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民
黑龍江省廣源律師事務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
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分析我國“女性”犯罪的社會原因
王雅民
黑龍江省廣源律師事務所,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摘要:女性犯罪的問題近些年得到了普遍的關注,女性犯罪率的逐年遞增,其上升速度甚至超過了男性犯罪,這一重大的比例變化,不禁發(fā)人深思。由于女性在生養(yǎng)和教育后代方面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女性的狀況如何與國家的建設及其發(fā)展有著直接必然的聯系,因此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去探究女性犯罪的原因勢在必行。本文把社會結構大致分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個人家庭等社會方面探討女性犯罪的根本原因,只有對女性犯罪原因有了明確的社會認識,才能從根本上找到有效遏制和減少女性犯罪的辦法,從而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關鍵詞:女性犯罪;社會原因;社會結構
近些年,很多以女性犯罪為素材的電視劇頻頻出現在銀幕上,印象最深的是名為《紅蜘蛛》的一部以闡述女性犯罪為主題的電視劇。的確如此,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女性犯罪比例在不斷的上升,導致女性犯罪的原因是來自多方面的,但近年隨著改革開放,女性紛紛走出家庭,步入社會,廣泛參與社會角色。但主要犯罪誘因多來自于社會結構因素的影響,所謂的社會結構包括社會經濟政治供需結構、社員政府間城鄉(xiāng)間結構及文化結構等,而這些社會結構往往體現在各各社會因素中對犯罪原因發(fā)揮著作用。將大致分為政治經濟、文化、家庭個人等因素對女性犯罪原因予以闡述。
一、從社會政治經濟因素分析女性犯罪原因
(一)社會政治體制角度引發(fā)的犯罪原因
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呈現兩極分化態(tài)勢。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自身的經濟基礎決定,當前社會上出現的富人尊貴奢華、窮人舉步維艱的現象,這正是社會收入分配機制不公造成的。特別是針對女性,在社會上處于較弱的地位,在收入上的大部分沒有比男性高,再加上生活家庭的壓力來源,使生活上也出現兩極分化,這就很容易使低收入人群產生嚴重的心理失衡。盡管國家在養(yǎng)老保險、合作醫(yī)療、住房保障、教育公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現實生活中,貧富兩極分化的態(tài)勢并未有效遏制,社會低收入人群的心理落差并未有效彌補,貧富兩端的觀念沖突和行為差異無法有效去除,長期以來積累的對富人的仇視和對社會的不滿就很可能通過犯罪的方式得到宣泄和釋放,從而獲得情緒解放和心理滿足。當然,這種情況并不僅僅發(fā)生在窮人對富人之間,男性和女性中間也時常發(fā)生,作為社會較弱群體的女性,其犯罪原因之一也是由于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從而造成兩極分化的現象,以此引發(fā)其對整個社會的情緒不滿和心理壓抑,他們將反過來把這種不滿和壓抑報復性投向社會。[1]
(二)社會經濟角度引發(fā)的犯罪原因
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發(fā)展的速度日益增強,因而社會結構也發(fā)生著巨大的調整,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女性慢慢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女性逐步從傳統(tǒng)家庭主婦的社會角色中脫離出來,積極參于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但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在褪去傳統(tǒng)女性家庭觀念和鑄就現代女性的同時,也帶給她們新的不適應。在這種社會角色的轉換中,引起的不可避免的沖突或失調成為了女性犯罪的社會根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商品經濟的刺激,物欲的引誘,導致人們對金錢的過度崇拜。在過去的中國社會,女性一直都處于從屬地位,進入了21世紀,由于男性、女性的自身本性差異決定了他們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大不相同,分工不同,而社會卻以對男性的要求來對待女性,要她們能發(fā)揮理想的作用。但是,往往在現在社會中,往往提供給女性的機會遠遠不如男性,例如,企業(yè)單位在招聘的過程中,大多時候都表明不招收女性,而且很少有女性在工作單位的高層群體中工作,待遇也遠遠不如男性,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為了生存,為了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女性不得不付出比男性超過一倍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但是一些女性在努力未果的情況下,產生焦灼的情緒,就會出現一些行動上、思維上的偏激,情緒失控,踏上了犯罪的道路?;蛘咴谪潏D享樂等心理的支配下,插入別人的家庭,破壞別人的家庭,詐騙錢財、賣淫、販毒,最終走上一條違法犯罪的不歸路。
二、從社會家庭個人因素分析女性犯罪原因
(一)形成女性引起犯罪的性格特點
