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霞
(天津科技大學圖書館 天津 300222)
國外慕課版權研究綜述
劉彩霞
(天津科技大學圖書館 天津 300222)
慕課版權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研究主題,也是數(shù)字經(jīng)濟時代高等教育面臨商品化危機的集中體現(xiàn)。國外慕課版權多方利益的平衡,依靠立法的調(diào)整和合同模式的應用已經(jīng)得到初步解決。第三方資料的合法使用也有許多成功案例可循,這要得益于較為健全的版權中介管理制度和法律機制。國外慕課版權研究重點有三大方面:版權歸屬博弈,版權政策變遷以及版權意識培養(yǎng)。國內(nèi)慕課版權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國外相關經(jīng)驗可為慕課本土化研究提供參考。
慕課版權 職務作品 合理使用 版權意識
美國新媒體聯(lián)盟發(fā)布的《地平線報告》(2016年高等教育版)列出了諸多制約高等教育領域技術應用的重大挑戰(zhàn),其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競爭,個性化學習、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融合,提升數(shù)字素養(yǎng)都與慕課有關[1]。慕課為高等教育改革帶來機遇,也帶來很大挑戰(zhàn)。2012年掀起的“慕課海嘯”對教育模式的變革不容忽視:“翻轉(zhuǎn)課堂”“反慕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立”[2]“翻轉(zhuǎn)圖書館員”[3]等新名詞的誕生,意味著教育界對新的教學模式和服務形態(tài)的探索。與此同時,慕課對知識產(chǎn)權的挑戰(zhàn)也不可小覷:慕課的著作權是多方面的,慕課采用的各種材料的格式也不同,因此呈現(xiàn)出一種復雜的版權格局[4];有學者預測,慕課終將因其技術成本過高而曇花一現(xiàn),然而它對高等教育的版權變革影響將是持久而深遠的[5]。
慕課版權一直以來是圖書館界熱議的話題。筆者以“慕課版權”為檢索詞在CNKI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全文檢索,獲得圖書情報相關領域研究文獻217篇,這其中絕大部分文章是關于國外圖書情報界版權服務與清理的案例介紹與啟示[6-8]。國外圖書情報界的相關研究成果也很豐碩。圖書館可為慕課提供諸多服務:協(xié)助課程制作,協(xié)助版權部門制定慕課版權政策;存儲課堂資料,監(jiān)管用戶生成資源,如論壇討論和學生項目;主導慕課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9-10]。更有學者提出“MOOL”(慕課館員)的設置,并認為在慕課時代圖書館大有可為[11]??梢姡瑘D書館在慕課版權方面有很大發(fā)展空間。然而慕課版權涉及多方利益,想要做好版權服務,首先要系統(tǒng)梳理版權發(fā)展脈絡、找出問題所在以及制訂解決方案,但筆者發(fā)現(xiàn)此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乏善可陳?!秶鴥?nèi)MOOC版權研究綜述》[12]一文對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調(diào)研,但是對國外的研究進展鮮有記錄。畢竟慕課作為“舶來品”有其自身發(fā)展的土壤,對國外進展的了解有利于我們對慕課版權問題進行本土化研究。筆者以“主題=MOOCs AND Copyright”“時間=2012—2016年”為檢索式在Web of Science、EBSCO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獲得相關文獻52篇。筆者深度閱讀相關學術文獻并結合網(wǎng)絡資料,對國外慕課版權研究做了梳理,歸納出以下主要研究領域:版權利益方歸屬分析、慕課版權政策變遷以及版權意識的調(diào)研和培養(yǎng)。筆者希望通過這3個方面的系統(tǒng)梳理,勾勒出國外慕課版權相關研究的基本框架,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參考。
2.1問題
有別于傳統(tǒng)課堂“面對面”的授課方式,慕課最顯著的特點是借助網(wǎng)上平臺向可以上網(wǎng)的人們提供大規(guī)模免費課程。其遠程授課和多方協(xié)作發(fā)布課程的特點,致使其版權問題比傳統(tǒng)知識產(chǎn)權問題更復雜。慕課版權問題牽涉到多方利益主體,包括高校、教師、學生、外部機構(版權中介或圖書館)、原始作品版權所有者、慕課平臺提供商[13]。其中涉及的主要版權問題包括:高校與教師課程版權歸屬問題;高校與慕課平臺提供商判定課程版權歸屬問題;慕課平臺提供商與學生判定用戶生成內(nèi)容版權歸屬問題;教師與原始版權所有者之間判定如何使用第三方版權資料的問題。
