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司法理性”與“大眾思維”的沖突與融合*
*本文系司法部2013年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突破與創(chuàng)新——深度推進社區(qū)矯正的重大抉擇”(項目編號:13SFB2016);重慶市2013年社會規(guī)劃項目“刑事損害賠償與量刑互動研究”(批準號:2013QNFX38)階段性成果。
付小容1,2
1.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重慶401120;
2.西南大學法學院,重慶400715
摘要:2015年6月,一張呼吁“人販子一律死刑”的圖片刷屏朋友圈,該呼吁引發(fā)的熱烈響應反映出了民眾的一般訴求,其情緒化的主張引發(fā)了激烈的情緒對抗,凸顯出“司法理性”與“大眾思維”的深度矛盾和分歧。司法精英在意識和觀念上嘲諷民眾,民眾在情感上不能理解精英,根本原因在于大眾的平俗性和精英的職業(yè)性。造成二者溝通不暢。
關鍵詞:司法理性;大眾思維;融合;量刑
一、“司法理性”與“大眾思維”的差異與沖突
二者的沖突暴露出“司法精英”與“普羅大眾”在思維模式、關注焦點、法律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該差異實際上是“司法理性”與“自然理性”沖突之產物,是“法律思維”與“大眾思維”諸多差異性特征使然。司法理性作為一種專業(yè)理性,建立在專業(yè)知識基礎之上,通過專門、系統(tǒng)的職業(yè)教育得以獲取,不僅具有一般意義上“自然理性”,還多了“專業(yè)素養(yǎng)”,使二者在思維模式、基本視角等方面呈現出差異。
第一,二者在思維模式上的差異性。法官的裁判過程是一個高度專業(yè)化、緊湊嚴密的法律演繹推理過程,正是這樣的專業(yè)化過程保障了司法達至“效果最優(yōu)”;而“大眾思維”好類比,他們喜歡將性質相似的案件作類比,在類似案件“同案不同判”時,他們極易拋開案件的差異性特征,得出不合法理的結論,甚至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司法機關。
第二,二者關注焦點不同。面對同一案件,同一行為,司法理性會針對案件本身展開思考,關注的焦點主要是與案件有關的法律問題;而民眾往往聚焦于當事人身份,財富多少等外圍因素,他們沉迷于研究犯罪人是“富二代”,“官二代”還是“星二代”,由于刻意或者無意的關注到了一些敏感信息,較易得出感性、甚至偏激的結論,而網絡空間的通病是,越是偏激的觀點,傳播速度越快,廣度越大,導致非正常情緒和結論的急速蔓延。
第三,法官在司法過程中使用的“法言法語”構成了司法精英與民眾溝通的“話語性障礙”。專業(yè)的司法過程和專業(yè)性結論中使用的高度概括的法律術語,加劇了司法與民眾的隔閡。誠如蘇永欽所言,司法的高度職業(yè)化會使其陷入“法官越專業(yè)就越自以為是,民眾越不懂就越不信任的困境?!焙芸赡茏屗痉ó惢癁橐粋€遠離大眾、背離常識、自說自話的封閉市場,由司法精英作出的“裁決”,或許邏輯嚴密,但卻徒具形骸,或者無法執(zhí)行,或者無法服眾。
二、積極推動“司法理性”與“大眾思維”的良性互動與融合
如果高高在上的“司法精英”對于民眾呼吁只是批評、甚至嘲諷,這種看似理性的態(tài)度,其實是不夠理性的表現,不能把“普羅大眾”的聲音轉化為更具操作性的公共議題,這樣的法律如何“取信于民”,何言犯罪的一般預防?畢竟,民眾呼聲反映了國民的法治水平和簡單樸實的思維特點,針對此,“司法精英”不應存有智識優(yōu)越感,而應追求專業(yè)智識與大眾常識的互動與溝通,司法機關不是民意機關,判決不必刻意迎合民意,但必須關注民意,使刑事判決始終不違背情理,因為“法律本是世俗的活動,與人們的生活緊密先關。法律與情理始終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胺ú煌夂跞饲椤保瑥娀瘻贤ㄅc平等對話,方是正確對待二者關系的正確態(tài)度和做法。
昂格爾曾說,公平愈是屈從于規(guī)則的邏輯,法律與民眾正義感之間的差距就愈大。為使法官不成為一個脫離民眾、特立獨行的異類。首先,法官“在仰望法律星空時必須腳踏社會現實”,在案件審理中不應只是機械照搬法條,需要法官思維中滲入更多生活理性和個人溫情,讓“日常理性”滲入司法過程,使裁判過程大眾化,裁判結果符合正義直覺。其次,面對二者的“語言障礙”,既需要將“專業(yè)術語”翻譯成“大眾話語”,使專業(yè)化過程更為直白,疏通司法機關與民眾溝通之梗阻;也需要將“大眾意見”提煉成“專業(yè)問題”,促成社會信息向司法系統(tǒng)的回流,通過該循環(huán)互動過程,實現“大眾理性化”和“精英世俗化”之間的溝通與平衡。在裁判文書上網的現實背景下,祛除了司法文書的神秘面紗,滿足了將裁判文書置于陽光下“曬一曬”的民眾訴求,這是司法公開進程中的一大進步,也為法官的判罰說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民眾評判和質疑案件提供了更多機會。面對此,司法人員要正視質疑,回應質疑,不畏懼輿論,因為輿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監(jiān)督方式。這種互動有助于拉近法官與民眾的距離,有助于向民眾展示法律思維的邏輯過程,推進民眾對法治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推動大眾思維參與進法律思維,讓法治思維成為逐漸成為民眾習慣,實現法律思維與大眾思維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江國華.常識與理性(八):司法理性之邏輯與悖論[J].政法論叢,2012(6).
[2]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3]張永紅.我國刑法第13條但書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李虹.現代社會中的法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5]柳一舟.法律思維與大眾思維關系的失真與還原[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4).
作者簡介:付小容(1977-),女,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博士生,西南大學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0-0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