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騰
?
論毛綸、毛宗崗評點中的“劉備”形象
王雙騰
摘要: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在評點《三國志演義》時將劉備尊為“英雄”,并對其“志”、“德”、“才”、“失”等素質(zhì)進行全面分析,由此超越民間單純情感層面的“擁劉貶曹”傾向,使劉備形象更為具體鮮活。受民間口頭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影響,毛綸、毛宗崗以“典型性格”作為評點小說的基本理論。關于劉備的評點不乏對其缺點、失誤的揭露,此類評點作為人物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評點中所占比例極低,這一不對稱現(xiàn)象成為典型性格理論的具體體現(xiàn)。
關鍵詞:劉備;毛綸;毛宗崗;英雄;典型性格
劉備作為三國時期的風云人物,歷朝歷代對其評價不盡相同,但“擁劉貶曹”一直是民間對于三國故事的主流情感基調(diào)。元末明初,羅貫中以歷史中的劉備為原型,根據(jù)自己的審美傾向與政治理想,在《三國志演義》中極力突出劉備尊賢愛民的優(yōu)秀品質(zhì),使之成為“仁君”的典范。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在評點、修改《三國志演義》時,將劉備作為“正統(tǒng)”的化身推崇到極致。針對毛氏父子對于劉備形象的改動,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評其“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1]這一評價幾乎成為毛本《三國志演義》中劉備形象的標簽。但如果將毛氏父子關于劉備的評點加以整理,則會發(fā)現(xiàn)一個更為立體鮮活的劉備形象,與此同時,這些評點也顯示出毛氏父子評改《三國志演義》時所遵循的人物塑造觀念以及小說審美理想。
羅貫中在全書①第1回的文字中稱劉備為“英雄”,毛氏父子同樣認為:“方入此卷正文。先是一個英雄?!盵2]在隨后的評點中,毛氏父子多次稱劉備為“英雄”,如第11回劉備與孔融商議援助陶謙的作戰(zhàn)計劃時提議:“但恐城中無糧,難以持久。備令云長、子龍領軍四千,在公部下相助;備與張飛殺奔曹營,徑投徐州去見陶使君商議?!泵细缸与S即評道:“畢竟玄德英雄?!盵3]又如第41回回批寫道:“曹操青梅煮酒之日,謂玄德曰:‘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而孫權亦曰:‘非豫州莫能當曹操者。’何其言之不謀而相合歟?蓋天下唯英雄能識英雄,不待識之于鼎足之時,而早識之于孤窮之日。每怪今人肉眼,見人赫奕,則畏而重之;見人淪落,則鄙而笑之。異故相非,同必相識。英雄之不遇識者,正為天下更無有英雄如此人者耳?!盵4]除此之外,毛氏父子稱劉備為“英雄” 之處還有很多。可見,不論前人對于劉備如何評價,在毛氏父子眼中,劉備是位“英雄”。與下層民眾出于“擁劉貶曹”的觀念而進行單純的道德評價不同,毛氏父子對于劉備的評價是基于其對文本的熟稔而做出的客觀分析,因而“英雄”的稱謂相較于民間話語中的“仁君”、“圣主”更加令人信服。
(一)劉備具有“英雄”之“志”。在三國時期各路英雄的風云際會中,劉備定鼎西蜀,以一介布衣于亂世之中位極帝王,自成霸業(yè)。劉備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其遠大的志向,即“英雄”之“志”。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之中,董卓勢力最先崛起,但毛氏父子并未稱其為“英雄”。相反,在董卓為了強行遷都而發(fā)出:“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的狂悖言論時,毛氏父子針鋒相對地評道:“舍卻百姓,安有天下?確是不通文理之言?!盵5]繼董卓而起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群雄“不可與爭鋒”,毛氏父子雖肯定其雄才大略,卻始終不認可其“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陰暗心理,因而稱作“奸雄”而非“英雄”,如第1回夾批寫道:“稱之為奸雄而大喜,大喜便是真正奸雄。”[6]有時甚至直呼“老賊”,如第58回回批所言:“超、遂之謀,早為老賊所覺?!盵7]對于其他的“碌碌之輩”,毛氏父子更是不屑一顧,可見其心中“英雄”的標準并非僅僅限于軍事實力的強大。