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淑
(河南省水利宣傳中心,450003,鄭州)
襄漢漕渠與南水北調
楊惠淑
(河南省水利宣傳中心,450003,鄭州)
北宋為達南糧北運之目的,企圖溝通江淮漕運,從南陽開運河通達京師開封。并兩度開挖襄漢漕渠引白河水北上,都因方城埡口地勢高企,受制于當時的技術力量而最終沒能取得成功。但襄漢漕渠的大膽設想和積極嘗試,對今天的南水北調有著重要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從已經(jīng)通水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方城段來看,其走勢與一千年前的襄漢漕渠渠線基本一致。
襄漢漕渠;南水北調;實踐;啟示
喝上甘甜的丹江水,說起宏偉的南水北調工程。一般人都認為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國人才實現(xiàn)的一個夢想。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由于奉行了“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的基本國策,先人們已經(jīng)開挖了襄漢漕渠,試圖從南陽開運河通達京師開封,通過“南水北通”“南水北調”來溝通江淮漕運,達到“南糧北運”之目的。雖然最終渠通水未通,但畢竟是南水北調的最早嘗試。
北宋江山是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手段從后周恭帝柴宗訓手里奪取的。宋太宗趙光義作為北宋的繼任皇帝,和他的哥哥宋太祖一起策劃了兵變。他掌權后深知軍隊的重要性,采取了“蓄兵京師”的策略,親掌軍權。而將大批軍隊布置在京師周圍,首先要解決的是人吃馬喂問題,需要“廣軍儲,實京邑”,所以他繼位后首先疏浚了京城附近的汴河、蔡河等水運網(wǎng),以便利通漕。為了擴大京城開封的漕運網(wǎng)絡,他還詔令西京作坊副使、尚食使符昭愿率兵民于西華縣合流鎮(zhèn)(今逍遙鎮(zhèn))開河至長平,使?jié)}水與蔡水的中游相通,省去繞行蔡口的迂路,構建了溝通潁、沙主流,在蔡河中游通達京師的“中三角”水運網(wǎng)。由于汴河是當時京師的主要漕路,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六月,汴河在開封決口。《宋史·太宗本紀》記載“帝親督衛(wèi)士塞之”?!端问贰ず忧尽酚涊d太宗不僅乘步輦出乾元門實地察看,還對宰相輔臣說:“東京養(yǎng)甲兵數(shù)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顧?”他在親自督戰(zhàn)堵塞決口時,所乘車駕陷入泥沼中,太宗就下車步行一百多步,前往搶險堵口處,直到傍晚時分,水勢穩(wěn)定后才回鑾進膳。由此可見宋太宗對漕運的重視程度。
北宋的首都,有黃河通關中,御河通河北,廣濟河通齊魯,惠民河通陳潁,汴河通江淮。惟南陽、襄、鄧一帶不能利用水道與京師相通,川蜀、湘潭、嶺南的物資也只能繞行江南轉運。所以,開辟江淮間的漕運通道,溝通長江中游與京師水運的聯(lián)系,成為一件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工作。當時曾有人建議在前代開發(fā)漕河和白河流域的基礎上,從江陵(今湖北荊州)開辟運道直抵長江,并利用南陽方城隘口開鑿運渠,使集聚在江陵的兩湖、川蜀以及嶺南的物資,取道襄陽沿漢水支流唐白河轉蔡河運抵京師。
太平興國三年 (公元978年)正月,負責財賦及水陸糧米、物資運輸?shù)奈骶┺D運使程能上書宋太宗,建議“自南陽下向口置堰,回水入石塘、沙河,合蔡河達于京師,以通湘潭之漕”。他提出了在南陽開鑿方城運河,攔白河水北上,越過方城埡口,經(jīng)石塘河(今甘江河)、沙河、蔡河抵達開封的建議,認為這樣就可以溝通長江、漢水與淮河、黃河的聯(lián)系,增加襄陽、荊州、川湘和京師的聯(lián)網(wǎng)漕運,省去經(jīng)揚州入淮,再溯汴進京的迂路,成為溝通漕運的“大三角”網(wǎng)絡計劃。
程能的建議深合太宗之意,于是“詔發(fā)唐、鄧、汝、潁、許、蔡、陳、鄭丁夫及諸州兵,凡數(shù)萬人”進行施工,朝廷官員分段監(jiān)護。他們日夜奮戰(zhàn),塹山填谷,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經(jīng)博望、羅渠、少柘山(今二龍山),開挖渠道百余里,直到方城埡口。本擬過方城埡口后,回水入石塘河,通過沙河、蔡河,沿途兜納淮河水系支流之水,以擴大運河水量,以通達京師。然而,鑿渠抵達方城埡口后,因“地勢高,水不能至”,根據(jù)程能的提議,太宗又詔令增加民工,打突擊戰(zhàn),仍不能開挖至通漕。這時,又遇白河上游連降暴雨,山洪猛漲,已修好的渠首石堰被沖毀,漕渠開挖被迫停止。
太宗時,宋、遼時有戰(zhàn)事,北方軍糧供給也是個大問題,北宋汴河的漕運量雖已大大超過隋、唐,但是仍然需要開辟漕運新路線,以備朝廷急務所需。在距離開鑿方城漕渠失利后的第10年,供奉官閣門祗候閻文遜、苗忠再次向宋太宗建議:“開荊南城東漕河,至師子口入漢江,可通荊、峽漕路至襄州;又開古白河,可通襄、漢漕路至京?!边@次宋太宗吸取上次渠通水不通的教訓,特詔令八作使石全振前往實地考察。之后才“發(fā)丁夫治荊南漕河至漢江”。本以為“可勝二百斛重載,行旅者頗便”但這次開挖的結果又是雖鑿通了荊襄運河,仍受制于方城埡口段地勢高企以及火山巖和沙礫層的強力阻擊,導致“古白河終不可開”?!端问贰ぬ诒炯o》也記載“開襄漢漕渠,渠成而水不上,卒廢”。從此這段由南陽下向口至方城八里溝一帶的襄漢漕渠便漸漸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南水北調是我國優(yōu)化水資源配置、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改善生態(tài)和環(huán)境狀況的重大戰(zhàn)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線。三線相較,中線最為理想。因為東線需沿途建17級提灌站,等于用動力換水,其代價自然高;西線位于山區(qū),工程浩大;中線調水不僅可直接解決首都工業(yè)和生活用水,且此水具有水質優(yōu)良、自流化供水的優(yōu)勢,中線調水應該是優(yōu)中選優(yōu)。