2.2特點
與傳統(tǒng)課程相比,慕課版權有歸屬方復雜、現(xiàn)有法律不適用的特點。傳統(tǒng)的課程,因其授課方式是面對面交流,其授課目的以教學為主,因此不涉及更多利益團體。慕課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布,涉及到教師對課程資料的整合、圖書館或版權中介機構的版權清理工作、技術部門的錄影以及后期視頻剪輯。這些部門都對課程的設計和發(fā)布有貢獻,是否都應該在版權利益上分得一杯羹?學校提供智力和財力支持,是否也名正言順地應該擁有課程和內(nèi)容的所有權?使問題更為復雜化的是,現(xiàn)有的法律條款并沒有嚴格適用于慕課版權的規(guī)定。
就慕課使用第三方資料的合法性而言,美國《版權法》第17篇第107條關于合理使用有4個判定因素:(1)使用目的和性質(zhì),包括商業(yè)用途還是非營利的教育用途;(2)作品的種類;(3)作品使用的數(shù)量和實質(zhì)部分;(4)對作品潛在市場的影響[14]。其中慕課平臺的潛在營利模式使得此條款并不適用。美國《版權法》在第17篇第110條專門規(guī)定了為教育教學使用作品免責的條款:作品使用者應是非營利性的教育機構或者政府部門,教學場所應是教室或者開展教學活動的地方[14]?!都夹g、教育和版權協(xié)調(diào)法案》對該條款進行了修改,擴大了使用版權的優(yōu)惠,但規(guī)定教育機構須是經(jīng)過認證的非營利性機構,因此營利性慕課機構不適用于該法條[9]。
與以往網(wǎng)絡在線課程相比,慕課最大的特點是多維互動。往日的在線教育即使有互動也多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慕課既有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有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教育資源的互動,體驗性大增。同時,用戶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來把握學習節(jié)奏,通過自我考評和互評檢驗學習所得。這個特點就使得用戶在學習互動中產(chǎn)生大量資源,此版權如何歸屬目前尚不明朗。本文針對慕課的特點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厘清版權研究脈絡并歸納問題解決方案。
3.1高校與教師課程版權歸屬問題
慕課版權各利益方的博弈是業(yè)內(nèi)討論的熱點問題,在資料搜集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與版權爭議相關的資料占比很大,可見版權歸屬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其中,高校與教師的課程版權歸屬問題是慕課版權的核心問題。有學者對高校教師學術成果版權歸屬認識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對于傳統(tǒng)課程的版權,37%的教師認為應歸創(chuàng)作者所有,42%的教師認為應由教師與學校共同擁有;然而對于網(wǎng)絡課程的版權,16%的教師認為應歸本人所有,53%的教師認為應由教師與學校共同所有[15]。看來對于在線課程,學校的利益分享與資源參與度都占了很大比例,教師對此已有心理預期。版權歸屬之爭,主要是學?!奥殑兆髌贰迸c教師學術自由訴求之間的沖突。許多教師都認為,自己設計的課程理應獲得版權,而校方認為應歸為“職務作品”。針對“職務作品”,1976年美國《版權法》第101條將其定義為:在受雇傭期間所創(chuàng)作作品或受任命和指派完成的,集體創(chuàng)作作品的一部分[16]。慕課是否可以歸為職務作品,還要看學校的政策如何規(guī)定。慕課與版權的沖突,也為學校修改版權條例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借口,以將“職務作品”更加細化以免發(fā)生爭議[5]。此外,還存在的許多模糊之處,由法庭通過具體案例來彌補空白。美國實行判例法,因此許多判結的案例對類似案例具有法律規(guī)范效力。1929年的Sherrill V.Grieves案例①,開創(chuàng)了教師豁免“職務作品”侵權的先河,然而何種情況適用于這種豁免,還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一系列判例證明:學校政策在判定“職務作品”與“教師例外”情況方面并不權威,但當遇到關鍵問題時,學校的版權政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7]。各學校的版權政策是如何制定的,筆者將在下文中介紹。
