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臻
(湖南大學 政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的主要問題及其完善途徑
李藝臻
(湖南大學 政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在適應時代需要、與社會變動和個案相契合時,必須對刑法進行規(guī)范性解讀和詮釋,但我國現(xiàn)行的“二元一級”的刑法司法解釋體系存在著諸多問題。在以后刑法司法解釋的發(fā)展中應該適當限制刑法司法解釋權,形成規(guī)范的司法解釋形式和程序,遵循司法解釋原則,推進刑法司法解釋的合法發(fā)展。
刑法;解釋;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九)”)于2015年10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64次會議、2015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42次會議通過。刑法修正案(九)的施行意味著關于刑法修正案(九)的司法解釋的討論已經(jīng)提上了日程。刑法司法解釋與刑法立法息息相關,筆者希望通過對當今中國刑法司法解釋現(xiàn)狀的討論,進一步完善刑法司法解釋。
解釋是一種媒介行為,借此,解釋者將他認為有疑義的文字的意義,變得可以理解[1]85。法律之所以需要解釋,實際上是取決于以下兩個矛盾:一是內容有限的法律規(guī)定與內容無限的社會實踐之間的矛盾;僅做出抽象性、一般性規(guī)定的法律與具體的、特殊的現(xiàn)實生產、生活之間的矛盾[2]6。二是一個社會所具有的明文規(guī)定的實在法與永遠無法囊括整個社會中的“活法”結構之間的矛盾[3]546。法律的滯后性使得制定的刑法必然在適用時不能包含社會中出現(xiàn)的所有狀況,以至于出現(xiàn)大量的“空白”和“漏洞”。
刑法不可能對所有出現(xiàn)的情形進行規(guī)定,也不可能經(jīng)常為一些小空白和小漏洞進行修改,刑法的相對穩(wěn)定性要求刑法解釋。而語言的多義性、模糊性、有限性也是刑法需要解釋的一大原因。法律經(jīng)常使用的日常用語與數(shù)理邏輯及科學性語言不同。它并不是外延明確的概念,不管是多少具有彈性的表達方式,后者的可能意義在一定的波段寬度之間搖擺不定,視當前的情況、指涉的事物、言說的脈絡,在句中的位置以及用語的強調,而可能有不同的意涵[1]193。語言的特性要求刑法解釋。
刑法解釋活動在刑事司法實踐中起著最關鍵、最普遍的作用,是刑法適用的引擎。沒有刑法解釋,刑事司法實踐便會失去可靠性。時至今日,法律解釋的重要性已經(jīng)為大部分法律工作者所承認。刑法作為能夠給予人刑事處罰、左右被告人命運的法律,對其解釋尤為重要。
其中罪刑法定原則是刑法司法解釋最重要的原則,司法解釋不能脫離這一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的價值在于:限制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它不僅意味著對立法權的限制,更意味著以立法權限制司法權。任何權利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和限制都將產生問題,刑法司法解釋的必要性決定了其在司法實踐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刑法司法解釋權配置體系的問題
1981年6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規(guī)定:“凡屬于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凡屬于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解釋如果有原則性的分歧,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或決定。”根據(jù)此規(guī)定,我國施行的是“二元一級”的刑法司法解釋權配置體系,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有刑法司法解釋權。
然而我國法律雖然禁止非司法機關以任何名義和方式獨立施行司法解釋,但卻未禁止其參加司法解釋的制定工作,并且對其具體的參與方式也未做出任何規(guī)定[2]105。因此在司法實踐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邀請其他行政管理部門甚至是社會團體聯(lián)合出臺司法解釋的情況。如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與海關總署共同制發(fā)的《關于辦理走私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2008年1月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整治非法證券活動有關問題的通知》;2010年6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lián)合發(fā)表的《關于嚴厲打擊發(fā)票違法犯罪活動的通知》,等等。而這種聯(lián)合進行刑法司法解釋的文件并不在少數(shù),甚至能達到刑法司法解釋的四分之一。聯(lián)合制定司法解釋的行為顯然并不符合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特別是憲法第126、131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的規(guī)定,擅自擴大了刑法司法解釋的主體,不具有法律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lián)合行政管理部門聯(lián)合制定刑法司法解釋更是混淆了司法解釋權和行政解釋權的界限,給予了行政機關通過司法解釋干預司法活動的便利,是司法獨立的一大障礙。
前文已經(jīng)指出,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有刑法司法解釋權,但是地方司法機關制發(fā)的“適用意見”“規(guī)范意見”“會議紀要”等地方刑法司法解釋性文件卻不勝枚舉。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最高司法機關的司法解釋滿足不了各地司法實踐的不同需求,為了快速、有效地打擊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只能授權某些地方司法機關對某些刑法適用問題進行解釋。但是這一無奈之舉卻有可能產生背離刑法原則的后果,甚至地方司法機關在進行刑法解釋時有可能超越刑法規(guī)定,侵犯個人權益。
雖然我國并沒有給予具體辦案的司法人員司法解釋權,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司法人員對刑法進行解釋的情況不可避免。對于這一現(xiàn)狀,有學者認為,司法解釋的主體應當是法官和審判組織。其理由是法官作為最需要直接理解和說明法律、并最終適用法律的人,理所當然應當被授予司法解釋權;而審判組織作為可以決定案件裁判結果的主體,是由法官組成,并依據(jù)法官個人意見以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原則來決定判決結果的人,也應該成為司法解釋的主體[4]。也有學者主張,應該以法官解釋體制代替司法解釋適用體制,否定規(guī)范性刑法解釋存在的必要性[5]。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應真正建立法官責任機制,使法官成為刑法適用解釋的主體[6]。