反觀劉備,“在長期戰(zhàn)亂中,他曾經(jīng)遭受多次大敗,僅僅因戰(zhàn)敗而失去妻、子這種重大事件就有四次之多”,[8]始終處于顛沛流離之中,卻最終獲得“英雄”的評價,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毛氏父子發(fā)現(xiàn)了劉備心中蘊含的“英雄”之“志”。桃園結義中,劉備對天起誓:“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隨后才是為人稱道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備奔波一生,“折而不撓,終不為下”,[9]其精神動力源于內(nèi)心深處“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遠大志向。對此,毛氏父子在第38回三顧茅廬時評價道:“前至水鏡莊上衣襟盡濕,今在臥龍莊上衣襟亦盡濕。前之濕是水,今之濕是淚。前遇難而不淚,今為求賢而反淚者:前不為一身而落淚,今則為蒼生而淚也?!盵10]正因為有了“為蒼生”的志向,劉備在三國時代激烈的政治軍事斗爭中愈挫愈勇,終成帝業(yè)。
(二)劉備具有“英雄”之“德”?!盀樯n生”的志向體現(xiàn)于劉備的一舉一動中,而直接表現(xiàn)為對百姓所行的“德政”,如第12回寫百姓真心實意地請求劉備接管徐州時,毛氏父子評道:“民心悅服如此,想見劉公平日德政?!盵11]在普遍崇尚武力與詐術的三國時期,“德政”使劉備成為人民心目中“德”的化身,由此具備了其他諸侯所不及的崇高威望,最終被奉為“仁君”的典范。毛氏父子對于劉備“英雄”之“德”的推崇在書中比比皆是,如第21回寫劉備再次據(jù)守徐州,詔諭流散人民復業(yè)時批道:“愛民是劉玄德第一作用。”[12]第41回“攜民渡江”中,更是連續(xù)四次夾批“處處以百姓為重。”[13]可見,毛氏父子并不認為劉備這一“仁君”形象在書中描繪得軟弱無力、抽象蒼白,而是置身于一定的時代與環(huán)境之中,根據(jù)其所作所為進行具體的分析。正是基于這一客觀分析文本的評點方式,劉備表現(xiàn)出的“英雄”之“德”較之民間廣泛流傳的“擁劉貶曹”更加令人信服。
(三)劉備具有“英雄”之“才”。一個人如果只有遠大的志向與高尚的品德,只不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尊者”,而無法成為立足于亂世的“強者”。因此,毛氏父子在評點劉備時也注意到其與眾不同的才干。如第3回回評評價其杰出的“識人”能力時寫道:“玄德結兩異姓之弟,而得其死力;丁原結一異姓之子,而受其摧殘。其故何也?一則擇弟而弟,弟其所當?shù)?;一則不擇子而子,子其所不當子故也。觀呂布,益服關、張之篤義;觀丁原,益嘆玄德之知人?!盵14]丁原因不識呂布品行而死于非命,劉備則獲得了關羽、張飛的鼎力相助,兩相比較,劉備在選擇幫手時的眼光不得不令人佩服。如果說關、張二人的誓死相隨還滲透著桃園結義的兄弟之情,那么對于趙云的充分信任,則更加凸顯劉備的慧眼識人。第7回磐河之戰(zhàn)后,劉備與趙云在公孫瓚大營中第一次相見,“玄德甚相敬愛,便有不舍之心?!泵细缸泳痛嗽u道:“眼力絕勝公孫瓚?!盵15]當陽兵敗后,糜芳、張飛等人都認為趙云已經(jīng)投降曹操“以圖富貴”去了,劉備則堅持認為:“子龍從我于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泵细缸泳痛朔Q贊劉備所言為“知心之語。”[16]正是借助卓越的“識人”能力,劉備可以發(fā)掘人才于蕓蕓眾生之中,自己的力量也因此得以不斷發(fā)展壯大。此外,作為蜀漢集團的最高統(tǒng)帥,劉備雖然善用“眾力”、“眾智”,但并非一味盲從,而是有著自身的獨立判斷。對于正確的建議,劉備言聽計從,對于錯誤的計謀則及時加以制止,充分顯示出作為一位杰出戰(zhàn)略家的深遠眼光。第61回初到益州時,龐統(tǒng)、法正建議在相會之際直接除掉劉璋,劉備堅決反對。此后,二人又準備效法鴻門宴,令魏延、劉封等以舞劍助樂為名于酒席之間刺殺劉璋,同樣被劉備果斷制止。對此,毛氏父子評道:“龐統(tǒng)、法正之謀太急,不如劉備之緩。急不免于忍,緩則不失為仁?!盵17]在此回回評里又明確指出劉備的用意:“取川者,玄德之心也。然乘劉璋之來迎而襲殺之,以奪其地,不足以服西川之人心,此玄德之所以不欲為也。龐統(tǒng)以此勸之,勸之不從,而欲自行之。若孔明處此,則必不然矣。所以龐統(tǒng)之智雖不亞于孔明,而用譎而不失其正,行權而不失其道,則孔明又在龐統(tǒng)之上歟!”[18]劉備深知“得其地必先得其人之心”的道理,之前力辭徐州、不取荊州歸根到底都是因為擔心不得人心而無法久據(jù)。龐統(tǒng)、法正終究只是謀士之智,計謀超群但缺乏戰(zhàn)略眼光,劉備對二人的錯誤行為及時加以制止,顯示出作為全軍最高統(tǒng)帥的深謀遠慮以及面對突發(fā)事件時的果斷威嚴。非凡的“識人”能力與獨立決策時的果斷,使劉備最終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尊者”蛻變?yōu)樽阋栽趤y世中搏殺立足的“英雄”。
