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芬(同濟大學圖書館 上海 200092)
?
圖書館第三空間建設及創(chuàng)新服務實踐研究
史艷芬
(同濟大學圖書館 上海 200092)
〔摘 要〕圖書館作為“第三空間”的理論和實踐近年來在國內外圖書館界受到普遍關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圖書館作為第三空間”的理念而打造的社區(qū)圖書館全新服務模式,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圖書館空間建設已成為國內高校圖書館轉型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文章以同濟大學德文圖書館空間建設為依托,從構建策略、空間規(guī)劃、服務模式等角度,探討以德國文化為特色的第三空間創(chuàng)新服務研究,打造圖書館國際文化交流與展示的第三空間。
〔關鍵詞〕第三空間 圖書館 國際文化交流 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
〔引用本文格式〕史艷芬.圖書館第三空間建設及創(chuàng)新服務實踐研究[J].圖書館,2016(6):80-82
·專題:圖書館空間建構研究·
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他撰寫的《絕對的地方》(The Great Good Place)一書中第一次提出“第三空間”概念[1]。第一空間指滿足生活起居的家居生活空間;第二空間指涉及有關利益或生產的工作場所;第三空間則是第一空間與第二空間以外的不受利益關系制約的非正式公眾聚集場所。他提出以“第三空間”一次涵括非正式公眾聚集場所的內涵,并定義為:各種提供人們在居家空間和工作場所之外的地方,舉辦經常性、自顧性、非正式聚會之公共場所的通稱。在2009年國際圖聯的衛(wèi)星會議上,“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成為會議分主題之一[2, 3]。各國圖書館代表聚焦該主題展開熱烈討論,此后國內外諸多圖書館就如何營造第三空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尤其以公共圖書館探索第三空間構建的實踐最為突出[4]。例如,新加坡地區(qū)圖書館與商業(yè)場所合作,為民眾提供休閑娛樂和創(chuàng)意展示的舞臺;澳大利亞公共圖書館與社會組織合作,建設“文化共同體”;杭州市圖書館通過組建藝術團體、公益演出等活動拓展服務功能的完善,并支持和幫助讀者自辦、自創(chuàng)活動,實現由單一借閱向多元文化服務轉變。同時,傳統書店經營模式也在向第三空間模式轉變,如北京單向街書店[5]、哈爾濱果戈理書店等都是近年來第三空間構建的成功案例。
高校圖書館探索第三空間范式構建是具有現實基礎和實際價值的[6]。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其生活學習的空間主要是校園,第一空間是宿舍,第二空間是教室,在校園里他們需要一個非居住、非上課的中間狀態(tài)。高校圖書館具有豐富師生精神文化生活、傳承文化、促進交流的職能,并且隨著讀者多元化需求的驅動,圖書館已從原來的收藏、借閱圖書的文獻資源中心,逐漸轉變?yōu)樽x者學習、互動、交流、休閑、社交的多功能場所,圖書館是大學校園“第三空間”構建的最佳載體。為推進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發(fā)展戰(zhàn)略,同濟大學圖書館積極探索第三空間建設實踐,以德國文化為特色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和展示的第三空間建設,拓展創(chuàng)新服務。文章以德文圖書館建設規(guī)劃實踐為例,從構建策略、空間規(guī)劃、服務模式等角度探討第三空間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
同濟大學圖書館一直以來都在積極探索服務轉型,“十三五”規(guī)劃發(fā)展的戰(zhàn)略愿景是希望成為同濟大學的知識門戶、文化地標、情報中心和智慧空間,構建同濟大學的智力、思想和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間和平臺。圖書館通過調整和重新設計空間,提供各種文化、藝術、創(chuàng)意的展示、推廣、體驗空間,打造文化服務品牌,使圖書館成為同濟大學的文化地標,成為同濟大學傳承傳統文化、加強國際交流的平臺。在此背景下,為了發(fā)揮同濟大學對德交流的優(yōu)勢,拓展國際文化交流,德文圖書館建設規(guī)劃于2014年正式啟動。同濟大學歷來就有對德文化交流的優(yōu)勢,根據同濟大學2020年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導向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發(fā)展戰(zhàn)略, 建設德文圖書館, 拓展國際文化交流服務, 創(chuàng)建以德國文化為特色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成為圖書館“十三五”規(guī)劃的工作重點。同濟大學德文圖書館第三空間范式的目標是實現“文化空間、學術空間、社交空間、休閑閱讀空間、體驗空間”的五位一體空間構建[7, 8],秉承“交流、融合、創(chuàng)新”的理念,提倡“慢閱讀、深閱讀,促進文化交流”的閱讀推廣理念,深入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和學術交流。構建策略主要從空間定位、服務群體、服務目標、總體設想等幾個方面進行描述:①空間定位:成為高校圖書館第三空間范式,集文化交流空間、學術空間、社交空間、休閑閱讀空間、體驗空間于一體,拓展多元文化服務,倡導國際文化交流融合。②服務群體:廣大師生,尤其是與德國交流相關的院系、研究機構,國際文化交流機構,留學生等。③服務目標: 通過創(chuàng)新服務理念和范式,成為高校讀者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和展示的空間,秉承“交流、融合、創(chuàng)新”的理念,打造同濟大學德文圖書館品牌。④總體設想:發(fā)揮同濟大學對德交流優(yōu)勢,拓展國際文化交流服務,加強與中德、中芬、中意、中法等國際交流院系的服務和合作,并為相關學科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持服務,打造以德國文化為主題的國際文化交流和學術交流空間,成為高校圖書館第三空間范式。⑤服務模式:制定相關的自助管理、捐贈管理、志愿者服務管理等制度,探索以“讀者自導式”為主的服務模式,構建虛實結合的開放性、一站式服務體系。
