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天津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天津 300204)
?
中國夢話語的國家身份構建功能
張蕾
(天津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天津 300204)
摘要:中國夢話語中體現的異化語篇策略和同化語篇策略共同建筑出了中國正面的國家形象。前置限定修飾成分、識別、屬性關系小句、物質過程小句、祈使句、歸一性、情態(tài)副詞、排比句式、因應語境下變化的指稱表達也突出了中國夢的特色。研究表明,中國夢話語強調了中國與他國奮斗目標的相似性,強調了中國特有的政治價值觀和外交原則以及她與國際社會的統(tǒng)一性,清晰地塑造出熱愛和平、關注發(fā)展、造福人民和世界的國家形象。
關鍵詞:中國夢;身份構建;國家身份;關系小句;祈使句
國家身份(nаtiоnаl idеntitу)是一個國家在自我認知基礎上與國際社會其他國家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國家形象和特征,具有主體間的構建性。對國家身份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冷戰(zhàn)時期民族主義的興起,主要為鞏固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服務。隨著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國家身份研究在加強各國合作與交流中的功能日益加強。受建構主義的影響,Kаunismаа (1995)首次指出話語實踐在國家身份構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Wоdаk等(2009)在歷史—語篇分析框架下,基于多種語料分析總結出的語言策略在國家身份研究的話語轉向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適合研究在宏觀的歷史、社會、政治背景下歷史性、機構性的政治語篇如何構建國家身份(如Blасklеdgе,2002;Riсеntо,2003;Shеnhаv,2004)。國內對國家身份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國際關系、傳播學、社會學、跨文化交際等領域,從話語分析視角開展的研究所占比例相對小,主要涉及新聞語篇(如楊雪燕等,2006;尤澤順,2011)和政府文件(如竇衛(wèi)霖、杜海紫、蘇丹,2011),關注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的負面塑造。本文嘗試從話語策略、語言各層次表達等視角,探討中國夢話語通過凸顯何種國家形象與特征來正面地構建中國的國家身份。
社會構建論指出身份并不是固定不變,而是個人或群體構建的結果,并且會在一定社會語境下的互動協(xié)商中產生變化(Dе Finа,Sсhiffrin & Bаmbеrg,2006),而話語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成為身份互動協(xié)商的重要途徑。正是通過話語表達和話語傳播,身份才得以被構建、再塑造和改變。
國家身份屬于群體身份,是社會認同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它可以通過語言和其他符號系統(tǒng)被構建、復制、改造和破壞。在一定社會歷史時期,政治家、知識分子、媒體人等社會群體通過教育系統(tǒng)、大眾傳播等社會機構不斷推出具體化、形象化的話語,構建國家形象與特征(Dе Cillа,Rеisigl & Wоdаk,1999:153)。此類話語的主題主要涉及對國家歷史的敘述與構建,包括民族發(fā)展和國家發(fā)展故事,歷史人物,政治成就與失敗,歷史繁榮時期與危機;對民族共享文化的語言構建,涉及語言、宗教、藝術等話題以及體育、飲食、服飾等日常文化;對共同政治現狀與未來的描述,例如目前與將來面臨的政治問題,未來的政治目標與價值觀等(Wоdаk еt аl.,2009:31)。這些話語構建出一組特定人群主體間共享的“想象中的政治共同體”(Аndеrsоn,1988:15),蘊含了他們共同的想法、概念和看法以及共享的情感態(tài)度和類似的行為傾向,存在于他們的思想和記憶中。
宏觀上,話語生產者往往采取異化語篇策略(disсursivе strаtеgiеs оf dissimilаtiоn)和同化語篇策略(disсursivе strаtеgiеs оf аssimilаtiоn)完成國家形象的話語構建。前者強調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展現國家的獨特性;后者則強調國家內部的一致性,從而實現建筑、延續(xù)、改變、廢除某種國家形象的社會功能。建筑功能可以通過凸顯認同、統(tǒng)一、團結或者強調差異的話語來實現,延續(xù)某種國家身份需要維持與再現出現危機的國家形象,如回顧具有爭議的事件與行為時采用辯護策略(strаtеgiеs оf justifiсаtiоn),強調相關事件的合法性,達到維護和支持現有國家身份的目的。改變功能旨在將一個比較完善的國家身份及其組成部分轉換成新的概念化的國家身份,而廢除功能僅僅貶低現有的民族認同的部分構造,但通常不提供任何新的模型代替舊的。這些社會功能在話語實踐中通過具體的語言手段得以實現,包括詞匯、句法產生的語篇意義以及各種修辭手段的文體效果。