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爽
民進黨“臺獨”動作頻頻意欲何為
■ 趙爽
2016年臺灣大選前,蔡英文信誓旦旦地向臺灣民眾承諾:“我一定會與大陸維持非常良好的關系”,“我說維持現(xiàn)狀,就是維持現(xiàn)狀”,“我說得到,就做得到”。但蔡英文上臺已經(jīng)半年了,兩岸之間的關系并未有任何進展,反而出現(xiàn)了倒退。海協(xié)會與臺灣海基會、國臺辦與臺灣大陸事務主管部門制度化溝通管道已告封閉。臺灣行政部門負責人林全聲稱的不排除“二軌管道”亦不可得,甚至連臺灣?;鶗麻L人選也舉棋不定,這更是“現(xiàn)狀”無以維持的印證。不僅如此,蔡英文上臺后更是“臺獨”動作頻頻,破壞了兩岸關系現(xiàn)狀,將兩岸關系帶向不確定。
“文化臺獨”的出現(xiàn)經(jīng)歷了一個比較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即由早期出現(xiàn)在島內(nèi)的文化“本土化”運動衍生出所謂“臺灣意識”,最終異化成為“臺獨”政治目標服務的文化分裂主義思潮。一般認為,臺灣“本土化”運動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國民黨當局出于鞏固政權的目的而推行政治“本土化”,開始大量啟用臺灣本土籍“精英”人物。國民黨外的人士則抓住機會,打著“本土化”旗幟積極開展黨外運動。
20世紀末以來,臺灣當局和“臺獨”勢力借教育改革之名,塞進大量“文化臺獨”內(nèi)容。鄉(xiāng)土語言教育是另一個主要內(nèi)容。1999年,臺灣教育部門大張旗鼓地展開“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草案意見征求工作,包括引起爭議的“鄉(xiāng)土語言”等內(nèi)容都獲得通過,決定于2000年下學期開始實施。2000年陳水扁執(zhí)政后,教科書采用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課綱、編寫、審查3道關卡全面“獨化”,將明代中期以降的中國史列入世界史范圍,將“一邊一國”“日本殖民有功”觀點灌輸給臺灣學生?!班l(xiāng)土語言”部分號稱要“以多元文化精神及尊重各民族語文特性,納入正式課程實施教學。強調(diào)族群語文對鄉(xiāng)土文化延續(xù)及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熱愛鄉(xiāng)土的情懷”。臺灣還有少數(shù)詩人,提倡用“臺語寫詩”,所謂“臺語”就是“閩南話”,其實是中國眾多方言的一種。
“拼音之爭”也是其中一個縮影?!芭_獨”勢力認為,作為國際通行標準的“漢語拼音”是由中國大陸制定并推廣的,將是否采用這種拼音上綱上線為統(tǒng)“獨”之爭,要求選用“通用拼音”。
“文化臺獨”當屬“臺獨”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政治層面上的“臺獨”行為。它的出現(xiàn)經(jīng)歷了一個較長的演變過程,具有極為復雜的背景。作為一種文化觀念,它一旦被民眾接受便很難將其徹底根除。“文化臺獨”的推行者企圖在文化上割斷臺灣與祖國的聯(lián)系,制造“臺灣本土文化”與“中華文化”對立。
共同的文化是構成一個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分裂一個民族,必破壞這個民族的文化,制造民族、文化認同的混亂。
5月31日,民進黨以“行政院”公告“教育部令”,廢止2014年2月10日修正發(fā)布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簡稱“課綱微調(diào)”)。“課綱微調(diào)”是指馬英九當局通過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對高中歷史、社會、國文等課程綱要進行微調(diào),掃除“去中國化”“文化臺獨”遺留毒素?!罢n綱微調(diào)”把“日本統(tǒng)治”改成“日本殖民統(tǒng)治”,“清代”改成“清廷”,“接收臺灣”改回“光復臺灣”,“鄭氏統(tǒng)治時期”改為“明鄭統(tǒng)治時期”,糾正部分錯誤史觀。
現(xiàn)在,蔡英文當局宣布廢止“微調(diào)課綱”,沿用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課綱版本,就是延續(xù)李登輝、陳水扁時期一貫的“臺獨”路線,借“教育改革”,企圖割斷兩岸歷史,撕裂民族情感,從文化上切斷臺灣與祖國的聯(lián)系,從而達到其實行政治“臺獨”、實質(zhì)“臺獨”的目的。
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從更改、篡改教科書入手,片面強調(diào)所謂文化“本土化”,以臺灣的鄉(xiāng)土文化來取代整個中華文化,甚至制造本土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對立,否認中華文化在臺灣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和深遠影響,利用“去中國化”,推動“文化臺獨”,扭曲島內(nèi)青年人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史觀認同”,使臺灣青年對祖國大陸和兩岸關系定位產(chǎn)生錯誤判斷和認知,產(chǎn)生“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錯誤意識,從而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蔡英文所稱的“天然獨”,為民進黨的政權延續(xù)儲存了后備力量。
