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駿 柴林
音樂就是糧食
吳駿 柴林
談到音樂,常有人說:“等我先吃飽飯,再去學?!痹谥形睦?,“吃飯”經(jīng)常代指生存需要。民以食為天,“吃”的正當,似乎不可辯駁。但是,讓我們認真推敲一下,“先吃再學”的觀點可能暗含哪些假定,它們是否成立。
不完全。音樂在個人娛樂和群體活動中都起到作用。音樂既屬于個人,也屬于群體。
《牛津英語字典》1989年第2版第5卷解釋,音樂是“關于聲音的組合,著眼于形式美和表達情感的藝術”;洛桑大學終身教授讓·莫利諾說,音樂是“一個總體的社會事實(a total social fact)”。從這兩點出發(fā),討論音樂的價值,應該更多地站在人類群體的角度看審美,看社會情感,而不是從個體的角度看生存。我們要告訴孩子:“獨樂、眾樂都需要。提高自己的技藝也是為了更好地和他人分享”(請參看本刊2014年第11期《學琴到底為了誰》一文)。
不一定。
在某些情境中,例如某時某地某人處于饑餓中,“吃飯”自是第一優(yōu)先;對人的一生乃至整個人類而言,這個“先后”的問題并非一直是緊迫問題。人們一邊滿足生理需求,一邊進行各項文化活動,包括音樂活動。請對您家里的小琴童說:“吃太飽會影響練習,可以練完琴繼續(xù)用餐?!?/p>
相近的說法有:“等我有錢了,再玩這些高雅的東西。”
完全錯誤。
人們一直在同時追求物質和精神享受,兩者不是黑白對立、非此即彼、“誰是條件,誰是結果”的關系。它們類似同一塊硬幣的兩個面,無法獨立存在。我們不可能把音樂從人類的生活中剝離,就像我們不能抽走人的情感和對美的需求。
在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高層次需求也不是以低層次需求的滿足為必要條件的。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產(chǎn)品,貌似“高大上”——是高層次需求,卻恰恰為生存競爭中的人提供了庇護之所。
舉兩個極端的例子:有猶太人在集中營里秘密傳唱《達豪之歌》;泰坦尼克號下沉時,有支樂隊在演奏。這些說明,音樂鑄成的武器不一定讓我們贏,但能幫助我們帶著希望戰(zhàn)斗下去,或者帶著尊嚴離開。并且,物質越匱乏就越需要精神,而音樂是精神力量的一個來源。
“吃飯在先”還有道德風險。就像越吃越想吃,人的物欲是無止境的,“充足”的標準也難以設定,而且還會因為貪欲的膨脹而不斷提高。假使一個人(或一群人)設定“等物質充足再……”,他們就可能永遠不會去追求精神方面的東西,而是不停地追逐生理愉悅。結果是,“以后再做”變成了“永不再做”的自欺欺人。為了降低物欲把自己降格為動物的風險,富有遠見的人采取的社會生存策略是同時攝取精神和物質食糧。
相當于說:“音樂又不能當飯吃。”
錯。
吃飯和音樂同是人類繁衍的手段。既然兩件事情有共同的生物學目的,何必對立起來呢?
首先,在人類的繁衍中,音樂直接起到作用。人們經(jīng)常借助音樂結成伴侶,直到現(xiàn)在,我國一些地區(qū)還有唱歌相親的習俗;而沒有音樂的婚禮簡直是災難現(xiàn)場。再如,世界上大多數(shù)搖籃曲都很相像,也許從遠古時代起,母親們就自然而然地從她們的母親那里學會了搖籃曲,用于安慰煩躁不安的孩子,同時避免過多的啼哭聲干擾家人的休息。
很多家長說“我希望我的孩子通過學琴增加氣質”,希望用音樂培育更優(yōu)秀的后代,這也隱含了一點生物競爭的意識,是正當?shù)模绻岩魳樊斪骱⒆由鐣偁幹袆俪龅氖侄?,也有危險。
其次,音樂有助勞動(例如勞動號子和采茶歌),有助群體的協(xié)作和組織(例如軍樂),而勞動和抵御入侵都有助繁衍,所以音樂有助繁衍。這是簡單的推論。
第三,即使不從事音樂職業(yè),音樂技能也能改善個人的生活質量,提高生存幾率。大量的研究證明,學音樂能促進兒童學習多項技能(例如認知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運動能力)。尤其是信息時代里,機械、簡單重復的工作多由機器代勞,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審美力愈顯珍貴,這正是藝術教育(包括音樂教育)的優(yōu)勢??傊?,家長可以幫孩子借助音樂去學習很多技能,去提高“找飯吃”的能力。
相當于說:“我們經(jīng)濟困難,還是不要學音樂了?!?/p>
作為事實,有時存在;作為假定,也可以理解。但如果真心愛音樂,請考慮次優(yōu)選擇。
例如,樂器買不起,還有零成本的樂器——嗓子;教師請不起,可以部分自學;演奏學不起,可以自學欣賞;現(xiàn)場音樂會聽不起,可以聽唱片。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教育有“溫和適度、具備可能”的邊界。在這些邊界之內,我們能做很多事情,把豐富的體驗當作學音樂的目標,不必追逐教育的“高消費”,不必把所有關注放在提高個人的表演技能上。同時我們期待國內倡導音樂教育的意識和行動越來越多,推動兒童音樂教育的成本逐漸降低。
相當于說:“音樂是那些準備當音樂家的孩子學的,但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要忙于謀生?!?/p>
似乎只說對了1%。因為最初學音樂的,大概只有1%最后選擇了音樂職業(yè)。據(jù)美國1997年的一項蓋洛普調查,53%的12歲以上的美國人是或者曾是“音樂制造者”。在此意義上說,絕大部分學過音樂的美國人都是失敗者嗎?其實,不能用成敗或輸贏去看待“學音樂”,因為99%的人不會成為職業(yè)音樂家,肯定要“失敗”。我國也類似,絕大多數(shù)人是把音樂作為愛好學習?;A段的音樂教育是中小學的必修課,目的是培養(yǎng)少兒基礎的音樂能力和素養(yǎng),希望他們終身愛好音樂。
有的家長起初想讓孩子做舞臺上風光無限的演奏家,后來發(fā)現(xiàn)投入巨大、競爭激烈、希望渺茫,于是對音樂教育產(chǎn)生了疑惑、抱怨甚至憎恨。這時,如果把著眼點從一時一地轉移到孩子的一生,多想想音樂的無形和終身受益,就會多一份平靜和友好。
藏在“先吃飯再學音樂”后面的6個假定,或難以成立,或部分成立。嘴巴既用來吃飯,也用來唱歌,人體就是樂器。如果人是低等動物,很多事情包括吃飯都比音樂重要,但人類同時具有社會屬性,音樂(推而廣之,藝術)也是人類的食糧之一。吃飯重要,音樂也重要;生存重要,藝術也重要;無需在頭腦中把它們割裂和對立起來。就像作家F·S·菲茨杰拉德說:“對一流智力的檢驗是頭腦中同時持有兩個相反的思想并保持運轉的能力?!?/p>
音樂是人際紐帶和文化橋梁,是對抗生存焦慮的尖端武器。除了地球上饑餓線以下的8億人暫時以吃飯為優(yōu)先,其余所有家庭都應該把音樂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尊敬的讀者,假使您腦中還藏著“一切為了混口飯吃”思維定式,或許現(xiàn)在該清掃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