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鵬 徐文暢
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
小學校本課程的實施及優(yōu)化策略
——以宿遷市實驗小學地方戲為例
印鵬徐文暢
宿遷學院,江蘇宿遷223800
摘要:校本課程是體現學校教育特色,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傳承和發(fā)揚地方特色文化的課程。本文采用實地觀摩和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宿遷市實驗小學校本課程地方戲的實施狀況進行分析,發(fā)現了實施過程中的不足并提出了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校本課程;實施狀況;優(yōu)化策略
校本課程是響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要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同時還要對當地社區(qū)進行了解,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才能夠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校本課程的思想起源是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國家,自此以后,校本課程才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就校本課程于國內而言,也并不稀奇,很多學校都已經對其進行了開發(fā),只是還有很多的教師還沒有積極參與,并沒有對校本課程進行強有力的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為了學校、利于學校和基于學校,而校本課程的實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發(fā)揚學校特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
一、校本課程實施現狀
對宿遷市實驗小學的校本課程的具體的實施狀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調查,總共發(fā)放了200份的問卷,收回調查問卷143份。就所有的調查問卷情況分析得出,宿遷市的實驗小學可以說是試試校本課程整體情況較為良好的,根據實地觀摩課堂教學和問卷調查得出,宿遷市實驗小學校本課程實施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學校領導對校本課程不夠重視
學校領導雖然積極倡導開設地方戲這個校本課程,從保護與傳承宿遷地方戲淮海戲和柳琴戲的角度來看確實促進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有機結合。但是在學校實施校本課程的過程中缺乏相關的所屬領導機構,分工也不夠明確,學校領導的義務并沒有得到良好的發(fā)揮,應有的責任也無法完全承擔。并且,學校缺乏對校本課程的管理,沒有對相應的教師進行培訓,相關教師做好了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所以相對來說,并沒有一個比較相對應的完善的評價體系。
(二)學校教師自身專業(yè)化素養(yǎng)欠缺
擔任地方戲的老師是學校的音樂老師,雖然對宿遷地方戲有一些了解并且也能唱很多片段具備了教小學生宿遷地方戲的能力,但是由于自身是音樂老師有特定的音樂教學任務,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系統(tǒng)的學習宿遷地方戲之中,以及沒有相關專業(yè)人士進行連續(xù)性地系統(tǒng)化的指導。導致這門課程只是帶著學生欣賞和了解宿遷地方戲的層面上。教師對于自身這方面的專業(yè)發(fā)展始終停留在初級層,與傳承和發(fā)揚地方戲的校本課程目標相去甚遠。
(三)學生對校本課程的興趣不高
校本課程首先應滿足學生的需求,宿遷市實驗小學地方戲這門校本課程對學生前期有足夠的吸引力,但是中后期無論是老師親教唱地方戲還是欣賞影視作品,少部分學生課堂上拿語文數學作業(yè)來做,有些學生直接看課外書。說明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有了明顯改變。67%的同學比較喜歡這門課,73%的同學認為這門課沒有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13%的同學認為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成績。
(四)家長對校本課程認識不足
家長對于學校的課本缺乏準確的認識和理解。在大多數家長眼中,校本課程的開始對于學生而言只是占用了他們學習語數外的時間,而且還不利于學生自我興趣的培養(yǎng),對校本課程的開設表示反對;還有一部分的家長認為校本課程的設立對學生的日常休息和活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有的家長認為設立校本課程并沒有參考學生的需求,只是學校為了應付上級的考察而做出的決策,是為了表面特色而開設;有極少數的家長甚至對校本課程一無所知。
二、校本課程的優(yōu)化策略
(一)明確課程實施目標
1.校本課程要體現基礎性
就基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基礎,而校本課程的開展則是以打好學生基礎為目的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身心健康。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能夠綜合運用各門學科的知識,促進自身的個性發(fā)展。
2.校本課程要體現發(fā)展性
在學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兼顧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依據每個學生不同發(fā)展的需要,樹立適合的教育價值觀,以學生為發(fā)展和服務的主體,以學生為基礎建立基本的價值取向。而且要面要體現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即建立長效機制,在各年級間體現層次性,讓學生各方面能力逐步提高。
3.校本課程要體現現實性
設立校本課程并不是毫無依據的,我們需要從自身學校情況出發(fā),不僅僅要對教師資源的實力進行整體的認識和把握,關注學校學生的實際發(fā)展狀況,學校的設備,資金等等。同時另外我們需要通過校本課程的設立來進一步凸顯學校辦學特色,促進學校文化發(fā)展。
4.校本課程要體現主體性
就校本課程來看,其主體性主要是體現在對課程的開發(fā)以及具體實施中的需要,教師要充分參與到其中,體現其主動性,同時還必須團結協(xié)作,促進教師意識的提高以及能力的鍛煉,進一步濃厚學校的教研、科研氣氛,這樣校本課程才能夠得到更加好的開發(fā)。另外,還需要建立在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鼓勵學生參與,積極反饋,這樣才能夠對校本課程進行完善和優(yōu)化。
(二)改善課程實施內容
1.建立健全校本課程開發(fā)體系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并不是一個或者兩個人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的是學校、老師以及家長等不同主體的參與和配合。學校在對校本課程進行開發(fā)時,需要形成兩條網絡體系:一個就是組織網絡,形成領導小組——年級組——教師——學生管理體系;還有一個就是科研網絡,形成領導小組——教研組——教師——學生的開發(fā)網絡(例如成立課程開發(fā)實施領導小組,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各年級主任、班主任、有特長的相關教師為組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通力合作,共同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
2.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施程序
(1)成立相對應的一些組織;(2)通過學生座談的形式對學生的需求進行了解;(3)通過比較全面的評估以及分析來確定校本課程的整體的目標,對其結構進行制定(4)確立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指南。(5)培訓教師—教師申報課程—對教師申報課程進行審議—編訂教材;(6)向學生公布可供選擇的校本課程以及相關課程的一些介紹;(7)組織學生對課程進行選擇;(8)對校本課程進行確定;(9)形成整體的完善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10)任課老師來進行《課程標準》的具體擬定。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1-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