學校占有版權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對“學校資源的重大使用”。美國大學教授協(xié)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簡稱AAUP)認為,對于學校常規(guī)教學設施的使用不應列入此類,超越常規(guī)的特殊服務以及設備使用,方可認為是重大資源使用[17]。但是這個定義仍然很模糊,具體認定還得參照學校的相關政策。美國大學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簡稱AAU)規(guī)定,有重大資助的學術成果由學校掌握版權,由于是合作完成,其經(jīng)濟收益可以分享[16]。然而AAUP認為,除自愿轉(zhuǎn)授,版權應歸創(chuàng)作人所有,學術自由不受成果形式的制約[16]。
針對各方爭議,有學者提出簽署合同來約束版權歸屬[16]。但必須注意,與學校簽署合同并不是最好的辦法,因為雖然版權可能歸屬教師,但是學院會享有“終身開發(fā)課程的權利”。AAUP與AAU比較認可威斯康星大學的舉措:高校對職務作品、分配任務以及重點使用的課程持有版權,作品的傳播和變更應征求創(chuàng)作者意見[16]。同時,兩方團體都建議:成立獨立于雙方的專門協(xié)會來解決類似糾紛[17]。
也有學者針對慕課參與方多的特點,提出分類計價的方法,如獲得版權方?jīng)]有分享其他利益的權利;同時提醒大家,校方與教師版權之爭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因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爭得作品所屬權,而是鼓勵創(chuàng)新、傳承文明,并且建議校方:在政策的制定上激勵員工的創(chuàng)造性,將政策觸發(fā)機制包含在基本規(guī)則中,這樣可以盡快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予以處理[18]。
3.2慕課平臺提供商與用戶生成內(nèi)容版權歸屬問題
如果說校方與教師的版權之爭由來已久,慕課平臺提供商與用戶生成內(nèi)容的版權之爭則是新生事物,但是絕對值得我們關注。據(jù)《福布斯》雜志報道,擁有大量用戶群的科技企業(yè),單靠招貼廣告的收益就相當可觀,如臉書(Facebook)、領英(Linkedin)、雅虎(Yahoo)、谷歌(Google),其中,谷歌公司每個用戶為其提供的價值可高達217.08美元[19]。如此看來,用戶生成資源所產(chǎn)生的收益不容小覷,版權歸屬更應該明朗。也有學者提醒我們,學生原本就是慕課的創(chuàng)造者。cMOOC(connectivist MOOC,連接主義慕課)就是學生自己構建知識體系,使用各種社交媒體積極參與分享的過程,其中教師的講授只是知識獲取的一條途徑。傳統(tǒng)的寫作課采取評價學生作品或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也同樣是課程內(nèi)容的重要創(chuàng)造者[13]。因此,學生理所應當與教師分享課程的版權利益。
從傳統(tǒng)意義上講,學生應該擁有課程生成內(nèi)容的版權。但慕課的學生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用戶,他們無需注冊、不交學費、不拿學分、不依靠此成績獲得學歷,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生。針對此問題,2013年美國頒布了《數(shù)字時代的學習權利法案與原則》,強調(diào)保護用戶網(wǎng)上學習的權利:用戶有權創(chuàng)造和擁有在線參與課程的數(shù)據(jù)和知識產(chǎn)權[20]。網(wǎng)上課程應該在鼓勵開放和分享的同時,教育學生如何保護其創(chuàng)造的作品。任何服務的改變應該與用戶明確溝通,不允許有損害用戶隱私和知識產(chǎn)權的情況發(fā)生[20]。此條例對平臺提供商確實產(chǎn)生了影響,如Wide World Ed(基于哈佛研究生院的一個創(chuàng)新專業(yè)發(fā)展項目,旨在通過在線學習促進教學水平提升)上的MOOC,允許學生下載課程內(nèi)容以及自己的討論和作業(yè)等到iPad等設備上[21]。然而絕大部分平臺提供商與學生簽署的協(xié)議,仍然是片面地強調(diào)單方利益:用戶只有獲取和使用權,而平臺提供商擁有修改、復制、再分配的權利[13]。要想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在充分肯定教師創(chuàng)作版權的同時,還應該考慮學生版權的合理分配,可以采用簽署協(xié)議的方式規(guī)范各方利益范圍。同時,教師和學校有義務對學生進行版權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提升其維權意識。
