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司法制度》課程為例"/>
?
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學的探索
——以《中國司法制度》課程為例
*江西農業(yè)大學南昌商學院科研扶助基金項目,課題名稱為《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教學的探索——<以中國司法制度>課程為例》(項目編號NSKYJG1407)。
于盼盼
江西農業(yè)大學南昌商學院,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法學教育的改革從20世紀中葉開始,在法律發(fā)展比較成熟的國家,逐步形式化與規(guī)模化。國內法學界的學者對實踐性教學也進行了積極的研究并取得成果,但仍不能改變我國法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現(xiàn)狀。特別是每個高校的特殊情況導致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學的探索也參差不齊。為了讓我校的法學教育更加的突出,本課題組根據(jù)研究的基本理論和各高校已經(jīng)探索的路徑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形成二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和五位一體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理論法學;實踐性教學;法律工作者
一、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學探索的沿革
國外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探索主要體現(xiàn)為法學職業(yè)教育上,主要有兩種模式:診所式法律教育和案例教學法律教育。診所式法律教育曾在20世紀中葉的美國掀起了一股法學教育改革的浪潮,后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形式化與規(guī)?;?,并在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著名法學院被推行和發(fā)展。①案例教學法由哈佛法學院院長朗代爾教授首創(chuàng),并于1870年被廣泛采用,是當時的法律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的成功案例。
隨著國外實踐性教學的成功,國內法學界對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學探索的相關問題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法律工作者基于院校、專業(yè)的特色,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提出的改革措施;二是開設法科的院校近年根據(jù)辦校特色和專業(yè)特色調整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法科院校雖然確立了實踐教學的地位,但實施效果甚微。二是雖然有部分法科院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學體系,但是由于師資、時間、空間和金錢的限制,大部分法科院校未能形成比較系統(tǒng)的實踐性教學體系。各高校實踐教學發(fā)展極不平衡的情況可以通過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學的研究與探索進行改善,并通過這種改善提升實踐教學的整體氛圍,為提供可供參考、借鑒、推廣的經(jīng)驗提供助力。
國內法學界的學者對實踐性教學進行了積極的研究并取得成果,但仍不能改變我國法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現(xiàn)狀。富勒說過,Professor of legal knowledg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addition to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law aspects of training,must also teach them to think like a legal workers and complex art master legal arguments and reasoning.②因此,本課題組根據(jù)研究的基本理論和各高校已經(jīng)探索的路徑進行大膽嘗試與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以法律職業(yè)教育的固有特質為基礎,以法律人職業(yè)需求為指導,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準則,以夯實法律知識、培養(yǎng)邏輯思維、提升法律職業(yè)技能為目的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體系。
二、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學探索在《中國司法制度》課程運用的必要性
(一)《中國司法制度》課程做為傳統(tǒng)理論法學課程的缺陷
《中國司法制度》課程做為傳統(tǒng)理論法學課程,教師則通過備課掌握了該課程的進度,并通過教授含義、特征、區(qū)別、原則、規(guī)則、宗旨、體系等完成了理論課程整體性、深度性的教學。由于課時有限,知識點海量,教師往往在完成傳統(tǒng)理論法學課程的教學任務后,沒有過多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傳統(tǒng)的理論法學課程雖然完成了“導學”的目的,但是難以改變學生生硬、機械的思維模式。因此,以提高法律人職業(yè)需求為指導,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準則,以夯實法律知識、培養(yǎng)邏輯思維、提升法律職業(yè)技能為目的,以法律職業(yè)教育的固有特質為基礎,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法律工作者應當認識到,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兼具教學活動的聽眾與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的雙重身份。因此,教師應不僅注重“傳道解惑”,更要盡可能因材施教?!吨袊痉ㄖ贫取氛n程做為傳統(tǒng)的理論法學課程,在今后的教學中,依然強調“師道尊嚴”,學生則對教師敬而遠之,并與教師逐漸產(chǎn)生心理距離,這將嚴重阻礙理論法學實踐性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二)司法考試對傳統(tǒng)理論法學課程的沖擊
在經(jīng)濟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作為法律人,被時代賦予了更多期望,因此,其職業(yè)的準入資格將更加嚴苛。從律師考試到國家司法統(tǒng)一考試,以及后續(xù)的陸續(xù)變革無一不在說明職業(yè)準入資格的重要性與專業(yè)性。而法學教學模式和方法又觸不及防地受到了影響。傳統(tǒng)的法律人才培養(yǎng)要求“法律人”在知識理論上的完整性、可靠性和深度性;而實踐性法律人才要求在通識教育后注重職業(yè)教育的培養(yǎng)。統(tǒng)一司法考試對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zhàn),不僅注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更注重職業(yè)教育的考察和專業(yè)性的提高,因此,將國家統(tǒng)一司法考試作為控制準入機制的措施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司法制度》課程做為傳統(tǒng)理論法學課程,主要介紹了中國審判、中國檢察、中國偵查、中國仲裁、人民調解、中國執(zhí)行、中國監(jiān)獄、中國司法鑒定、中國律師、中國法律援助、中國公證等相關制度的原則與制度、程序與方法、改革與完善等知識。這些知識點的確是法律人應熟悉和掌握的,卻與職業(yè)準入資格要求相關甚遠。因此,我們必須適當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三、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學探索在《中國司法制度》課程運用的模式與方法