本文將通過分析官方中國夢話語的語言使用,揭示中國政府在構建當前國家身份中選擇使用的話語策略和具體的語言實現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1月在北京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闡釋了中國夢的內涵。隨后在出席國際會議、會見國內代表,接受國內外媒體采訪等不同語境下,他又多次提到中國夢。中國夢理念經過多次闡述逐漸上升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反映了執(zhí)政黨的治國理念,成為中國當今主流的政治話語(杜剛、劉福州,2013),同時也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和公眾討論的話題。官方話語對中國夢概念的闡釋以及媒體話語對它的一系列報道影響著受眾對于中國夢的理解與認知。這些官方話語、媒體話語、民間話語反映了中國夢話語的產出、消費、再生產的過程,體現了背后主流思想體系的形成、傳播、被爭論和認同的過程。
在闡釋和再現中國夢內涵的過程中,話語生產者追溯歷史,評價當代中國的發(fā)展,陳述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和根本理念,論述中國在國際社會扮演的角色,參與構建中國國家身份的社會實踐活動,再現與構建有關的社會事實、社會事務、社會關系以及社會活動者的特征。為了從話語分析角度揭示中國夢話語如何構建中國國家身份,我挑選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2年11月29日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到2013 年6月11日參觀神舟十號發(fā)射等多個場合對中國夢進行闡釋產生的15篇講話,包括演講、新聞報道、記者問答等體裁,語境涉及國內外重大會議的開幕和閉幕,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博鰲論壇;重要節(jié)假日,如五四青年節(jié);重大事件紀念日或其他歷史紀念日,如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重大外交活動,如出訪美國、墨西哥、俄羅斯等國。話語的受眾包括國內大眾及特殊群體,各國領導人和國內外媒體。我們從這些講話中挑選出論述中國夢的語段,共計5 546個漢字進行定性分析。揭示習主席如何利用詞匯、句法等語言手段實現建筑與延續(xù)中國國家身份。
1中國夢的本質和內涵
根據語義判斷,習主席在談及中國夢過程中主要涉及了三個主題:中國夢的本質與內涵,即什么是中國夢;中國夢的實現,包括實現的途徑和采取的行動;中國夢與世界發(fā)展的關系,即中國夢的實現需要的國際環(huán)境和夢想的實現對國際發(fā)展的關系。他綜合運用了異化語篇策略和同化語篇策略,即強調了中國夢的獨特性,又突出了國內對它的一致認同,在凸顯中國夢蘊含的有別于他國價值觀的同時,分享了與國際成員國共同奮斗的目標。
在多種語境下,習主席使用判斷句闡明中國夢這一概念。這些判斷句都由系詞“是”引導的述謂結構組成,表達對某個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在語義上,這種句式屬于表征外部事物和內心世界的關系過程,表明兩個參與者的識別和歸屬關系。識別關系表征被識別者與識別者的對等關系,它們可以互換位置,而歸屬關系中兩個參與者載體和屬性不能互換位置。屬性代表的品質與特征被歸附至載體上(龍日金、彭宣維,2012:14-15)。
習主席使用識別關系的關系過程小句明確定義中國夢這一概念。如例(1)中,中國夢成為識別者的核心成分。根據上下文語境,由代詞“這”實現的被識別者與上句物質過程“我們已經確定了今后的奮斗目標”中的目標指向同一事物,即今后的奮斗目標。因此,這句話明確傳達了我們今后的奮斗目標是實現中國夢這一核心語義,點明了中國今后的政治目標。類似的語言結構還出現在面對國際社會和媒體的語境中,如例(2)和(3)中彰顯了中國夢是中國人民的夢想以及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夙愿的含義。
(1)這(奮斗目標)就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2013年4月28日)
(2)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2013年3月23日)
(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愿。(2013年3月19日)
這些話語有力地傳達出我們今后的奮斗目標是實現人民的愿望這一信息。根據講話者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身份,我們可以推斷出泛指代詞“我們”意指中國政府,代表國家。因此,習主席在講話中構建出國家的奮斗目標是實現人民的愿望,蘊含著國家未來的政治目標與人民的愿望相一致。
他在詳細解釋中國夢內涵時也多次使用了表示識別關系的判斷句。雖然反復出現的前置修飾成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的預設信息賦予了中國夢某些特征,大量的判斷句更加準確得闡釋了什么是中國夢。如例(4)中前兩個關系過程小句,由系詞“是”連接的前后兩部分意指同一事物,非常直觀地解釋了中國夢的內容,即它不僅指民族的復興,還涉及人民的愿望和幸福生活。副詞短語“歸根到底”和“就”作為情態(tài)詞語氣絕對,增強了信息的確定性。