臺灣青年人對祖國大陸和歷史的錯誤認知若不斷累積,不僅會惡化兩岸關系,也會讓這種錯誤意識尤其是對祖國大陸的敵對情緒延續(xù)到下一代。“文化臺獨”無疑會讓臺灣民眾從心理認知角度對祖國大陸感到隔閡,甚至造成兩岸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對抗。加上一旦碰到“外交參與”空間受到阻礙,民進黨皆朝“反中”方向操作,從而形成了更多兩岸的對抗因子。
臺灣“二二八”事件紀念日,宜蘭市中山公園孫中山銅像、蔣介石銅像遭潑紅漆,并噴上“臺灣希特勒”“二二八元兇”。
無論是孫中山還是蔣介石的銅像,代表了國民黨的歷史,而破壞這些銅像,就代表了一些“臺獨”分子在刻意挑動歷史恩怨。民進黨打著“轉型正義”和“本土化”旗號清算國民黨的歷史,挑起仇恨的背后不只是“反藍”“反共”,而是要挑起“反中”情緒,現(xiàn)在連“中華民國”稱號在臺灣都頻頻被公開羞辱,可見目標遠遠不止“反藍”“反共”那么簡單,“反中”“去中國化”才是終極目標。“臺獨”分子認為“中華民國”和中國有牽連,現(xiàn)在就是要搞“臺灣獨立”,要和祖國大陸切斷所有聯(lián)系,歷史的、文化的、政治的、包括從祖國大陸遷移至臺灣的政權(國民黨),民進黨也要狠狠批判,“逢中必反”已經(jīng)成為島內(nèi)常態(tài)。
蔡英文還沒有像陳水扁那樣搞“急獨”,一方面是避免與祖國大陸“硬碰硬”;另一方面,臺灣在經(jīng)濟上對祖國大陸依賴度越來越高,祖國大陸通過不斷向臺灣讓利,為其帶來龐大的經(jīng)濟利益,民進黨希望繼續(xù)得到維持現(xiàn)狀的和平紅利。同時,又要實現(xiàn)其“臺獨”理想,就不斷地在“仇中”上做文章,造成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仇視和隔閡。
民進黨在“仇中”上能夠操作成功,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早在陳水扁當政時期,民進黨就利用政治權力打壓藍營媒體,并不斷扶植親綠媒體,甚至讓深綠地下電臺“合法化”,搶占臺灣言論市場。與此同時,民進黨公然動用行政資源對島內(nèi)媒體進行置入性營銷。國民黨前民意代表邱毅曾爆料,陳水扁執(zhí)政期間,僅親綠電視臺民視,民進黨便花了高達5億6571萬元新臺幣的置入營銷費用。在地方執(zhí)政的縣市,民進黨縣市首長則依舊動用行政資源不斷對親綠媒體進行培植;而民進黨中央也十分重視輿論戰(zhàn)的重要性,比如,民進黨輿情小組籠絡不少親綠名嘴,不斷給他們提供一手資訊乃至內(nèi)幕,供其爆料。
民進黨近幾年民意支持度升高,而國民黨卻受到了公共輿論的壓力,把黨政軍退出媒體和校園后,這一空白正好由民進黨補上,所以綠營現(xiàn)在全面掌握臺灣媒體和網(wǎng)絡之后,也就掌握了話語權。有了話語權之后,民進黨在控制民意上就更加一手遮天,操作“臺獨”上就更加肆無忌憚。即使有反對的聲音,也會被民進黨歪曲解釋、惡意批判,最終遭到抵制,無法形成氣候。
第二,在民進黨種種肆意妄為的“臺獨”活動面前,國民黨顯得軟弱無能,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甚至縱容“臺獨”引導民意,這就更加助長了民進黨的氣焰,也使得“臺獨”思想肆意蔓延。
第三,被李登輝、陳水扁時期教科書洗腦的年輕一代,容易受到“臺獨”思想蠱惑,被別有用心的政客所利用。在“反課綱微調(diào)”和“太陽花運動”中,這批年輕人都充當了急先鋒。
臺灣“立法院內(nèi)政委員會”近日審查“公投法”部分修正草案,初步達成共識,一方面放寬“公投”門檻,另一方面將全臺性“公民投票”適用事項增列“領土變更案之復決”,并新增兩岸政治協(xié)議事前事后都必須經(jīng)由“全民公投”才能換文生效。
根據(jù)闖過第一關的修正草案,“公投”通過門檻由現(xiàn)行規(guī)定的雙1/2高門檻,下修為“同意票多于不同意票,且同意票數(shù)達有投票權的人總數(shù)25%以上”的“1/4制”共識。
從民進黨上臺后的3個動作來看,它正在一步一步地,從各個方面,運用循序漸進的手法,來達成其蓄謀已久的目的——“臺獨”。
“臺獨”問題若究根到底,原因復雜,但日本殖民時期留下的皇民化思想,仍是一個重要原因,對臺灣有深遠影響,典型的如李登輝,出生于被日本殖民時期的臺灣,自幼接受的是日本軍國主義教育,如今變成了“臺獨”的精神領袖,完全無視臺灣與祖國大陸歷史、文化和血緣的聯(lián)系,“崇日”“媚日”情結嚴重,在其“當政”期間,通過修改教科書,使“媚日”“臺獨”思想在島內(nèi)得到“傳承”并發(fā)展至今,影響了臺灣無數(shù)的年輕一代。
對祖國大陸來說,如何應對民進黨層出不窮、變化多端的“臺獨”招數(shù),首先必須看清民進黨“臺獨”的本質(zhì)。臺灣民眾應該看清民進黨披著所謂的“轉型正義”和“本土化”外衣,從事“臺獨”之實。應該認清事實,尊重歷史,堅持“一中”原則,早日結束兩岸“敵對”狀態(tài),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加強溝通,擴大民間交流,消除誤解,最終實現(xiàn)和平統(tǒng)一,共同繁榮發(fā)展,才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福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