3.3教師與原始作品版權所有者判定第三方資料的合理使用問題
慕課的出現(xiàn)給課程資料的準備提出了很大問題。有學者對加拿大教師組織課程資料的版權意識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58%的教師會對網(wǎng)絡上公開的視頻、圖片直接復制和展示,與此同時僅有不到30%的教師會在未經(jīng)許可的情況下掃描和上傳印刷文本[22]。比較而言,使用網(wǎng)絡資源的版權意識需要加強,對于網(wǎng)絡資源,如何厘清其版權歸屬,還是比較繁瑣的問題。美國開設慕課的高校也受到類似問題的困擾,迫切需要相關部門制定版權使用規(guī)范和準則。
針對類似問題,許多高校圖書館做出了積極的應對??的腋翊髮W圖書館在洞察到日常版權問題咨詢增多的情況下,將版權服務寫入了圖書館2005—2007年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在充分調(diào)研館內(nèi)和學校版權環(huán)境的情況下,于2007年出臺了《版權指導準則》,同時以開設論壇、講座,創(chuàng)建網(wǎng)頁的形式開展版權教育和服務工作[23]。許多率先體驗慕課的學校,在出臺版權指南的同時,采取具體措施以有針對性地處理版權問題。美國杜克大學在版權指南中就提出,不鼓勵使用第三方版權資料,嚴禁使用某些有政治傾向的影音文件,同時,建議教師在使用之前仔細考慮是否必須使用第三方資料;可否用開放資源或者遵循知識共享協(xié)議的資料代替;在無法代替的情況下,圖書館幫助教師從“合理使用”的角度使用資料[24]。哈佛大學尤其提醒教師可以利用“合理使用”的“轉(zhuǎn)化利用”來為所用資料申辯。這一提法來自美國作家協(xié)會訴HathiTrust一案——法官判決數(shù)字化文本挖掘和儲存掃描屬于“轉(zhuǎn)化利用合理使用條款”。這無疑成為版權法面對技術進步的一種變通之舉[25]。
斯坦福大學在人為處理版權問題的基礎上另辟蹊徑,考慮電腦技術是否可以取代律師做版權專業(yè)裁定。斯坦福大學版權交換項目(Stanford Intellectual Property Exchange,簡稱SIPX)是一個有益嘗試。SIPX成立于2012年,是基于CodeX科研項目而發(fā)展起來的一家以高校為背景的股份公司。SIPX可以幫助教師查找可用資料,并評估申請版權所需費用,同時為圖書館員改善館藏布局以及采購新書提供參考[26]。CCC(Copyright Clearance Company,版權清理公司)也針對慕課開展了相關服務,采取按頁數(shù)和篇幅計費的服務,但是很多設想仍在調(diào)研和試用中,還未成熟投入市場[26-27]。
3.4高校與慕課平臺提供商判定課程版權歸屬問題
高校與慕課平臺提供商更多的是雙贏關系,二者聯(lián)手各有所求,但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 增加學生注冊人數(shù),增加學費收入。根據(jù)筆者對三大平臺商的調(diào)查:Coursera已經(jīng)發(fā)展有142個合作伙伴[28],Udacity提供課程和微學位項目共138種[29],edX創(chuàng)建院校與成員院校共計94所[30]。慕課早期加盟院校以私立院校為主,但2013年一大批非營利組織也蜂擁加盟MOOC[31],這無疑使問題更為復雜化。
Coursera與Udacity分別在2013年8月17日和2014年3月14日在服務條款中提到:課堂網(wǎng)點和網(wǎng)絡課程所提供的所有內(nèi)容或資料,包括但不限于在線講座、演講、視頻課程、測驗、演示資料、家庭作業(yè)、編程任務、項目、代碼和其他圖像、文字、設計、演示、圖例、文件、材料、音頻和視頻剪輯、HTML和文件等(統(tǒng)稱為“學習內(nèi)容”),均為Udacity(Coursera)或其關聯(lián)機構、許可人所有[15]。但如今只看到Udacity有類似承諾[32]。Coursera于2015年 8月3日執(zhí)行如下版權政策:尊重我們的伙伴機構、授課教授和其他第三方的知識產(chǎn)權,并期望我們的用戶在使用服務時也可以做到這一點[33]。2013年10個政府非營利組織加盟了Coursera平臺,這使得課程版權歸屬產(chǎn)生新的爭議。公立院校由于資金、人才、技術的匱乏,將網(wǎng)上課程服務外包于慕課平臺提供商。這些外包項目可能包括以往的核心教學項目,如提供學習資料、市場推廣、招錄學生、監(jiān)管課程教學、提供評估等。這些核心功能的外包,一方面可以給學校騰出更多精力專注于科研并為其占領網(wǎng)絡市場,另一方面也造成很多學者對高等教育會被注水的擔憂?;谧陨砜紤],慕課平臺提供商在簽署合同時往往簽署長期合同,10年契約很常見,有些學校也并未從中獲得多少紅利,相反大量的學費收入都進入了慕課平臺提供商的腰包。學校的這種犧牲是否值得?政策執(zhí)行者也對相關問題很糾結:在營利企業(yè)的參與下將如何定性公立院校?這種分割管理的方式下如何評估學校影響力?學校是否還可以保證對核心教學活動的權威決策權[34]?