長時間的社會的大背景下,從性格特征分析角度,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產生情感、注重情緒,多處愿從情感中表達,因此往往也會發(fā)生脆弱、不穩(wěn)定等現象。情感對女性在行為的選擇、動力、控制方面發(fā)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2]不僅如此,還表現出“易感性”特點,即容易外界或別人情緒的渲染而對自己的情感產生作用。女性多數情況下犯罪,多數處于從犯、共犯行列,多數是由于感情上的問題加入到詐騙,販毒等違法犯罪團伙中。由于比較注重情感,往往在事情敗露以后,容易犯包庇、窩藏罪。女性在情緒上很容易受
到刺激,加上女性生理方面的一些因素,使其極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國外學者研究表明,女性犯罪的發(fā)生與女性獨特的心理特征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如日本學者松本良枝指出,女性的所具有的欺騙性和虛榮心同時女性具有很強依附心理,缺乏足夠獨立的判斷能力,很多女性就是因為輕信他人,受他人蒙騙,最終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
(二)形成女性引起犯罪的家庭特點
以往的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社會婚姻信念慢慢只能作為遙不可及的神話,社會在變化,經濟在發(fā)展,矛盾也隨之劇增,離婚率在近幾年的數據顯示中,呈遞增狀態(tài)。女性特別看重家庭對自己的歸屬感,如果家庭不溫暖,極易對女性產生很不好的影響。據統(tǒng)計,全國范圍內每100對夫妻結婚的同時,就另外有10對左右的夫妻辦理離婚手續(xù)。[4]特別是在特大城市中,離婚率始終處于日益遞增的狀態(tài),離婚,女性必然是受到傷害較大的一方,并且對于離異家庭的子女會受到更大的影響。分析表明,大多數賣淫婦女從小生活在沒有父母親,或父母酗酒,或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家庭溫暖感嚴重缺失。長期生活在爭吵的氛圍下,她們學會抽煙、酗酒、打架。而酗酒、吸毒又是婦女賣淫的助長劑。有些女性從小離家出走,流浪和乞討的現象有增無減。這些都是導致女性走向犯罪的不可缺少因素。
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出現在現代社會中,社會男女地位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難以改變,這也是出現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女性走上犯罪之路,特別是暴力等犯罪,家庭暴力是誘發(fā)的根源。傳統(tǒng)的固化思想,重男輕女的陳舊觀念讓很多女性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缺失父母所帶來的親情,扭曲的人格因此得以產生,還有一些不能自立的女性,他們往往依靠男性生活,在家中地位低下,常常受到家庭成員的虐待,但由于受到封建傳統(tǒng)倫理觀念的束縛,忍氣吞聲是她們的經常做法,當忍耐達到一定程度,超出身體和心理上的一定范圍時,這些女性就會走上瘋狂報復的犯罪道路,異常的家庭結構:其一表現在非婚家庭中,非婚家庭包括未婚同居外遇同居等畸形家庭結構,包二奶等婚外情所組成的異常家庭結構則具有更大的不穩(wěn)定和危害性這種家庭即對合法家庭一方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其本身家庭結構也極其松散,合法妻子和情人之間發(fā)生的矛盾突出極易產生犯罪行為,其次,主要產生在離異家庭中,未成年子女和女性的受傷害程度多于男性,部分女性在家庭破裂后,身心受到沉重打擊,容易對男性產生偏激的心理,因此產生打擊報復的心理,走上不可回頭的犯罪之路。
三、結論
社會往往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而法律的制定往往要考慮多方面的社會因素,以社會為基礎的,犯罪原因亦是如此,我們在分析某一犯罪的構成原因時,要緊密的與社會因素相聯系,將社會學因素與犯罪學因素有機統(tǒng)一,從犯罪社會學的角度出發(fā),才能更好的尋求根本原因,找到解決與預防的途徑。女性的犯罪具有很深的社會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說,女性犯罪多是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產物,與人與人之間社會化與社會結構都是緊密聯系的。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女性的犯罪概率也是不同的,只有社會給與女性更多的重視與關注,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女性犯罪的原因,才能真正的找到女性犯罪的規(guī)律,特點,走向與趨勢,這樣才能找到真正預防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潘仕.女性犯罪初探[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2]賴修桂.淺析女性犯罪的特點原因及預防[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7(3).
[3]孫晶.我國女性犯罪原因的社會學研究綜述[J].南都學壇,2007(4).
[4]王海燕.淺析女性犯罪形成的社會歷史因素[J].政法學刊,2001(12):40-41.
作者簡介:王雅民(1957-),黑龍江哈爾濱人,研究生學歷,黑龍江省廣源律師事務所,副高職稱(律師)。
中圖分類號:D9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04-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