(二)刑法司法解釋創(chuàng)制的形式和程序混亂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司法解釋工作的規(guī)定》第六條規(guī)定:司法解釋的形式分為“解釋”“規(guī)定”“批復”和“決定”四種?!蹲罡呷嗣駲z察院司法解釋工作規(guī)定》第十七條規(guī)定:司法解釋文件采用“解釋”“規(guī)定”“規(guī)則”“意見”“批復”等形式,統(tǒng)一編排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解釋文號。最高人民法院對于刑法司法解釋的形式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而最高人民檢察院卻使用了“等形式”,使得刑法司法解釋的形式變得不確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無論是最高人民法院,還是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答復”“通知”“解答”等諸如此類的司法解釋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例,甚至出現(xiàn)了“會議紀要”“電話答復”的司法解釋形式。刑法司法解釋形式的混亂可見一斑。司法解釋的形式有待統(tǒng)一。
我國缺乏統(tǒng)一、權威的規(guī)定刑法司法解釋創(chuàng)制程序的法律。目前,我國刑法司法解釋權的運作規(guī)則主要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解釋工作規(guī)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司法解釋工作的規(guī)定》兩個規(guī)范性文件來進行規(guī)定,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無法使刑法司法解釋權的運作程序法定化[7]。合法且嚴格的程序規(guī)則是制約權力的有效手段,任何國家機關在行使權力時,特別是權力的行使可能影響公民的權益時,則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序規(guī)則,否則公民的合法權益將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因為任何“政府同時是個人權利的保護者與潛在的侵犯者?!保?]“兩高”既是制定司法解釋規(guī)定的主體,又是創(chuàng)建司法解釋的主體,難免在制定規(guī)定時過于片面。而且“兩高”的規(guī)定并不是法律,使得刑法司法解釋的創(chuàng)制程序缺乏合法性、合理性和權威性。
除此之外,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的創(chuàng)制很少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缺乏公開性和民主性?!蹲罡呷嗣駲z察院司法解釋工作規(guī)定》第13條規(guī)定:司法解釋意見稿應當征求地方人民檢察院、專門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業(yè)務部門。必要時可以征求其他有關部門及專家意見。征求意見應當具函說明情況和要求,并注明答復期限。對于重大、疑難、復雜的問題,應當召開由有關部門和專家參加的論證會進行論證,必要時可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司法解釋工作的規(guī)定》第17條規(guī)定:起草司法解釋,應當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審判實踐經(jīng)驗,廣泛征求意見。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或者重大疑難問題的司法解釋,經(jīng)分管院領導審批后報常務副院長或者院長決定,可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皟筛摺钡南嚓P條文均是“可以”的規(guī)定,而不是“必須”,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情況更是非常少有,由此產生的刑法司法解釋的不透明和不公正也不能避免。
(三)刑法司法解釋活動缺乏法定的原則
由于我國沒有規(guī)定刑法司法解釋的法律,因此也不存在法定的刑法司法解釋原則。而司法解釋原則的缺失直接導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創(chuàng)制刑法司法解釋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錯漏。
如《刑法》第67條第2款規(guī)定“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卻規(guī)定“根據(jù)刑法第六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罪行,與司法機關己掌握的或者判決確定的罪行屬于不同種罪行為的,以自首論?!弊罡呷嗣穹ㄔ旱乃痉ń忉屩校瑢⑿谭ㄒ?guī)定的“其他罪行”解釋為與司法機關己掌握的或者判決確定的罪行屬于不同種罪行,縮小了刑法規(guī)定的自首的范圍,也不符合一般公民對“其他罪行”的理解。再如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2003年出臺的《關于如何處理預防、并且控制突發(fā)傳染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有關問題的司法解釋》,該解釋規(guī)定“如果醫(yī)療機構和個人、明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不符合國家標準以及行業(yè)標準的醫(yī)療器材、衛(wèi)生材料而購買并且使用,應該被認定為刑法所規(guī)定的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yī)療罪,進行定罪處罰”。但是從一般意義上來看,“銷售”與本解釋所規(guī)定的“購買并且使用”不是同一個概念,不能把“銷售”認定解釋為購買并且使用。這一司法解釋已經(jīng)超越了刑法文本的含義,明顯是不具有合理性的。
(一)限制刑法司法解釋主體
前文已經(jīng)提出,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有刑法司法解釋權,但是司法實踐中依然存在“兩高”聯(lián)合行政管理部門甚至是社會團體出臺司法解釋的情況,地方司法機關也不時的出臺刑法司法解釋,對此筆者認為限制刑法司法解釋的主體勢在必行。