德文圖書館空間要在同濟大學原中德大樓1-2樓空間的基礎上改造建設,整體建筑造型的設計遵循“現代、簡約、動態(tài)、流暢”的原則。注重空間陽光感、流動感和體量感,充分體現材質的輕重、粗細、虛實對比。根據原大樓建筑外觀的整體風格,德文圖書館室內設計同樣遵循現代簡約、流暢、通透、開放、交流,達到內外結合設計理念。項目室內空間建設的特點主要有三點:①延伸室外建筑造型引入室內空間。②結合德國文化元素,追求品質,色彩明朗,簡潔時尚。③合理分布流線,動靜分區(qū),提供給讀者舒適、安靜、自由的學習交流環(huán)境。
空間設計方案規(guī)劃還充分考慮了未來圖書館的空間功能需求,空間根據動靜分區(qū),主要包括:展覽區(qū)、閱覽區(qū)、報告廳、咖啡休閑區(qū)、影音休閑區(qū)、研習室等。依托空間,加強與相關院系合作,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在空間建設規(guī)劃中不僅從室內空間設計考慮,還要結合未來開展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是結合服務而建設的創(chuàng)新空間。利用“書籍、談話、影像、音樂、展覽”等媒介為廣大師生構建一個相互探討、交流、展示的公共閱讀和學術交流空間。德文圖書館第三空間創(chuàng)新服務模型主要分以下五類空間進行規(guī)劃建設,并依托空間拓展服務內容:①文化空間:即創(chuàng)建文化交流共享平臺,傳播優(yōu)秀國際文化,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互鑒。德文圖書館將構建為以德國文化為特色的文化交流中心,通過開展主題展覽、小型音樂會、文化影視欣賞、中西文化交流、德語學習交流等活動,促進國際文化的交流,營造文化氣息,提升讀者文化素養(yǎng),開拓國際視野。②學術空間:即構建活躍的學術空間,形成濃郁的學術氛圍,拓展多學科交流。德文圖書館圍繞德國文化主題,豐富學術活動類型,開展沙龍、講座、課程、第二課堂等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主要進行的活動包括:沙龍活動、感受德國講座、文化交流課程、留學生技能培訓、德國文化教育研討會、智庫支持服務等,促進學術文化創(chuàng)新。③休閑閱讀空間:創(chuàng)設休閑優(yōu)雅的閱讀空間,增加閱讀空間的人文性、藝術性、創(chuàng)新性,積極開發(fā)個性化閱讀服務。利用德文圖書館休閑閱讀區(qū)、報告廳、影音區(qū)等空間,圍繞德國、德語閱讀主題,開展德文最美圖書分享、德語閱讀會、德國電影欣賞等活動,突出特色,提升國際文化閱讀品牌。④社交空間:營造輕松、活潑、文明的氛圍,成為廣大師生交友、談心、休閑的社交空間,德文圖書館引進學生社團活動,利用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進中西讀者的交流、分享、社交。⑤體驗空間:引入新媒體技術和設備,打造知覺體驗、思維體驗、視覺體驗為一體的體驗空間,滿足師生的個性化空間需求,通過影視欣賞、多媒體展示等提供德文圖書館的創(chuàng)新體驗。
同時,空間配套的家具設備及標識系統規(guī)劃設計中我們也進行了明確的功能定位,在設施配置上,注重便利性和舒適性。一方面要配備便利讀者的標識系統,如樓層分布圖、功能區(qū)標識圖、圖書分類標識、公共區(qū)域標識等,并與空間緊密結合,在色彩運用中融入德國元素;另一方面在書架、閱覽桌椅、休閑桌椅等家具的選擇上兼顧實用性和現代人體工程學原理,如閱覽桌椅的形狀和高度符合人體活動規(guī)律和坐立高度,另外在走廊、拐角、館內庭院等可供休息的地方配備長椅、沙發(fā)、茶幾等休閑家具。在環(huán)境設計上注重藝術和人文的有機結合,尤其是在研習討論室的空間設計中將分別采取不同的主題,重點突出德國文化元素和風格。
隨著圖書館構建第三空間案例的增多,服務模式的探索也成為圖書館面臨的重要課題。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服務內涵可從兩個層面解讀。第一種:服務內容從傳統的文獻服務,拓展為提供自主學習、休閑活動、社會交流的重要場所,圖書館成為文化服務第三空間;第二種:圖書館服務延伸至融合物理空間、虛擬空間為一體的第三空間的知識服務、文化服務,圖書館將成為一個虛實結合,多方協作,平等互助,開放共享的綜合性的文化服務空間[9]。作為文化第三空間的圖書館,要以科學的建筑空間設計,開放的技術服務手段,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保障讀者在圖書館所享有的最佳服務體驗。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內容:①創(chuàng)建國際文化服務品牌:制定文化服務品牌戰(zhàn)略,利用文獻資源平臺、開放的交流空間、優(yōu)質的服務內容,提高圖書館的社會知名度,提升圖書館在讀者心目中的品牌認知度,打造德文圖書館第三空間品牌。②讀者自導式的服務模式:提倡以用戶為中心的自主管理,探索德文圖書館讀者自導式服務模式,包括三個方面,即通過讀者自我管理實現個人的自覺、自主、自律、自為的行為,營造休閑閱讀、文化交流的氛圍;通過讀者自我管理實現整個德文圖書館的服務和運行,創(chuàng)建輕松、活躍、文明的服務氛圍;通過強化圖書館館員的創(chuàng)新意識,完善激勵機制,推進讀者的自主管理和服務創(chuàng)新。③虛實結合的開放性、一站式服務體系:提供實體空間服務,同時提供虛擬咨詢服務、知識信息服務、智庫支持服務等,重視網絡化、全球性、開放性、共享化的資源的利用,進行服務功能整合,建立協同工作機制,實現德文圖書館物理空間、虛擬空間的一站式服務體系。④管理制度: 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其制度建設要融入人文因素,注重公平和自由,實行人性化管理,促進讀者的認可和接受,引入自助管理、評議管理、捐贈管理、志愿者管理等科學管理機制,最終促進德文圖書館的價值實現。