喬治亞理工大學力排眾議,與Udacity開設了低成本的計算機碩士培養(yǎng)課程。項目預計招生人數(shù)比傳統(tǒng)人數(shù)多20倍,學費卻僅有原來的1/6,學校將獲得年底收益的60%,其余歸Udacity所得[35]。對于每門開設的課程,每位教師可以獲得3萬美元的酬勞,課程每開設一次還會收到2 500美元的版權費[35]。顯然這是雙贏之舉,然而學位的含金量是否會因此降低?學校的聲譽是否會因此受損?還未有定論。
學校本應是傳承文明的所在,以營利為目的與教育初衷背道而馳。然而,一味逃避也不是明智之舉。如何以恰當?shù)姆绞綄⑹找婊仞伾鐣?,將更多的教育機會提供給需要受教育的人,應該是問題所在。有學者提議:可以建立一個非營利團體,服務提供商以合作人的身份與團體簽訂服務協(xié)議,其收益歸團體所有,回饋給學校用于科研支持。雖然目前這種行為有違美國教育部相關規(guī)定,但視情況而定可以考慮推行[34]。
4.1與慕課版權相關的法律變化
慕課的利益相關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解決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況,最有效的方式是靠法律和政策來約束。面對復雜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和數(shù)字經(jīng)濟的沖擊,現(xiàn)有法律是否還可以發(fā)揮保護公共利益和激發(fā)創(chuàng)新力的作用?針對此問題,許多國家對版權法開始進行重新評估。2013年4月,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鮑勃·古德拉特宣布,司法委員會將對美國版權法進行全面評估[36]。2013—2014年,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各方對版權法的適用性態(tài)度,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共舉行20場聽證會,參會相關單位累計達到97個[37]。在2013年,美國版權局報告了一些問題的改革建議:改革《版權法》第17篇第108條,小宗版權索賠訴求,向藝術家轉(zhuǎn)售特許權等,其中對《版權法》第108條的修改,意在使1976年制定的法條更加適應如今的數(shù)字原生作品,以及數(shù)字儲存和數(shù)字資料的借閱[38]。版權局登記官聲稱,對版權法的評估是為了建立更加有預見性、更加靈活、更能服務公眾利益的法案[39]。
澳大利亞法律改革委員會也在2012年宣布對版權法和數(shù)字經(jīng)濟進行調(diào)查。同時,澳大利亞大學和悉尼大學都提出了有關版權與慕課的議案[40]。澳大利亞決策者在參考英國及愛爾蘭的經(jīng)驗之后,于2013年11月發(fā)布調(diào)查報告。該報告對“1968年版權法案”的適用性進行了調(diào)查,并考察版權法與創(chuàng)造性以及科研和經(jīng)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然后結合數(shù)字經(jīng)濟、創(chuàng)新與生產(chǎn)力現(xiàn)狀、版權資料的濫用現(xiàn)狀等問題于2012年8月發(fā)布議題文件,共收到來自學術界、創(chuàng)作者、教育界、文化博物館、政府和傳媒等部門的295個提案。報告旨在將“合理使用豁免”引入版權法,并介紹“合理使用”適用條件,提出研究學習、非營利個人使用、附帶或技術性使用、圖書館檔案館使用、教育和殘障人士使用等11個“合理使用”豁免的目的[41]?!昂侠硎褂没砻狻钡囊虢o經(jīng)濟創(chuàng)新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可以服務公眾利益。這種豁免在很多國家都有使用:美國已經(jīng)采用了35年,以色列、新加坡、韓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都支持“合理使用”引入版權法,對于技術見長的新經(jīng)濟體國家,這種法律無疑為新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動力。
4.2與慕課相關的知識產(chǎn)權政策變遷