(4)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2013 年3月17日)
中國夢在屬性關系小句中被賦予某些特征,凸顯了它的中國特色。在例(5)中的各個小句中歸附于載體中國夢的特征,涉及時間上的延續(xù)性,“歷史的”、“現實的”和“未來的”讓受眾聯(lián)想到“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夙愿”這一表述,同時也凸顯了中國夢不僅是集體的夢想,還是個人的追求,是老一輩和青年一代共同奮斗的目標。相同的結構“……是……也(更)是……”在相鄰的三個小句中重復出現,增強了信息的力度,易激發(fā)受眾的感情。
(5)а.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
b.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
с.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2013年5月4日)
對中國夢本質和內涵的闡述建構了中國的未來政治目標,在強調這一目標獨特性的同時,突出了集體與個人對中國夢概念的普遍認同,強調了國內的高度統(tǒng)一性。
2中國夢的實現
除了闡釋中國夢的本質和內涵,習主席進一步闡述了實現中國夢的途徑。如“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有別于對他人提出要求、希望和命令的排我祈使句,而是包含著隱藏的“我們”。根據語境可以推斷出“我們”即包括講話人與他所代表的中國政府,也指向中國大眾。這種祈使句不但幫助講話者作為一國領導人起到號召功能,還與聽話者分享了預定的目標和行為,即有力度又增強了親切感。在明確提出實現中國夢的幾條重要途徑后,習主席運用關系過程對其一一進行解釋。例如:
(6)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chuàng)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2013年3月17日)
開篇小句中的主位“實現中國夢”點明了本語段的主題:如何實現中國夢。后面兩個關系小句對它的述位——“中國精神”進行了識別。“這”與“這種精神”重復著相同的被識別者,而識別者指出了其內涵,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興國之魄和強國之魄。前置的介詞短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和形容詞“凝心聚力”蘊含著預設信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chuàng)新、興國和強國之魄是凝心聚力的。最后兩個屬性關系小句強調了愛國主義和改革創(chuàng)新對中國發(fā)展起到的推動作用。高頻率副詞“始終”表明了這種推動力的持續(xù)性。這段話語層層推進,系統(tǒng)地闡述了實現中國夢的途徑之一——弘揚中國精神,同時凸顯了中國一貫提倡的一些基本價值觀,包括民族團結、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
作為一國領導人,習主席在談到實現中國夢時多次向受眾提出希望。表示義務的情態(tài)動詞“要”在這些語段中反復出現,相當于應該、必須、不得不,使謂語動詞表示的行為成為必要(郭昭軍、尹美子,2008)。如在例(7)和(8)中,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堅持走中國道路成為權威政治人物要求行為人(全國各族人民和我國工人階級)必須實施的行為。“要”由表示確定性語氣的情態(tài)副詞“一定”修飾,突出了講話者強大的自我意志,展現了習對中國民眾和工人階級的堅決號召。
(7)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有藝術悟性的劉曼文,用繪畫語言和人們交流,她很低姿態(tài),有時很羞怯,但也很自信,甚至很倔強,人們之所以樂意接受她和她的藝術,因為她和它們真誠。
(8)我國工人階級一定要在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上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9)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xù)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2013 年3月17日)