國內外圖書館第三空間實踐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應是“知識共享、交流互動、休閑社交、創(chuàng)意展示、文化共同體”的場所,注重環(huán)境、資源、服務三方面的協調發(fā)展。同濟大學圖書館積極探索空間建設重構及創(chuàng)新服務轉型,德文圖書館第三空間實踐,拓展國際文化交流服務, 創(chuàng)建以德國文化為特色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德文圖書館空間定位成為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和展示的“第三空間”,實現“文化空間、學術空間、社交空間、休閑閱讀空間、體驗空間”的五位一體空間構建。依托空間建設,探索拓展服務,開創(chuàng)以德國文化為主題特色的圖書館,加強與對德交流院系、機構的合作,提供電子與紙質資源相結合的德文文獻保障平臺,以德國文化為特色,通過圖書、訪談、音像、影視、展覽等開展各類主題活動,為廣大師生提供互動、交流、展示的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德文圖書館的空間建設和服務實踐打開了第三空間應用實踐的新視角,高校圖書館未來將從更多的應用視角展示第三空間的服務特色。
(來稿時間:2016年1月)
參考文獻:
1.牛紅艷. 圖書館營造“第三空間”的實踐探索[J]. 圖書情報工作,2012(3):92-95
2.吳建中: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EB/OL].[2016-01-0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4e3970100eyrn.html
3. 圖書館成為 “第三空間”(環(huán)球走筆)[EB/OL].[2016-01-03].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9-09/02/ content_332624.htm
4.張利娜. 國內外公共圖書館營造第三空間的實踐探索[J]. 圖書館研究,2014(4):1-4
5.李小菊. 公共圖書館“第三空間”的構建與服務——基于單向街圖書館的分析[J]. 圖書館研究,2013(4):12-15
6.吳惠茹. 高校圖書館作為校園第三空間的價值及其實現[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5):14-17
7.劉蘭. 圖書館“第三空間”營造途徑研究[J]. 圖書與情報,2012(5):99-101
8.周蕓熠. 基于“第三空間”的圖書館范式轉換[J]. 情報資料工作,2013(3):40-43
9.謝群. 以構建文化第三空間為導向的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J]. 圖書館學研究,2014(10):59-60, 70
Research on the Third Spac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ve Service Practice of Library
Shi Yanfen
( Tongji University Library )
〔Abstract 〕Library as “the third spac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ibrar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s widespread concern in recent years.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concept of “l(fā)ibrary as the third space” build community library. The new service model has been widely welcomed. Library spac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primary problem faced by domestic university library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German library space construction of Tongji University, the paper analyses and summarizes views from the build strategy, space planning, service mode, and discusses with German culture for the study of the third space innovation service, and makes the third spa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and display in library.
〔Keyw ords 〕Third space Library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novative service mode
〔分類號〕G251.5
〔作者簡介〕史艷芬(1979-),女,碩士,同濟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發(fā)文10余篇,研究方向:圖書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