首先,應該逐漸弱化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刑法司法解釋權。刑法司法解釋只能由享有司法權的司法主體做出,而我國的檢察權包含偵查權、公訴權、訴訟監(jiān)督權等,并不是司法權,這使得我國的檢察機關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司法機關,不具備行使司法解釋權的主體資格[9]。而且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所處的控訴方地位和在某種程度上作為受害人利益代表的角色定位,從根本上決定了不應授予其刑法司法解釋權[2]126。然而從我國的司法現(xiàn)狀來看,在一段時間內廢除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刑法司法解釋權不存在可行性,但現(xiàn)階段必須對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刑法司法解釋權進行弱化。最高檢應盡量減少發(fā)布司法解釋的頻率,在其工作范圍內的具體刑法適用問題應盡量以內部解釋或規(guī)定的形式進行管理。
其次,應禁止行政機關和社會團體與“兩高”聯(lián)合發(fā)布司法解釋。行政機關和社會團體不是法律規(guī)定的司法解釋主體,聯(lián)合“兩高”發(fā)布司法解釋的行為嚴重違反了司法獨立,擴大了刑法司法解釋的主體范圍。而且這種行為明顯混淆了司法解釋權和行政解釋權的界限,削弱了司法的權威。
再次,嚴格限制地方司法機關的刑法司法解釋權。地方司法機關創(chuàng)制刑法司法解釋性文件存在法律和實踐上的障礙,且不利于刑事法制的統(tǒng)一和司法權威的樹立。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qū)之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情況差異較大,法律的適用情況需要區(qū)別對待,因此有必要授予一些特殊地區(qū)的地方司法機關刑法法律解釋的權力。鑒于此,完全禁止地方司法機關的刑法司法解釋權顯然是不合理也不現(xiàn)實的,只能對地方司法機關解釋刑法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和引導,使其在創(chuàng)制司法解釋時符合刑法司法解釋的原則。
(二)出臺有關刑法司法解釋的法律
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國的刑法司法解釋權主要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解釋工作規(guī)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司法解釋工作的規(guī)定》進行規(guī)定,但是這些規(guī)定并不足以保障刑法司法解釋權運作的形式和程序的正當性、合法性。一方面這些規(guī)定確定的解釋程序本身較為粗陋,不足限制最高司法機關刑法司法解釋權的運作;另一方面這些刑法司法解釋權運作的程序規(guī)定都是由最高司法機關自行規(guī)定的,其規(guī)定未經(jīng)過第三方的參與,不利于規(guī)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解釋刑法的行為。鑒于我國司法解釋不如判例法國家在審判案件的過程中就所適用的法律進行解釋,解釋的效力也并非如判例法國家那樣只及于本案和本司法管轄區(qū),其解釋更多的帶有創(chuàng)制法律的性質,形同立法,因而司法解釋就更有必要受到較為嚴格的如立法一樣的程序限制。比較好的做法是在《司法解釋法》中對這些問題一一作出規(guī)定[10]。
盡管一種法律理論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允許日后的解釋者考慮不同時期日益變化的需要并使他們能夠應對新出現(xiàn)的無先例的問題,但是出于保護一部法律的精髓及其基本的完整性之必要,這種靈活性與適應性就必須有其范圍的界限。要對一部法律做真正的根本性的變更,必須通過對它的修正而不是通過它的解釋來達到這個目的[3]542。刑法司法解釋立足于刑法文本,不能也不允許超越文本本身,法律的進步不能將全部的希望寄托于司法機關對刑法的司法解釋,而應該在社會發(fā)展中不斷的修正刑法,真正促進法律的發(fā)展,達到保障人權的最終目的。
[1]拉倫次.法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陳剛.刑法司法解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3]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4]董嗥.司法解釋論[M].北京:中國政府大學出版社,1999:208.
[5]劉艷紅.觀念誤區(qū)與適用障礙:新刑法施行以來司法解釋總置評[J].中外法學2002(5):513-519.
[6]宗建文,付立慶.刑法解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209-210.
[7]梅麗曼.大陸法系[M].顧培東,祿正平,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2.
[8]張千帆.西方憲政體系[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6.
[9]姚仁安,陳翀.取消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解釋權管見[J].中國律師,2000(7).
[10]鄭賢君.刑事法律司法解釋的憲法規(guī)制[M]//黃京平,韓大元.刑法學與憲法學的對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05.
On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
LI Yizhen
(Law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12,China)
The features of criminal law should be interpreted in such a way as to fit the needs of the times,the social change and the individual cases.However,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our criminal law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system.We should restrict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form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an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iminal law legal.
criminal law;interpretation;criminal interpretation
D924
A
1009-8445(2016)03-0026-04
(責任編輯:姚 英)
2015-12-10
李藝臻(1992-),女,湖南洞口人,湖南大學政法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