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
臨床微生物檢驗及細菌真菌耐藥性監(jiān)測研究
劉浩
【摘要】目的 探究臨床微生物檢驗以及細菌真菌耐藥性。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1 000份監(jiān)測標本(2013年1月~2015年6月)作為研究對象,運用Kibry-Bnaer方法進行藥敏試驗,對其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從1 000份監(jiān)測標本中分離出200株致病菌,革蘭陽性球菌狀有120株,革蘭陰性桿菌有80株,抗菌藥物一共包括青霉素、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等。同時,分離出300株真菌,念珠菌有241株,曲霉有29株,隱球菌有30株,抗菌藥物包括氟康唑以及氟咆嘧啶。結論 規(guī)范臨床微生物檢驗,理性使用抗生素,盡可能避免耐藥菌株的形成,降低感染率。
【關鍵詞】臨床微生物檢驗;細菌真菌耐藥性;監(jiān)測研究
細菌真菌耐藥性主要分為天然性耐藥性以及獲得性耐藥性[1],其主要是指細菌真菌對抗菌藥物所產生一定的耐藥性,從而造成抵抗抗菌藥物的作用,最終使得治療效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本文研究主要對我院收治的1 000份監(jiān)測標本進行研究,探究其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詳細報告如下,以供臨床參考以及研究。
1.1 基線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1 000份監(jiān)測標本(2013年1月~2015年6月)作為研究對象,其監(jiān)測標本主要是由各個科室送檢的血、尿分泌物等標本,之后將其按照常規(guī)的方式進行培養(yǎng)、分離、鑒定等,一共得到200株致病菌。
1.2 監(jiān)測方法
將1 000份監(jiān)測標本送檢,采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病原菌分離,之后運用Kibry-Bnaer方法進行藥敏試驗[2],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之后將其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3 觀察指標
觀察200株致病菌中病原菌的分布情況以及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情況,同時,還需要觀察300株真菌的分布情況以及抗菌藥物的敏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文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
2.1 病原菌分布情況
從1 000份監(jiān)測標本中分離出200株致病菌,革蘭陽性球菌狀有120株,占總例數(shù)的60.00%,革蘭陰性桿菌有80株,占總例數(shù)的40.00%。
2.2 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情況
經統(tǒng)計,抗菌藥物一共包括青霉素、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等,其中,青霉素MRCNS為100.00%,MRSA為100.00%;氧氟沙星MRCNS為65.00%,MRSA為50.00%,腸桿菌為20.00%,非發(fā)酵菌為24.00%,腸球菌為35.00%;環(huán)丙沙星MRCNS為60.00%,MRSA為41.00%,腸桿菌為22.00%,非發(fā)酵菌為15.00%,腸球菌為22.00%。
2.3 真菌分布情況
從1 000份監(jiān)測標本中分離出300株真菌,其中,念珠菌有241株,占總例數(shù)的80.33%,曲霉有29株,占總例數(shù)的9.67%,隱球菌有30株,占總例數(shù)的10.00%,根據(jù)檢測統(tǒng)計,抗菌藥物包括氟康唑以及氟咆嘧啶,其敏感率分別為80.00%以及85.00%。
細菌真菌耐藥菌株的大范圍傳播是引起患者死于各種傳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3],其主要是因為抗生素的過量使用,長時間不停的更換使用等,從而造成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4-5]。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出現(xiàn)了很多耐藥菌株,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因此,對其實施有效的管理、預防十分有必要。
本文主要對我院收治的1 000份監(jiān)測標本進行研究,運用Kibry-Bnaer方法進行藥敏試驗,分離出200株致病菌,革蘭陽性球菌狀有120株(60.00%),革蘭陰性桿菌有80株(40.00%),同時,其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情況為青霉素MRCNS 為100.00%,MRSA為100.00%;氧氟沙星MRCNS為65.00%,MRSA為50.00%,腸桿菌為20.00%,非發(fā)酵菌為24.00%,腸球菌為35.00%;環(huán)丙沙星MRCNS為60.00%,MRSA為41.00%,腸桿菌為22.00%,非發(fā)酵菌為15.00%,腸球菌為22.00%。從1 000份監(jiān)測標本中分離出300株真菌,念珠菌有241株,占總例數(shù)的80.33%,曲霉有29株,占總例數(shù)的9.67%,隱球菌有30株,占總例數(shù)的10.00%,根據(jù)檢測統(tǒng)計,抗菌藥物包括氟康唑以及氟咆嘧啶,其敏感率分別為80.00%以及85.00%。
由于耐藥菌株出現(xiàn)會降低患者的治療效果[6],因此,需要對臨床微生物檢驗以及細菌真菌耐藥性監(jiān)測進行較好的管理,其主要措施[7]如下:(1)臨床微生物檢驗科需要規(guī)范按照操作步驟進行采集、保存、送檢,規(guī)范使用抗菌藥物,降低細菌真菌的耐藥性。(2)對標本需要進行定期的監(jiān)測,準確的登記相關信息,從而避免發(fā)生管理錯失。
