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朋友圈“免費送”騙局
“收集50個贊,送名牌太陽鏡一副”……諸如此類的“免費送”已在微信朋友圈中悄然興起。對于這種“免費送”的性質(zhì),在法律上又當如何認定呢?
首先,在商家和消費者之間。一般而言,商家和消費者之間形成的是買賣合同法律關系,且依據(j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guī)定,“消費者有權根據(jù)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chǎn)地、生產(chǎn)者、用途、性能、規(guī)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chǎn)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服務的內(nèi)容、規(guī)格、費用等有關情況”,如果“經(jīng)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zhì)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guī)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jīng)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
沒有國家規(guī)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nèi)退貨;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可以要求經(jīng)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
對于網(wǎng)絡購物,現(xiàn)實中不乏“到付郵費”的情形存在,即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約定由消費者承擔物品的快遞費用,隨后商家和快遞公司之間的協(xié)議明確費用的支付方式為“到付”。此種情形下,便會形成兩個合同關系,即商家和消費者之間關于快遞費用支付的合同,商家和快遞公司之間為消費者設定支付快遞費義務的合同。如果消費者支付了快遞費用后,商家和快遞公司之間就該筆費用還存在“分成”的約定,則意味著商品并非免費,而是商家通過快遞費分成的方式向消費者進行了“出售”,且“出售”的價格遠高于“贈送品”的正常價格,商家已對消費者構成欺詐。
對于欺詐,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比欢鴮μ摷俚摹懊赓M送”活動,消費者維權時往往陷入了多重困境。首先,商家難以確定。諸多的此類商家,其注冊地多與消費者不在同一城市,且不乏虛假注冊。其次,舉證存在難題。一些物品是否具有藝術性及其價值幾何,并非消費者僅憑肉眼能夠判斷;商家是否通過快遞費的方式獲取了利潤,消費者不可能知曉。所以,消費者即使選擇了維權,其舉證之路依然艱難。
面對朋友圈里諸多的“免費送”活動,當時刻警惕其中隱藏的陷阱,能夠有效避免權益遭受損害的辦法,就是勿貪一時的便宜,避而遠之。(《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