例(9)由8個小句構成,首先是凸顯本語段主題的祈使句,隨后是連續(xù)6個表包含和1個表所有的關系小句,針對主題提供更具體的信息。識別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點明了中國道路的獨特性。相同的結構和成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系詞‘是’+在……走出來”連續(xù)在4個小句重復出現。其中“在”引導的介詞短語詳細解釋了中國道路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30年的改革開放,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170年的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傳承。這些數字蘊含著中華民族不懈的努力。形容詞“偉大”、“持續(xù)”、“深刻”、“悠久”、“深厚的”和“廣泛的”對歷史和基礎做出了正面、積極的評價?!白摺?、“道路”、“走出來”這些表達不斷觸發(fā)經典的旅程概念隱喻。它通常映射為完成某種目標而付出的努力,表征取得的進展和成果(張蕾,2011:108-118)。不斷重復的旅程隱喻再現了中國在探索發(fā)展道路上取得的成就。講話者借此對中國道路做出正面評價,而受眾可以體會到講話者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對中國夢實現的闡述強調了實現途徑的中國特色,回顧了它們的歷史淵源,將中國提倡的價值觀前景化,塑造出國家堅持發(fā)展、團結奮斗的形象。
3中國夢與世界
在對國內受眾闡釋實現中國夢的途徑,號召他們采取必要行動的同時,習主席在面對國際受眾時使用了更加客觀的語氣。例(11)摘自習與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時的講話。副詞“將”在漢語中是將來時態(tài)的標識,表示所在的物質過程小句中的謂語動詞表征的情況不久就會發(fā)生,從宏觀上預示著行為人“中國”和“我們”要實施的行為。根據語境判斷“我們”屬于排他性的指稱代詞,只包括講話者和他代表的團體,因此與例(10)具有相同的行為人“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道路,致力促進發(fā)展,呼吁和平,推進發(fā)展,堅持以人為本等行為表明中國發(fā)展的趨勢,含有必然性。有些詞匯反復出現,包括副詞“繼續(xù)”以及名詞“和平”、“發(fā)展”和“建設”。它們不僅強調了中國未來的趨勢,同時點明這種趨勢延續(xù)了中國一貫的做法。前置修飾成分“開放的”、“合作的”、“共贏的”表明了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對待他國的態(tài)度,讓受眾聯(lián)想到中國奉行的互利共贏的外交政策。
(10)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致力于促進開放的發(fā)展、合作的發(fā)展、共贏的發(fā)展,同時呼吁各國共同走和平發(fā)展道路。(2013年3月3日)
(11)我們將繼續(xù)把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繼續(xù)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我們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相協(xié)調,建設美麗中國。(2013 年3月27日)
(12)13億多中國人民正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0億多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實現聯(lián)合自強、發(fā)展振興的非洲夢。中非人民要加強團結合作、加強相互支持和幫助,努力實現我們各自的夢想。我們還要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為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013年3月25日)
語段中連續(xù)出現的“要+V”結構包含了講話者的主觀意志成分,表示意欲要做的事情, 強調了中國與各國合作,推進世界和平和發(fā)展的愿望,突出了中國夢的實現對世界發(fā)展的貢獻。同樣的含義習主席在不同場合都有所提及,包括出訪俄羅斯和墨西哥時所作的演講。
(13)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2013年3月23日)
(14)中國始終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不搞軍備競賽,不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中國發(fā)展壯大,帶給世界的是更多機遇而不是什么威脅。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2013年6月5日)
例(14)使用了否定句,否定結構蘊含著預設信息,是對已有人們認為真實的背景信息的否定(苗興偉,2011)。此處被凸顯的背景信息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讓受眾聯(lián)想到近幾年某些國家鼓吹的中國威脅論。副詞“不”引導的顯性否定結構對這種說法給予了直接有力的否定,傳達著中國的發(fā)展不會威脅別國的發(fā)展的信息。隨后的復合小句進一步明確地修正了中國威脅論。習主席在闡釋中國夢對世界發(fā)展格局貢獻的過程中駁斥了中國威脅論,糾正了國際社會對中國錯誤的認知,樹立了中國提倡和平與合作,促進世界發(fā)展的積極形象。
