整節(jié)奏;并且努力作到課堂內的時間與課堂外的時間自然銜接,讓課堂外的時間在課堂內自由流淌,從而在相對的意義上延長活動時間,促進個體生命主動發(fā)展。
從活動空間看,要求打破信息技術課堂空間的封閉模式,讓教室成為學生放松的、自由的學習、交流、研究的場所;讓教室外的天地也能成為信息技術學習的空間,讓學生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收集信息、查閱資料,補充、豐富書本知識,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校與社會相結合、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相結合,拓展教學活動空間,使活動更具有生成性。在平時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模擬課件的演示可以讓許多中難點得到突破,但是還有局限性。實物比較死板,課件靈動性有缺陷,我經常制作一些Flash課件,通過直觀、形象,便于引領學生思考如何將教學難點通過深入淺出的形式展開,產生讓學生感覺難點不難的效果。如果有些同學學完了新的內容,還可以選擇相應難度的試題進行智能測試。
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因此,發(fā)展性評價對學生的發(fā)展、學習、行為的改變都是必須的、非常重要的。
首先,發(fā)展性評價要以人為本。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起點、基點是否牢固,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勢和特長,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表揚;診斷學生的問題和不足,并找出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評價中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反思,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能。
其次,發(fā)展性評價要重視個體差異及發(fā)展的多樣性。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有特長。況且每一個人的起點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掌握知識的速度和方法是不一樣的,所以個體發(fā)展的方式是多樣的,發(fā)展的進度也是多樣的。如有的學生在知識的理解方面有特長,有的學生在動手操作方面有優(yōu)勢,有的學生擅長解難度較大的計算題……教師要樹立“行行出狀元,人人能成才”的觀念,“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總之,教師要要樹立崇高的職業(yè)使命感,而不把“教書”僅僅作為一種職業(yè)、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過程應該成為充滿生命活力的過程,成為彰顯人的生命價值意義的過程,成為生命與生命的交往和溝通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運用想象力從事意義創(chuàng)造和分享的過程”。只有這樣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科,才能讓學生愛上學習,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1]許海東.淺談信息技術課導學課件的設計、制作與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12).
[2]梁昌金.以導帶學,以練促思——導學案使用的實踐及思考[J].中學數(shù)學,2016,(13).
[3]孫鼎臣.巧設導學問題克服“假合作”現(xiàn)象[J].教師博覽,2016,(06).
[4]莊朝暉.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J.福建教育,20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