需要注意的是, 雖然《三國志演義》經(jīng)過毛氏父子的改動后人物形象更為單純,甚至出現(xiàn)了“臉譜化”的傾向,但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仍舊帶有各種極為復雜的元素。以劉備為例,毛氏父子在評點時將其尊為“英雄”,毫不吝惜贊美之辭,但并未奉之為完美的圣人而一味頌揚。相反,對于其行動中的失誤與性格上的弱點,尤其是稱帝之后的意氣用事與剛愎自用,更是一針見血地予以點明,如第83回孫權送回殺害張飛的范疆、張達作為求和的條件時,馬良建議:“仇人盡戮,其恨可雪矣。吳大夫程秉到此,欲還荊州,送回夫人,永結盟好,共圖滅魏,伏候圣旨。”已被仇恨沖昏頭腦的劉備卻“怒曰:‘朕切齒仇人乃孫權也。今若與之連和,是負二弟當日之盟矣。今先滅吳,次滅魏。’便欲斬來使,以絕吳情?!泵细缸俞槍溥@一錯誤舉動評道:“不肯得風便轉(zhuǎn),卻是不識時務?!盵19]同時又在84回回批中寫道:“曹操赤壁之兵,驕兵也;先主猇亭之兵,憤兵也。驕亦敗,憤亦必敗。況以陸遜為年少書生而心輕之,則憤而益之以驕矣。制勝之道,在小其心而平其氣。善乎先師之言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湫墓誓軕?,平其氣故能謀。”[20]可見,毛氏父子在評點劉備時,雖然基于“擁劉貶曹”的觀念將其視為正統(tǒng)的化身,尊為“英雄”,但仍舊根據(jù)史家“不虛美,不隱惡”的傳統(tǒng)而對其一生中的失誤與敗筆進行了極為客觀的評價。
經(jīng)過毛宗崗的評點,劉備的形象有血有肉,復雜深沉,不再僅僅是一個道德標簽式的“仁君”,而是一位有“志”,有“德”,有“才”,也有“失”的一代“英雄”。
面對《三國志演義》這一“類型化藝術典型的范本”,[21]毛綸、毛宗崗父子在評點時以典型性格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即“人物性格組合中必須有一個方面作為主導的定性,并應千方百計突出強化這個主導定性,其他性格則應緊緊圍繞這一定性展開,絕不允許有與定性相矛盾的元素存在?!盵22]但在關于劉備的評點中,尤其是在劉備稱帝后興兵伐吳的階段,毛氏父子不止一次地對其失誤進行揭露,如此評點固然使毛氏父子筆下的劉備更為鮮活生動,但也使其“仁君”、“英雄”的形象大打折扣,甚至與民間“擁劉貶曹”的情感傾向背道而馳。這一看似與“典型性格”理論相背離的矛盾現(xiàn)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毛氏父子的評點在中國小說發(fā)展史中所處的位置。
在中國小說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發(fā)展過程中,有兩條齊頭并進、相互影響的線索:一條是“由史學向文學過渡演進的發(fā)展線索”。[23]在這條線索中,《史記》作為史傳文學的代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雙重性格的歷史人物,為后世小說創(chuàng)作中文學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不朽的藝術典范。出身史家的司馬遷遵循“不虛美,不隱惡”的原則“善惡必書”,寫作時雖也帶有“寓褒貶”、“別善惡”的主觀傾向性,但二者相比,顯然仍以“實錄”原則為主,道德傾向為輔,因而其筆下的人物性格更為復雜,更接近于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另一條是“由民間口頭傳說故事到文人筆下創(chuàng)造小說的進化線索”。[24]在這條線索中,講話者在“愛人若將加諸膝,惡人若將墜諸淵”的情感傾向作用下,采用“箭垛式”的類型化方法,塑造出了一系列超越生活真實的單一性格人物,這些形象雖然近乎“臉譜”,但由于其中蘊含了廣大人民的愛憎情感,同樣有其特定的審美價值。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恰恰處在兩條線索的交匯點上,于是借助著時代的機遇將史傳文學與民間文學完美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三國志演義》這一不朽的經(jīng)典。清初的毛氏父子作為小說評點家則面臨著何去何從的問題,是面向真實的生活,使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更為復雜,還是尊重民眾的審美情感,使人物性格更為純凈,毛氏父子顯然選擇了后者,也由此將“典型性格”的人物塑造理論推向了頂峰。