院校的版權政策在保護知識產(chǎn)權以及支持創(chuàng)新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有學者在2005年對“卡內(nèi)基基金會全面授予博士學位的研究型大學”進行知識產(chǎn)權政策以及在線課程版權歸屬問題進行調(diào)研,共得到42個政策樣本[42]。據(jù)調(diào)研,公立院校對“重點使用學校資源”的作品要求版權占比低于私立院校;對“職務作品”的版權要求也低于私立院校;但所有接受調(diào)查的私立院校都對“學術自由”發(fā)表了聲明[42]。在1992年、2002年、2005年的政策對比中,版權政策的細化與完善過程很明顯。同時也不難發(fā)現(xiàn)科技的發(fā)展總是會超前于政策的制定,很多政策存在模糊地帶,為未來留有空間。例如,對“重大使用學校資源”的作品聲明版權由1992年的60%到2002年的83%,再到2005年的74%,然而對“重大使用”的定義卻日益模糊,從最初的57%到29%。電腦軟件的單獨處理或以專利對待,在版權法里也越來越常見??上驳氖窃试S作者控制作品使用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處理糾紛的相關規(guī)定越來越明朗,執(zhí)行政策也越來越有力[42]。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學者在2010年對加拿大30所頂級院校的知識產(chǎn)權政策的調(diào)研也表明:電腦程序的例外對待和專利化處理已經(jīng)很普遍,職務作品已經(jīng)成為院校聲明產(chǎn)權的最好借口[43]。
鑒于版權文化逐漸由封閉向開放轉(zhuǎn)型,同時立法應對技術變革總是延遲,更有效的慕課版權保護,還應該是教師、學生與平臺服務商增強版權意識,形成良好的版權文化,同時加強倫理建設[44]。但是,目前對慕課版權意識的調(diào)研結果不容樂觀。教師雖然對版權法有基本認識,但參加相關培訓的熱情并不高[22]。學生對印刷資料的版權有所了解,而對數(shù)字資源的版權問題卻知之甚少,甚至存在很多誤解。雖然,師生遇到類似問題主要的咨詢對象是圖書館員,然而他們知道的也非常有限[45]。可喜的是,據(jù)調(diào)查,半數(shù)以上的圖書館領導階層對版權知識有充足的儲備,有18%的人對相關知識達到75%的熟知程度。然而,對圖書館員以及相關圖情專業(yè)的版權意識培訓還很不到位。2011年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批準的研究生計劃中,有50%沒有開設或者只有一門版權相關領域課程,而且并未設置為必修課[46]。版權教育在作為信息監(jiān)護人的圖書館員培養(yǎng)中缺失的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思考。
慕課版權牽涉多方利益,其復雜性自不必說,相關法律的開放性更加大了應用難度。因此,相關培訓非常有必要,然而僅靠開設網(wǎng)上課程宣講基礎版權知識、定期郵件提醒教師版權須知以及舉辦校園宣講活動來推廣版權認知還遠遠不夠[47],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種“保護創(chuàng)新,尊重版權”的社會氛圍,提高盜版和違法成本,激勵原創(chuàng)和公共領域資源共享。
慕課版權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研究主題,也是數(shù)字經(jīng)濟時代高等教育面臨商品化危機的集中體現(xiàn)。國外慕課版權多方利益的平衡,依靠立法的調(diào)整和合同模式的應用,已經(jīng)得到初步解決。第三方資料的合法使用也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可循,這主要得益于較為健全的版權中介管理制度和法律機制。國外的慕課版權研究重點有三大方面:①基于利益平衡原則的版權歸屬博弈;②立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政策導向與制定;③提高版權意識的教育準備。這3個方面基本涵蓋了目前慕課版權的研究現(xiàn)狀和問題所在。畢竟任何一種數(shù)字形式的變革都會引發(fā)潛在的版權問題,教師、學生自身對版權政策的警醒,是掌控知識產(chǎn)權的有力保障。然而,在版權教育方面我們還做得遠遠不夠,相關實踐和研究還需進一步跟進。國內(nèi)慕課版權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我們應從提升版權意識入手,完善版權中介機制,調(diào)整版權法,為慕課發(fā)展掃除障礙。
注 釋:
①Sherrill V. Grieves案例: 此案中原告Sherrill為美國軍隊院校一名教師,因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沒有適宜的教材,遂利用課余時間起草一本教科書。在出版之前,該教師授權出版包含書中個別章節(jié)的一本小冊子以供師生學習使用。不久,被告Grieves出版的兩本書中含有小冊子中內(nèi)容,原告提起保護其版權的合理訴求。被告認為該教師不擁有小冊中內(nèi)容版權,而應屬于學校所有。最終,哥倫比亞特區(qū)最高法院判決小冊子非職務作品,聲稱:“本庭認為沒有任何一個機構會允許教師減少課時去寫書,如果這是他的工作分內(nèi)之事那么確實應歸學校所有”。教師豁免由此產(chǎn)生。
[1]NMC. Horizon Report 2016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EB/OL].[2016-03-23].http://cdn.nmc.org/media/2016-nmc-horizonreport-he-EN.pdf.