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學探索在《中國司法制度》課程運用的模式為二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即通識教育與職業(yè)教育。通識教育強調含義、特征、區(qū)別、原則、規(guī)則、宗旨、體系等理論,加之《中國司法制度》課程內容的特殊性,出現(xiàn)學生遠離課堂、遠離教師的情況。為此,在通識教育的同時輔以職業(yè)教育,有利于逐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有利于扭轉學生遠離課堂、遠離教師的困境。無論是通識教育還是職業(yè)教育,法律工作者都要注重教學方法,否則一切嘗試改革的實踐性教學都將成為一紙空談。因此,結合《中國司法制度》課程固有的特質,其實踐性教學運用了五位一體的教學方法。
教授法,即教師將基本的含義、特征、區(qū)別、原則、規(guī)則、宗旨、體系等理論進行整體性的教授,并注意相關問題涉及的社會熱點、法條變更,在完成固有的教學任務前提下,布置專題討論課節(jié),以主動設置課程安排來有效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達到“導學”的目的。
案例教學法,即教師通過重點知識和章節(jié)+典型案例的方式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形成一種用案例促進教學的方法。教師通過社會影響力比較大的案例,運用重點知識分析與書本前后章節(jié)的關系,引導學生分析出案例爭議焦點,讓同學通過書面和口頭雙方面的論證,引導解決該案件應運用什么法律原則與法律規(guī)則等,來提高學生對法理的掌握和具體規(guī)則的運用。
游戲教學法,即教師通過重點知識和章節(jié)+大眾游戲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形成一種用游戲促進教學的方法。在《中國司法制度》課程中采用的游戲基本有“請抱拳”、“誰是臥底”、“你說我猜”、“辯論賽”等。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學探索的過程中參雜了這些由易到難的游戲,一是增加探索過程的樂趣,二是使學生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三是培養(yǎng)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情景劇教學法,即教師通過重點知識和章節(jié)+情景劇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法律詮釋能力,形成一種用情景劇促進教學的方法。在《中國司法制度》課程中采用的情景劇基本為“害你在心口難開”,具體規(guī)則:擬定場景、固定詞匯,通過學生的推理,詮釋情景劇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參與者被誘導說出自己抽到的詞匯被淘汰并輔以復活機制。有利于學生積極的學習晦澀的法理和制度,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法律詮釋能力。
模擬法庭教學法,即教師通過重點章知識和章節(jié)+模擬法庭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法律推理能力和法律論證能力,形成一種用模擬實踐的訴訟、審判、執(zhí)行等促進教學的方法。在《中國司法制度》課程中模擬法庭選用的案列來源于各省市模擬法庭比賽試題和法院與律師事務所的案例。這些案例選取時采取類型多、相對容易、具有典型性、爭議較大性的原則,有利于學生關注課堂、關注教師、關注社會,有利于師生之間有效形成了平等、對話型的關系。
教師是法學實踐性教學改革的推動者和主要實施者,因此,課題組成員在積極總結前人經(jīng)驗與結合司法實踐的基礎上,在進行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學探索時,特別是在《中國司法制度》課程中運用二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和五位一體的教學方法。這種做法有利于提升教師嘗試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理論依據(jù),有利于研究型教師與實踐型教師的經(jīng)驗互補,有利于改變傳統(tǒng)重理論、輕實踐的局面,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有利于詮釋法律內涵與外延、有利于深入解析理論法學內涵、拓寬學生知識視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最終為我院構建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學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四、理論法學課程實踐性教學探索在《中國司法制度》課程運用的局限
(一)高校缺乏對教師實踐經(jīng)驗的培養(yǎng)
擔任理論法學課程的老師多半是研究型的人員并缺乏相關經(jīng)驗,但為了更好的推動理論法學實踐性教學探索,仍需高校為教師置身實踐提供更多的時間、空間和金錢,以提高教師的個人能力。這樣才能使教師在法學實踐教學改革過程不斷提出新的思維模式和教學方法,改變研究型教師缺乏司法工作經(jīng)驗的現(xiàn)狀。
(二)學生實踐性教學學時不足
諸如《中國司法制度》這類法學理論課程,一學期共32學時,16次課程,包括司法審判等相關制度的原則與制度、程序與方法、改革與完善等知識。在安排傳統(tǒng)的通識教育并不增加計劃外課時量的情況下,思考如何進行實踐性教學改革著實不易。因此,為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關注度,對法學實踐性教學的目標定位、內容方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師生職責等進行梳理就成了能否改革成功的關鍵問題③。
(三)實踐性教學條件不足
二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和五位一體的教學方法要求實踐性教學條件完備,但我校仍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學校已具備的教學改革基礎和環(huán)境但仍有不足;二是我院開設法學專業(yè)年代較短;三是具備一定數(shù)量的教師,但是實踐性老師不足。
[注釋]
①汪世榮.有效的法學實踐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38-42.
②Lon L Fuller,“ What the Law Schools Can Contribute to the Making of Lawyers",1J.Leg;ED.189(19480).
③陳治,李瑞雪.法科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與出路——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法律援助中心的實踐探索及啟示[J].法學教育研究,2014-1-31.
作者簡介:于盼盼,女,漢族,碩士,江西農業(yè)大學南昌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jīng)濟法。
中圖分類號:G652.4;D9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0-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