以《三國志演義》中關于劉備的評點為例,上文已經(jīng)論述了毛氏父子對其進行的全方位評價:劉備作為“英雄”, 有“志”,有“德”,有“才”,也有“失”。但在這四部分評點中,作為正面評價的“志”、“德”、“才”毫無疑問地居于主體地位,而關于“失”的部分僅僅作為全部評點的附屬成分出現(xiàn)。例如在興兵伐吳的過程中,毛氏父子的確對劉備的意氣用事與剛愎自用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但如果將這部分中的所有評點匯集到一起,則會發(fā)現(xiàn)毛氏父子對此并非完全持否定態(tài)度。對于劉備為報兄弟之仇而近乎瘋狂的行為,毛氏父子不止一次地贊嘆:“是真兄弟,不是假兄弟?!盵25]第81回回批則從戰(zhàn)略角度為伐吳之舉進行辯駁:“翼德之不欲先伐魏,而請先伐吳者,非但知兄弟而知君臣之義也。觀其古城之役,誤疑關公之降操,而欲拒關公,豈非君臣之義重而兄弟之情輕乎?其伐吳之意,以為魏固漢賊,而吳之黨魏亦為漢賊,從來除殘去暴者,必先剪其黨。如殷將伐桀而先伐韋、伐顧、伐昆吾,周將伐紂而先伐崇、伐密是也。蓋不獨為兄弟起見,而伐吳在所當先;即為君臣起見,而發(fā)吳亦在所當先耳。觀于翼德之亡,而先主伐吳之計,愈不得不決矣。翼德之死,為關公而死也。為關公而死,則其與孫權殺之無異也。殺一弟之仇不可忍,殺兩弟之仇又何可忍乎?為一己之私恩而釋曹操,人不以此病關公;則為三人之義而討孫權,豈得以此訾先主?!盵26]可見,在毛氏父子心中,縱然伐吳失利,劉備仍舊是一位“英雄”,評點之時,溢美之辭依舊居于主導地位,這與民間文學中的單一性格塑造手法一脈相承。雖然也有一些負面的評價,但終究只停留于就事論事的程度,并不能說明毛氏父子放棄了自己一貫堅持的典型性格理論,與后世《紅樓夢》等小說中“圓形人物”的塑造手法更是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劉備作為一代風云人物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里,其身后的“古今多少事”也早已成為人們“一壺濁酒喜相逢”時的“笑談”。在這些“笑談”之中,毛氏父子的評點或許會被奉為經(jīng)典,但千百年后也終將與劉備一樣成為新的“笑談”。三國故事在一段段“笑談”之中如長江之水奔流不息,而劉備與毛氏父子的評點,則注定與那矗立于“幾度夕陽紅”中的“青山”一樣化作永恒!
注釋:
①本文全部《三國志演義》原文均以中華書局2009年版《三國演義》為準,下文不再一一注明。
參考文獻:
[1]張兵,聶付生.《中國小說史略》疏識[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42.
[2][3][4][5][6][7][10][11][12][13][14][15][16][17][1 8][19][20][25][26]羅貫中(毛綸,毛宗崗評).三國演義[M].中華書局,2009.2.57.243.30.5.350.227.63.13. 245.13.36.246.336.365.496.499.483.481.
[8]周思源.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M].中華書局,2006.22.
[9]陳壽(裴松之注).三國志[M].中華書局,1982.892.
[21]齊裕昆.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M].敦煌文藝出版社,2012.132.
[22][23][24]關四平.論毛宗崗對《三國志演義》人物性格的凈化[ J ] .綏化師專學報,1993(1):25.26.27.
(責任編輯 叢文娟)
中圖分類號:I207.4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6359(2016)01-0082-04
作者簡介:王雙騰,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郵政編碼 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