[2]李 燕, 陳 文, 劉京誠“.翻轉(zhuǎn)課堂”、“反慕課”影響下的研究生文檢課改革探索與實踐[J].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5(4):97-102.
[3]Pinto C. Flipped Librarians: Assessing Our Own Need to Understand Our User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4(40):192-193.
[4]尤眾喜, 錢小龍, 王周秀. 當前國外MOOC熱點話題的聚類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12):38-44,58.
[5]Matthew D K. Copyright Norms Clash with MOOCs[J]. Information Today, 2013,30(9):24.
[6]陳 良. 國外部分大學圖書館為MOOCs提供版權服務的動態(tài)與評價[J]. 圖書館學研究, 2015(4):91-94.
[7]秦 鴻. MOOCs的興起及圖書館的角色[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40(2):19-26.
[8]羅 博. 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與高校圖書館角色研究綜述[J]. 圖書情報工作, 2014,58(3):130-136.
[9]葉 蘭, 易曉娥. 圖書館視角下的MOOCs版權問題研究[J].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4(5):25-33.
[10]Wu K. Academic Libraries in the Age of MOOCs[J].Reference Service Review, 2013,41(3):576-587.
[11]Cantwell L P.''MOOL'' in a MOOC: Opportunities for Librarianship in the Expanding Galaxy of Massive Open Course Design and Execution[J]. Internet Learning, 2013, 2(2):47-82.
[12]周艷敏, 浦凱迪. 國內(nèi)MOOC版權研究綜述[J]. 科技傳播, 2015(3):245-247.
[13]Porter J E.MOOCs, ''Courses,'' and the Question of Faculty and Student Copyrights [EB/OL].[2016-03-23].http://www.ncte.org/ library/NCTEFiles/Groups/CCCC/Committees/TopIP2012 Collection.pdf.
[14]Copyright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EB/OL].[2016-03-23].http:// copyright.gov/title17/92chap1.pdf.
[15]Aaron L S, Roche C M.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Faculty in the Digital Age-Evolution or Dissolution in 21st Century Academia?[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2015,43(3):320-341.
[16]Kranch D A. Who Owns Online Course Intellectual Property?[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Distance Eduacation, 2008,9(4):349-356.
[17]Garon J.Who Owns Online Curriculum and Content? A Primer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J].Journal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in the Academy, 2014(9):17.
[18]Twigg C A. Who Owns Online Course and Course Materials?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ies for a New Learning Environment[EB/ OL].[2016-03-23]. http://thencat.org/Monographs/Mono2.pdf.
[19]Louis T.How Much is a User Worth?[EB/OL].[2016-03-23]. http://www.forbes.com/sites/tristanlouis/2013/08/31/how-muchis-a-user-worth/#77f30ce092a9.
[20]A Bill of Rights for Learning in the Digital Age[EB/OL].[2016-03-23].https://github.com/audreywatters/learnersrights/blob/ master/bill_of_rights.md.
[21]Haggard S.The Coming MOOC Copyright Problem and Its Impact on Students and Universities[EB/OL].[2016-03-23]. http:// moocnewsandreviews.com/the-coming-mooc-copyright-battleand-its-impact-on-students-and-universities/.
[22]Valentino L D.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 of Copyright among Teaching Faculty at Canadian Universities FIMS Presentations,Paper21[EB/OL]. [2016-03-23].http://ir.lib.uwo.ca/cgi/ viewcontent.cgi?article=1020&context=fimspres.
[23]Barbara O, Betsy P,Rudnick T E.Tackling Copyright in the Digital Age:An Initiative of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Libraries[J]. Journal of Access Services,2008,5(1):265-283.
[24]Fowler L, Smith K. Drawing the Blueprint as We Build: Setting up a Library-Based Copyright and Permissions Service for MOOCs[EB/OL].[2016-03-23]. http://www.dlib.org/dlib/july13/ fowler/07fowler.html.