相關資料表示[8],在細菌真菌發(fā)生耐藥性之后會抵抗抗菌的化療作用,從而降低了藥物的治療作用,在一般情況下,細菌真菌是具有一定的天然耐藥性,其對一定的細菌會產生一定的抵抗,之后進行大量的繁殖,從而有效提高細菌真菌的耐藥率。在對細菌真菌藥敏性進行檢測的時候,需要嚴格按照檢測的方法進行檢測,從而提高檢出率。
實現(xiàn)抗菌藥物的使用管理規(guī)范具有一定的作用,其需要針對微生物檢驗人員進行適當?shù)男蹋_辦講座,讓其能夠提高相關專業(yè)的知識,從而提高病原微生物培養(yǎng)分離的技術水平,完善藥敏實驗,從而提高整體的藥物細菌真菌的檢驗工作,為我院的研究課題提供一定的支持。
綜上所述,在管理抗菌藥物時,需要建立一個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對細菌真菌藥敏試驗方法以及病原微生物培養(yǎng)分離技術進行一定的規(guī)范,從而完善質量管理,增加細菌真菌的耐藥性以及臨床微生物的檢驗水平。
參考文獻
[1] 穆廷杰,楊芬蘭,張學英,等.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監(jiān)測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7):4300-4302.
[2] 劉旋. 對臨床微生物檢驗和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的分析[J]. 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2):371-372.
[3] 梁志洪,鄧家德,陳惠玲,等. 臨床微生物檢驗和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探析[J].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28):5541-5544, 5553.
[4] 李玉瑭,于超,杜亭亭,等. 2010年醫(yī)院臨床分離細菌的耐藥性監(jiān)測[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9):4379-4381.
[5] 馬立艷. 加強微生物檢驗醫(yī)師與臨床醫(yī)師的有效溝通[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10):1138-1139.
[6] 才讓,祁惠燕. 2011年細菌培養(yǎng)及耐藥性監(jiān)測總結[A]. 第三屆中國臨床微生物學大會暨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論壇論文集[C]. 杭州:中國微生物學會臨床微生物學專業(yè)委員會,2012:219.
[7] 何海明. 臨夏州常見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監(jiān)測分析[J].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4,32(21):114-115.
[8] 穆廷杰,楊芬蘭,王曉燕,等.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監(jiān)測分析[A]. 第三屆中國臨床微生物學大會暨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論壇論文集[C]. 杭州:中國微生物學會臨床微生物學專業(yè)委員會,2012:108.
Clinical Microbiological Test and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Monitoring
LIU Hao,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Qiyang People's Hospital, Qiyang 4261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microbiological test and bacterial fungal drug resistance. Methods 1 000 monitoring samples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Kibry-Bnaer method. Results 200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1 000 monitoring samples, 120 strains of gram positive bacteria and 80 gram negative bacilli. At the same time, isolated 300 strains of fungi, Candida has 241 strains, Aspergillus 29 strains, Cryptococcus have 30 strains and antimicrobial drugs, including fluconazole and fluorine Pao pyrimidine. Conclusion To regulate the clinical microbiological test,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s far as possible to avoid the formation of drug resistant strains, reduce the infection rate.
[Key words]Clinical microbiological test, Bacterial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6.01.027
【文章編號】1674-9308(2016)01-0041-02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作者單位:426100 湖南省祁陽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