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嘉藍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0
?
婚姻侵權損害賠償制度之構建
曹嘉藍
湘潭大學,湖南湘潭411100
摘要: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性質是侵權行為請求權,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為了更好地保護婚姻關系中無過錯一方配偶的權利,在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之外應當確立婚姻侵權損害賠償制度。
關鍵詞:違約行為請求權;侵權行為請求權;婚姻侵權損害賠償制度
近年來,我國離婚率呈現(xiàn)連年上升的趨勢,夫妻一方重婚、與他人同居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而導致離婚的案件增多,成為夫妻感情破裂的主要原因。我國2001年婚姻法規(guī)定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起到了填補受害人的物質損害和撫慰受害人的精神以及有效規(guī)制導致婚姻關系破裂的違法侵權行為的功能。但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迅速變遷,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規(guī)定出現(xiàn)了明顯的滯后性,無法適應現(xiàn)代生活中形式多樣的婚姻問題,導致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功能難以得到充分體現(xiàn)。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在此就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出發(fā)探討婚姻損害賠償制度的構建。
一、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性質
所謂的離婚損害賠償,它既是婚姻關系民事屬性的直接反映,也是保護離婚當時人合法權益的需要,離婚損害賠償是指配偶一方過錯侵害他人基于配偶身份權而享有的合法權益,并導致婚姻關系破裂,離婚時無過錯方配偶對由此所受的損害有權請求賠償,過錯配偶負有賠償損失、給付撫慰金等民事侵權責任的民事法律制度。[1]關于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性質,各國立法理論認識有所不同,主要有三種觀點:違約行為請求權說、侵權行為請求權、基于法律直接規(guī)定的請求權說。
英美等國學者多采違約行為請求權說。該說認為,結婚是一種以雙方共同生活為目的的約定,而因過錯導致的離婚則是這種約定的破壞(所謂合同法中的根本違約),過錯方應負賠償責任。[2]但是根據(jù)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離婚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從這個角度看,違約行為請求權說缺乏理論依據(jù),因為在我國,不得因違約行為主張精神損害賠償。臺灣及我國大陸均有部分學者贊同基于法律規(guī)定的請求權說。該說認為離婚損害賠償是對離婚行為本身造成的損害救濟,而離婚作為法律規(guī)定的制度,本身并不涉及侵權和違約的判斷,因此,“因離婚——非侵權行為——所生之損害賠償,不應適用侵權行為之規(guī)定……不將其解釋為,為救濟因離婚本身所生之不利益而設之法較為妥當”[3]筆者認為該觀點有以下缺陷:以婚姻關系的解除本身作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會使得離婚損害賠償只剩下精神損害賠償。因為“離婚”本身很難造成物質損害。然而受侵害一方要想基于配偶一方的過錯行為,如實施家庭暴力等行為要求物質損害賠償,只能根據(jù)《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等其他相關法律提出。但是如果認為受侵害方可以根據(jù)《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等其他相關法律提出損害賠償,這就會導致“婚內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產生,但是我國現(xiàn)行法律并不支持“婚內損害賠償請求權”。所以該觀點仍然有失妥當。
臺灣、日本及我國大陸多數(shù)學者贊同侵權行為請求權說。此觀點的主要理由在于當事人雙方因婚姻事實獲得與婚姻有關的民事權利,這些權利當然得到法律保護,過錯方因其過錯行為使相對方利益受損,自然要承擔侵權責任。[4]
筆者贊同侵權行為請求權說,侵權行為請求權說認為夫妻一方的行為是構成離婚原因的時候,他方可請求侵權行為所產生的損害賠償符合現(xiàn)行法的規(guī)定。對于基于法律規(guī)定的請求權說認為的“離婚本身非侵權行為,所生之損害不應使用侵權行為之規(guī)定”的觀點,筆者認為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的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請求權基礎并不在于“離婚”本身,而是在于導致“離婚”的違法侵權行為,“離婚”本身只是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行使前提,是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行使的一個特殊限定條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八條準用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沒有規(guī)定侵犯“配偶身份權”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由此可見,該條規(guī)定的精神損害賠償是指因配偶一方的過錯行為,如實施家庭暴力、重婚使受侵害方的健康權、名譽權等人格權以及其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的權益受到損害進而使受侵害方的精神利益受到嚴重損害所應給予的賠償。此處的侵權行為請求權的行使較一般的侵權行為請求權有如下特殊的限制:第一,侵權行為的范圍限定。此處的侵權行為必須是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的四種侵權行為之一。第二,此處的侵權行為請求權的行使必須以“離婚”為前提。
二、婚姻侵權損害賠償?shù)臉嫿?/p>
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適用其實具有嚴格的限定條件,比如必須出現(xiàn)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的四種特殊條件時方可訴請離婚損害賠償,但是在這些條件中,“只有在離婚的條件下方可獲得離婚損害賠償”是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源條件,因為沒有這個條件,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便不得為“離婚”損害賠償制度。