[25]Rathemacher A J.Developing Issues in Licensing: Text Mining,MOOCs,and More[J].Serials Review,2013,39(39):205-210.
[26]Bowen T, Calter M, Lee F ,et al.Using Computing Power to Replace Lawyers: Advances in Licensing and Access[J].The Serials Librarian, 2014,66(1-4):232-240.
[27]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 Launches MOOC Content Licensing Solution[EB/OL].[2016-03-23].http://www.copyright.com/ press-release-14-03-04/.
[28]Coursera合作伙伴[EB/OL].[2016-03-23]. https://www. coursera.org/about/partners.
[29]Udacity課程[EB/OL].[2016-03-23]. https://www.udacity.com/ courses/web-development.
[30]edX學校和合作伙伴[EB/OL].[2016-03-23]. https://www.edx. org/schools-partners#members.
[31]Rivard R. State Systems Go MOOC[EB/OL].[2016-03-23].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13/05/30/state-systemsand-universities-nine-states-start-experimenting-coursera.
[32]Udacity法律條款[EB/OL].[2016-03-23].https://www.udacity. com/legal.
[33]Coursera法律條款[EB/OL]. [2016-03-23]. https://zh.coursera. org/about/terms.
[34]Leblanc P J. The New for-Profits[EB/OL].[2016-03-23].https:// www.insidehighered.com/views/2013/05/31/nonprofit-collegesshould-be-wary-new-breed-profit-players-essay.
[35]The Fine Print[EB/OL].[2016-03-23].https://www.insidehighered. com/news/2013/05/28/documents-shed-light-details-georgiatech-udacity-deal.
[36]Chairman Goodlatte Announces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opyright Law [EB/OL].[2016-03-23].https://judiciary.house. gov/press-release/chairmangoodlatteannoun cescomprehen sivereviewofcopyrightlaw/.
[37]A Revue of Review: Update on U.S. Copyright Law Review and Studies[EB/OL].[2016-03-23].https://www.law.berkeley.edu/ wp-content/uploads/2015/07/Maria-Strong-US-Copyright-Review-Revue-for-4th-Annual-China-IPR-Summit-Oct-8-2015-USCO-final.pdf.
[38]U.S. Copyright Office Fiscal 2013 Annual Report[EB/OL].[2016-03-23]. http://www.copyright.gov/reports/annual/2013/ar2013.pdf.
[39]Pallante M A. The Next Great Copyright Act[EB/OL].[2016-03-23].http://copyright.gov/docs/next_great_copyright_act.pdf.
[40]Thomson H. Copyright,Comliance,&The Big Wide World of MOOCs[J]. InCite, 2013,34(4):30.
[41]Copyright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Summary Report[EB/OL].[2016-03-23].http://www.alrc.gov.au/sites/default/files/pdfs/ publications/summary_report_alrc_122.pdf.
[42]Loggie K A, Barron A E, E Gulitz,et 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Online Courses:Policies at Major Research Universities[J]. Quarterly Re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07(8):109-125.
[43]Hen M.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ies at Canadian Universities[EB/ OL].[2016-03-23]. http://summit.sfu.ca/item/13596.
[44]陳大輝. 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平臺構建[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16(3):16-19,27.
[45]McCormick A. Copyright, Fair Use and the Digital Age in Academic Librarie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SJSU School of Information Student Research Journal, 2014,4(2):5.
[46]Eye J.Knowledge Level of Library Deans and Directiors in Copyright Law[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2013,2(1):1-14.
[47]Quartey S. Developing a Campus Copyright Education Program[J]. 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 Document Delivery & Electronic Reserve, 2008,18(1):93-100.
Review of MOOCs Copyright Abroad
MOOCs copyright is a relatively new topic, meanwhile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nfronted with crisis 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Balancing of MOOCs copyright interests has been basically solved by the adjustment of legis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tract. Owing to the sound copyright intermediary mechanism and legislation, there exists successful case of legal use of the third party's information.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research focus of foreign Moocs copyright: the balancing of copyright interest, the evolution of copyright polici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pyright awareness. Relevant research at home has just begun, the experience abroad will assist the future research.
MOOCs copyright; Works-for-hire; Fair use; Copyright awareness
G259.3
A
2016-05-16 ]
劉彩霞 女,現(xiàn)工作于天津科技大學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