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 虎
?
唯物史觀哲學基礎與中國夢的實現路徑
庾虎
(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西桂林541004)
摘要:馬克思在創(chuàng)建唯物史觀的過程中,逐漸自覺地將現實、實踐、人的歷史作用作為唯物史觀的哲學基礎。這些哲學基礎能夠成為中國夢實現路徑的科學指南,要求在中國夢的構建過程中必須從現實出發(fā),必須立于實踐,必須依靠人民。唯物史觀要實現的就是馬克思辯證法要體現的,從辯證法的科學性來看,它是研究與踐行中國夢的靈魂,為認知中國夢的現實與歷史方位提供了根本方法。
關鍵詞:馬克思;唯物史觀;根本方法;中國夢;歷史方位
馬克思從現實出發(fā)、從現實的人出發(fā)、從現實的人的活動出發(fā)來理解歷史,將歷史視為一個動態(tài)的、有規(guī)律的、必然生成的過程。馬克思在理解歷史時,從物質生產與人的現實生活來看待歷史生成的必然性,構建了唯物的、辯證的歷史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在全球時代的一個現實印證,是世界歷史邏輯的必然要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程中,我們適時地提出了“中國夢”,表明社會主義力量在增強,也表明中國“鋪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資本模式與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道路。如何在新的歷史起點做好中國夢,如何鋪實、鋪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以唯物史觀的哲學基礎為邏輯出發(fā)點,以辯證法為根本理論指導,以實踐的、為人的、辯證的方式實現中國夢。
哲學必須立足于現實,從現實中來,到現實中去,這是馬克思唯物史觀與其他哲學的根本分歧之一。那么,馬克思唯物史觀立足于什么樣的哲學基礎,或者說馬克思唯物史觀是在什么樣的哲學域中形成的。馬克思實現了新辯證法的確立,但不論這種新辯證法還是馬克思的其他思想,都不是僵化的,而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現實的歷史生成中實現著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歷史的一部分,然而,偉大復興,不存在于口舌之上,不存在于思維的辯證法中,只存在于歷史的辯證法之中,須通過把握現實、立于實踐、依靠人民的“三位一體”來確立它的存在與歷史方位。從馬克思辯證法的科學性來看,它將是研究中國夢的靈魂。
(一)立足于現實
當馬克思開始走入哲學殿堂時,最先接觸到的是康德、費希特的影響。但是,馬克思在他們的影響下并試圖先驗地建構法的形而上學體系時,認識到了在現實世界中哲學表達的“理性”是說明不了什么實際問題的。隨之,轉向了黑格爾哲學。在黑格爾哲學中,馬克思發(fā)現黑格爾指出了人類歷史的這樣一個現象:人類社會的任何部分、任何階段都不是孤立的、都不是自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今日的社會存在,是接受了過往全部人類社會生活的遺產。不過,《萊茵報》的工作使馬克思很快認識到黑格爾哲學的致命弱點是脫離現實,黑格爾將思想作為人類社會最高層級的東西,而這最高層級的東西,卻是自身與自身的不斷運動,即思想的歷史,“它只能于產生自己的過程中發(fā)現自己;也可以說,只有當它發(fā)現它自己時,它才存在并且才是真實的?!保?]這種思想運動成為黑格爾辯證法的基點。馬克思認識到哲學必須和現實發(fā)生作用,才能真正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將黑格爾思辯的王國降到現實的塵世。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明確了哲學是對于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認識到特定的哲學體系只是同其產生的時代、國家相聯系。只有從現實出發(fā),才能理解哲學的本性。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立足點,是從現實中獲得生成、發(fā)展的源泉。離開了現實,哲學要么是一種唯心的,要么就是一種坐落在天上的東西。
(二)立足于實踐
馬克思以現實為發(fā)展,區(qū)別了黑格爾的“思想為發(fā)展”,指出現實總是實踐的。實踐成為馬克思唯物史觀最基本的要素,也是馬克思哲學的一個本質。由于舊唯物主義本身無法克服自身的機械性,無法理解黑格爾的意識、思維本體論與辯證法,卻反過來成為被黑格爾揚棄的獨斷論的形而上學。馬克思將哲學視為一種實踐,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提出“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這一天才的方法論,為唯物史觀找到了又一立足點以及生長點。實踐成為馬克思創(chuàng)立“社會存在論”的基本范疇,而且,社會存在對于馬克思來說,不是一個已經被決定的、成為事實的事實,而是一個在實踐的過程中自為生成的過程。馬克思通過尋找構建唯物史觀的立足點來生成他的“歷史原則”,“歷史原則”在馬克思看來,就是社會領域。這個社會領域中,現實的實踐活動的抽象就是建立在唯物之上的辯證法。唯物史觀從本質上來說是關于歷史生成的辯證法。
(三)立足于人的能動性
馬克思沒有從靜止的現實出發(fā),而是看到了現實的動態(tài)性,這種動態(tài)性就在于實踐中的人的能動性。歷史不外乎是人在現實中的實踐。從而,在現實、實踐成為唯物史觀的基本域時,馬克思還發(fā)現了人的能動性在唯物史觀中的地位,把勞動視為人們相互交往的基礎,把社會歷史看成與人互動的結果。馬克思(包括恩格斯)針對人的主體性在舊形而上學的失落時指出:“這種形而上學將永遠屈服于現在為思辯本身的活動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保?]從而,馬克思將哲學的研究主體從理性、神秘性、抽象的人拉回到現實,指出歷史的主體是人、而且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接著,馬克思又將人放在了社會發(fā)展中去考察,認為歷史主體始終是處在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當中的人,人的根本屬性是社會性,人的社會性活動成為第一的歷史活動。人和社會這兩個概念是同一個東西,二者具有同一性,“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4]人又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是已經被決定的,人必須在實際的生活中不斷對實際生活進行改造,才能不斷形成歷史的發(fā)展。馬克思用現實的實踐的人取代了黑格爾抽象的自我意識,于是,黑格爾的意識辯證法變成了馬克思的實踐辯證法。這種辯證法就體現在:人通過實踐能動地作用于外在物,外在物反過來又成為人的實踐能動的前提。從而形成了一個實踐的辯證過程。馬克思升華了辯證法的內核,用現實的人的實踐取代了黑格爾的思維過程的主體性,從而劃清了與黑格爾的界限,確立了自己的哲學域。這種哲學域,就是實踐辯證法思想。
從唯物史觀的哲學基礎來看,唯物史觀形成了以現實為基準,以人的發(fā)展和人與社會規(guī)律之間的關系為載體,以實踐為動力,以唯物辯證法為根本方法論的社會發(fā)展觀。當前,中國的歷史方位處在一個全球化時代的潮流中,如何在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中把握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將中國夢進行到底,一方面除了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須找到正確的實現路徑,否則,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唯物史觀的哲學基礎為我們提供了實現路徑的科學指南。