我國沒有婚姻侵權制度,但是隨著現(xiàn)代法制化的發(fā)展,夫妻人格平等獨立的觀念其實已深入人心,對于夫妻婚姻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討論因此變得十分熱烈,從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和司法來看,現(xiàn)代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婚姻法已廢除“婚姻侵權豁免原則”,對婚內損害賠償予以肯定。如丹麥1925年婚姻法案、英格蘭1962年法律改革法案均廢除了禁止配偶間相互起訴的規(guī)定;在美國,夫妻之間的侵權豁免的規(guī)定被全部廢除,并認為“夫妻之間的侵權豁免有悖于平等保護已婚者的”的原則。這一點在歐洲大陸的法律上,也是毫無疑問的。[5]
家庭的和睦應當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相互忠誠、彼此照顧去維護婚姻是雙方共同的責任,不是任何一方的單方的責任,更不應該犧牲一方合法權益來維護。當一方配偶多次故意實施侮辱、虐待等嚴重的侵權行為時,另一方一味地寬容忍讓,不僅不利于徹底化解矛盾,反而會助長婚姻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尤其是在現(xiàn)在家庭暴力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婚姻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抑制婚內侵權行為的發(fā)生,維護婚姻關系。而且婚姻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設立只是給了受害配偶一方一種選擇的機會,其作為一種救濟權利,受害一方如果認為行使該權利會影響到夫妻感情、婚姻和睦,可以放棄這一權利。所以該制度的設立,更有利于保護配偶受害方的權利,維護婚姻的穩(wěn)定。當然,為了防止配偶一方濫用婚內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利于婚姻關系的和諧,在立法時有必要對婚姻侵權賠償責任的違法行為的范圍作出較為嚴格的限定,規(guī)定諸如虐待、遺棄等嚴重侵害配偶一方合法權益的等行為,并且要造成嚴重損害時方可提出婚姻侵權損害賠償,普通的婚姻侵權行為或者沒有造成嚴重損害的不能提起婚內侵權損害賠償,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婚內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濫用,又能夠更好地維護無過錯方的合法權益,而且立法時還可以規(guī)定調解前置程序要求,發(fā)揮法院調解的作用,維護婚姻的穩(wěn)定。另外,對于婚姻侵權損害賠償?shù)呢熑纬袚绞揭彩且粋€問題,因為在婚姻存續(xù)期間,夫妻之間實行夫妻共同財產制,例外是雙方約定財產制。筆者認為,在婚姻存續(xù)期間,若夫妻沒有約定財產分別所有,一方應以其婚前財產等“個人財產”承擔婚姻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或者法院直接判決處分夫妻共同財產歸一方所有,離婚時作為一方個人財產予以分割?;橐龇ń忉屓灿蓄愃铺幏址蚱薰餐敭a的規(guī)定,規(guī)定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16條:夫妻之間訂立借款協(xié)議,以夫妻共同財產出借給一方從事個人經營活動或用于其他個人事務的,應視為雙方約定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行為,離婚時可按照借款協(xié)議的約定處理。只是該條規(guī)定的是雙方約定處分共同財產。
筆者在這里再探討配偶一方婚內是否可以要求婚外侵權第三方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婚姻存續(xù)期間受侵害方有權要求第三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的侵權責任,以維護婚姻的穩(wěn)定。我國的婚姻法解釋二第一條規(guī)定:當事人起訴請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當事人請求解除的同居關系,屬于婚姻法第三條、第三十二條、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對于這一條的理解對我國是否承認配偶一方對于婚外第三方是否具有排除妨礙請求權的問題具有很大的意義。從法條的字面含義看來,“當事人”的范圍難以確定,既可以解釋為僅包括同居雙方,也可以解釋為既包括同居雙方還包括有配偶者的配偶,因為有配偶一方的配偶的合法權益受到的同居雙方的侵害,其應當有權要求排除妨害。但是結合該條第二款:當事人因同居期間財產分割或者子女撫養(yǎng)糾紛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不難得出該條的當事人采的第一種理解,即僅包括同居雙方當事人。至此,我國婚姻法體系沒有賦予配偶一方向婚外第三方主張權利的請求權,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探討是否有必要給予受侵害方請求權,如上所述,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嚴重侵犯了有配偶一方配偶的合法權益,應當賦予該配偶維護婚姻穩(wěn)定的請求權,確實,我國現(xiàn)行法賦予了配偶一方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也以有配偶這與他人同居作為“應當判決離婚”的情形之一,但是這對于想維護婚姻穩(wěn)定的受侵害的配偶是很不公平的,他們并不想離婚,但是他們如果不離婚他們的權益就一直處于受侵害的狀態(tài)。
再者受侵害方在婚內是否具有向破壞婚姻的婚外第三方要求損害賠償?shù)臋嗬T谶@個問題上筆者比較傾向于受侵害方不應當具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主要理由是難認定婚外第三方造成的損害后果。在婚姻存續(xù)期間,婚外第三方的行為確實具有一定的違法性,但是在其行為沒有導致有配偶一方離婚之前,很難認定其行為導致了損害后果。首先很難認定其行為造成了物質性損害,即使出現(xiàn)婚外第三方侵害有配偶者以及其配偶的財產權的特殊情況,受侵害方大可以根據(jù)侵權責任法或者其他法律主張權利,要求賠償損失,而不是此處所說的損失。其次精神損害,筆者認為,有配偶一方與他人同居給配偶一方造成了嚴重的精神損害其實與婚外第三方的行為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因為往往給其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是他的配偶與他人同居的行為,所以婚外第三方的行為和造成的損害后果之間并沒有因果關系,不成立侵權,也就沒有可以訴請損害賠償?shù)目赡苄浴?/p>
[參考文獻]
[1]奚曉明.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解釋(三)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2]郭麗紅.論離婚損害賠償之訴[J].河北法學,2002(5).
[3]林秀雄.婚姻家庭法之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4]曾曼.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研究[D].廣東商學院,2010.
[5]陳葦主編.外國婚姻家庭法比較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6:222.
作者簡介:曹嘉藍(1993-),女,廣東人,湘潭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0-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