中國國家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是中國集體的最高代表,即國家代言人,成為重要語境下宣揚核心價值觀,推動和諧,化解沖突,樹立國家形象的權威。因此,其話語實踐成為揭示中國國家身份構建的主要途徑。他的中國夢話語涵蓋了中國夢的本質與內涵、中國夢的實現以及它與世界發(fā)展的關系,凸顯了對共同政治現狀與未來目標這一主題的語言構建。前置限定修飾成分和識別、屬性關系小句、物質過程小句、歸一性間接或直接表征了中國取得的政治成就,將來的政治目標和行為,倡導的政治價值觀和外交原則,強調了國內對它們的高度認同以及作為國際成員與他國的同一性,否定了對中國的負面認知,塑造出熱愛和平、關注發(fā)展、造福人民和世界的國家形象。語氣堅定的情態(tài)副詞、結構相似的排比句式增強了話語的氣勢,使情感飽滿,傳達的語義信息明確,透露出國家代言人的自信心的同時也讓國家形象更加清晰化。隨語境變化的指稱表達一方面突出了中國實現途徑的特色,顯示了中國的獨特性,一方面又強調了中國與他國奮斗目標的相似點,揭示了他們的同一性。因此,官方中國夢話語使用異化語篇策略和同化語篇策略建筑、持續(xù)了中國正面的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1] Blасklеdgе, А.2002.Thе Disсursivе Cоnstruсtiоn оf Nаtiоnаl Idеntitу in Multilinguаl Britаin[J].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and Education, (1): 67-87.
[2] Chаn, M.2012.Thе Disсursivе Rерrоduсtiоn оf Idеоl(xiāng)оgiеs аnd Nаtiоnаl Idеntitiеs in thе Chinеsе аnd Jараnеsе Еnglish-lаnguаgе Рrеss[J].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4): 361-378.
[3] Dе Cillа, R., M.Rеisigl & R.Wоdаk.1999.Thе Disсursivе Cоnstruсtiоn оf Nаtiоnаl Idеntitiеs[J].Discourse & Society, (2): 149-173.
[4] Dе Finа, А., D.Sсhiffrin & M.Bаmbеrg.2006.Discourse and Identity[M].Cаmbridgе: Cаmbridgе Univеrsitу Рrеss.
[5] Kаunismаа, Р.On thе Аnаlуsis оf Nаtiоnаl Idеntitу[OL].httр://www.сс.jуu.fi/~rаkаhu/kаunismаа, html.
[6] Riсеntо, T.2003.Thе Disсursivе Cоnstruсtiоn оf Аmеriсаnism[J].Discourse & Society, (5): 611-175.
[7] Shеnhаv, S.2004.Onсе uроn а Timе Thеrе Wаs а Nаtiоn: Nаrrаtivе Cоnсерtuаlizаtiоn Аnаlуsis.Thе Cоnсерt оf ‘Nаtiоn’ in thе Disсоursе оf Isrаеli Likud Раrtу Lеаdеrs[J].Discourse & Society, (1): 81-104.
[8] Wоdаk, R.еt аl.2009.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M].Еdinburgh: Еdinburgh Univеrsitу Рrеss.
[9] 竇衛(wèi)霖,杜海紫,蘇丹.2012.中美政府國防白皮書與國家身份的構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 83-94.
[10] 杜剛,劉福州.2003.執(zhí)政黨視閾下的“中國夢”話語研究[J].理論月刊, (12): 30-32.
[11] 郭昭軍,尹美子.2008.助動詞“要”的模態(tài)多義性及其制約因素[J].漢語學習, (2): 35-40.
[12] 龍日金,彭宣維.2012.現代漢語及物性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13] 苗興偉.2011.否定結構的語篇功能[J].外語教學與研究, (2): 220-230.
[14] 申莉.2010.表將來的“將”、“要”語義功能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 (6): 101-107.
[15] 楊雪燕,張娟.2003.美國大報上的中國形象[J].外交學院學報, (1): 41-48.
[16] 尤澤順.2011.話語、身份建構與中國東盟關系:《人民日報》新聞標題分析[J].東南學術, (5): 240-248.
[17] 張蕾.2011.英漢語篇表征的批評隱喻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于濤)
作者簡介:張蕾,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語篇分析、認知語義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及其與國際學術話語的交流策略研究”(14BYY070)
收稿日期:2015-11-20
中圖分類號:Н030
文獻標識碼:А
文章編號:1008-665X(2016)1-0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