(一)必須把握現實
1.中國夢的提出,正是立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立足于對中國道路的自信。馬克思將現實作為哲學發(fā)展的唯一要素,把現實作為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立足點,作為思維的前提?!拔覀凕h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保?]中國夢的提出,不是一時而興,是立足于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成果,立足于對中國道路的自信,立足于對中國國情的正確把握。當前,中國的國家經濟實力上升到世界第二,大國地位逐漸鋪穩(wěn),社會和諧,人民幸福,“一帶一路”更是提升了筑夢空間。我們知道,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資格來做“夢”的,做“夢”必須立足于現實、現存;夸夸其談,故意抬高國家實力,“夢”立足在虛幻的精神世界中,所做的“夢”將只是南柯一夢。迄今為止,敢以國家來“做夢”的,只有中國和美國這種大國。
2.實現中國夢必須緊緊把握國情與世情。中國社會發(fā)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基礎,而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曾經在世界歷史中的光輝并超越這種光輝,則更需要進一步認清與把握全球現實與中國現實。例如,毛澤東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析出中國的國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這一國情出發(fā),提出了革命的任務、目標、道路,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但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由于錯誤地估計了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階級問題,導致“以階級斗爭為綱”、出現了“文化大革命”,延緩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梢姡芊裾_地把握國情、世情,對于國家建設、實現中國夢的巨大重要性。面對新的形勢,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不走“老路”、“邪路”,就是要直面現實,鋪好道路。當前,第一,中國正處于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激進改革之中,要處理的問題錯綜復雜。第二,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zhàn)的氣概”處理好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國內外問題。前者需要耐心,后者需要勇氣,而更需要智慧去把握現實。探索很重要,認知須先行。只有認清現實、把握現實,下定決心,才能把握中國夢的未來。
(二)必須立于實踐
1.基于實踐要求適時地提出了中國夢?!罢麄€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保?]馬克思指證,社會存在既是歷史主體創(chuàng)造歷史的前提,也是歷史主體活動的結果,它既是在歷史主體的實踐中不斷生成,又是在現實歷史過程中的展示。實踐對于社會發(fā)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黨的幾代領導人都有過精辟的論述,如毛澤東的《實踐論》、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江澤民的創(chuàng)新論、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都對中國社會發(fā)展起到過重大的推進作用。從“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到十二屆六中全會的“三位一體”,從十六屆四中全會的“四位一體”到十八大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和國家不斷總結社會發(fā)展經驗,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都是實踐的豐富與深化,為中國夢的提出提供了主客觀條件。沒有以上的實踐,就沒有中國夢的提出。
2.必須不斷實踐,創(chuàng)新實踐,為中國夢的實現夯實道路。中國夢,不僅僅是提出夢想,更是要通過努力實現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就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當前,我們已經有了追夢的物質前提,但離夢想的實現仍有較長的一段路要鋪。據有關專家測算,如果美國年均增長3%,中國年均增長8%的話,中國的人均GDP需要68年時間才能與美國相同;如果美國年均增長4%,中國年均增長7%的話,中國則需要118年才能趕上美國。[7]面對如此差距,決不能掉以輕心,驕功自傲,只能以更大的實踐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物質動力。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保?]可是,我們將如何“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就當前來看,只有不斷地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解放思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好我們的黨,建設好我們的國家,建設好我們的民族,才能又好又快地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三)必須依靠人民
1.人民是中國夢的主體,中國夢是人民的夢。馬克思將歷史視為人的生存活動的歷史,歷史是人的生存活動的結果,又是人活動的前提。將人放在現實中、放在社會發(fā)展中、放在歷史生成中,馬克思指出了人的能動性,“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保?]人民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主體,沒有人民參與的社會發(fā)展,猶如盆栽里的樹,無法長大。人民是中國夢的主體,人民在中國夢實現過程中不斷發(fā)展、不斷壯大。馬克思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10]中國夢是所有中國人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依靠的是每一個人,只有中國夢深入民心,民眾才會主動擔責任、盡才智、迸力量,把中國夢筑好。
2.實現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第一,必須依靠人民的首創(chuàng)精神。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精神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源泉,“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chuàng)造出來”。第二,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人民是推進改革的參與者和設計的源頭,沒有人民參與的改革,改革面臨著走歪走偏的風險;只有將人民與改革緊密結合,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為。而要實現人民與改革的緊密結合,又唯有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曾經指出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地位:“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于一門科學。”[11]唯物史觀這一哲學本身,就是辯證法的體現;唯物史觀要實現的,就是辯證法要體現的?!稗q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保?2]馬克思的辯證法為我們認知中國夢的實現路徑與歷史方位提供了根本方法。
(一)中國夢是中國偉大民族歷史的一部分
從馬克思的辯證法來看,中國夢是偉大民族歷史的一部分。一個偉大的民族,就是一部偉大的歷史,是人民來書寫。從孫中山先生的“恢復中華”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到改革開放,再“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兩個一百年,中國夢的不斷生成,喚醒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樹立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實現著中國人的道路自信。
當前,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覺階段,國人的覺悟意識和實踐積極性越來越高,要善于利用這種條件實現質(偉大復興完成)的進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不是永遠處于復興階段,也不是復興之后中華民族就停滯前進了;而是要把“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看作一個歷史的過程,即要處理好復興階段的現實任務,又要著眼于復興之后的中國歷史發(fā)展趨勢,才能更好地堅定民族自信。
(二)中國夢是社會主義運動史的一部分
從馬克思的辯證法來看,中國夢是社會主義運動史的一部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由猜想到規(guī)律,由理想到現實,由高潮到挫折,在經歷了無數次的風風雨雨之后,依然在全世界充滿生機,社會主義體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歷史形式變革的需求。中國夢始于民主革命,孫中山先生是最早讀到《共產黨宣言》的中國人,公開表示了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景仰和尊敬,三民主義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主義流派。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共產黨緊密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實國情相結合。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更是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抵住了蘇東劇變對中國社會主義的破壞性,堅定地扛舉起社會主義大旗。當前,中國作為社會主義運動中最有影響、最具實力的民族國家,要在全世界樹立社會主義民族國家發(fā)展的榜樣,引領社會主義運動的潮流;要把實現中國夢作為社會主義運動史的一部分,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在全球的自信。
(三)中國夢是世界歷史的一部分
從馬克思的辯證法來看,中國夢是世界歷史的一部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認為:“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yè)——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保?3]自科學社會主義創(chuàng)立以來,共產主義就與世界歷史緊密連在一起了。離開了世界歷史,“共產主義就只能作為某種地域性的東西而存在?!保?4]從中國夢的誕生到自覺踐行,中國夢不是在封閉的、形而上的歷史中做夢,而是一個不斷融入世界歷史,推進世界歷史的過程。因而,在構筑中國夢的過程中,要明確世界歷史中的中國與其他民族——國家的關系,更要明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辨析西方的全球化意識與作為客觀的世界歷史之間的關系;[15]進而明確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方向是為了共產主義的勝利,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須始終緊緊圍繞其終極目的不斷在理論與實踐上實現創(chuàng)新。
綜上所述,馬克思在找到唯物史觀的哲學基礎后,不以理論形成為終點,而是運用理論批判現實,運用辯證法構建未來。這種批判與構建是建立在分析現存的社會關系及變革的必然性之上。2013 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馬克思的唯物歷觀揭示了社會歷史生成的普遍規(guī)律,把握了社會歷史生成的矛盾論,關懷了社會發(fā)展問題解決的關鍵因素,進而指出了社會發(fā)展的推動力量。只有堅持唯物史觀,我們才能不斷地把對中國夢實現路徑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在構建與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不斷開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在理論創(chuàng)新之上,達到同心共筑中國夢,開啟新的偉大歷史。
參考文獻:
[1]黑格爾著.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1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3][6][9][10][13][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2、196、187、287、87、8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8.
[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更好認識規(guī)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N].人民日報,2013-12-05.
[7]鄒東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7.
[8][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112.
[11]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90.
[15]庾虎.馬克思“世界化”思想的全球化境遇[J].社會科學論壇,2011(06).
責任編輯:劉建文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994(2016)02-0015-04
收稿日期:2015-09-14
作者簡介:庾虎(1981-),男,廣西全州人,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教授,博士,山東大學博士后。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經濟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