1.南水北調中線提上日程
事實上,宋代襄漢漕渠的失敗,并沒有阻擋住先人們繼續(xù)探索 “南水北調”的步伐。清代就有人做過南水北調的嘗試,但因國家積貧積弱無從實現(xiàn);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他的《建國方略·實業(yè)計劃》中也提出了“引江(長江)濟河(黃河)”的南水北調計劃;在河南省鄧州市水利局的檔案資料中,還存有民國時期鄧州人盧熔軒設想從漢江引水到唐白河的規(guī)劃草圖。而真正把南水北調提上議程并付諸實施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
1952年,毛澤東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視就選擇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聽取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提出的從長江引水補充黃河的構想時,毛澤東指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點來是可以的?!蹦纤闭{這個宏偉戰(zhàn)略構想就這樣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被再一次歷史性地推上了歷史前臺。1953年,毛澤東主席登上長江艦,和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探討了從白龍江、嘉陵江、漢江等向北方調水的可能性,最后認為在丹江口一帶最適合。毛澤東還一再叮囑林一山:南水北調工作要抓緊。1960年,毛澤東到河南視察,在鄭州聽取河南關于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匯報。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匯報河南自然資源情況時說:河南缺石油。毛澤東說:你們還缺水,要南水北調??梢?,毛澤東對南水北調是時時記掛在心的。
南水北調工程從規(guī)劃到實施,經(jīng)歷了半個世紀。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工程技術上的難題和投資困難,主要論證工程上不上的問題。八九十年代,由于投資方面的力量以及治污環(huán)保和移民問題,爭論的焦點主要是哪條線先上的問題。
南水北調中線渠線的確定,要得益于一個人物王咸成。他先后供職于長江委中游局和漢江工程處,曾查勘過漢江中上游,對漢江水系非常熟悉,并掌握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查閱地形圖時,發(fā)現(xiàn)河南方城東北部江淮分水嶺有一處自然形成的隘口,這里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方城埡口。它是一段沉陷的山地,呈東北窄、西南寬的喇叭狀地塹,南北長20 km,東西寬15 km,兩側地面高程達200 m以上,而地塹最低處僅為149 m。王咸成當時就注意到了這個隘口。
后來,他讀《宋史·河渠志》時,了解到宋太宗為打通京城開封與漢江之間的漕路,曾兩次開鑿方城埡口企圖打通襄漢漕渠的做法,又給了他莫大的啟示。于是他大膽提出從丹江口河段筑壩、通過明渠引水至方城埡口,再經(jīng)許昌、平頂山至鄭州附近把水引入黃河的設想。這樣,這條渠線在中線查勘的三條線路比選中就脫穎而出了。
2.引丹灌區(qū)立下首功
渠線選定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還面臨陶岔渠首、方城埡口、鄭州穿黃、進京水道四個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實際上,位于淅川縣九重鎮(zhèn)陶岔村的陶岔渠首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jīng)建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之所以能迅速地提上日程,不能不說得益于引丹灌溉工程的陶岔渠首。
在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提出要“打開通天河、白龍江與洮河,借長江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wèi),同北京連起來”,會議當時就決定修建丹江口大壩。同年,周恩來總理批示:“遠景南水北調,中期引漢濟黃、濟淮,引丹灌溉至(鄧州)刁河以南”。1967年丹江口水庫開始蓄水,為避免將來隨著水位上升,造成水下施工的問題,水利部通知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以下簡稱長辦)組織湖北、河南兩省研究引水渠施工問題,并由長辦組織兩省三方關于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和引水渠線路勘察,勘察工作由得到襄漢漕渠啟示的長辦總工程師王咸成負責。他們首先察看了湖北省老河口和丹江口水庫,接著看鄧州的張泉、陶岔、王崗三個渠首選址,然后沿規(guī)劃的引水總干渠線路一直查看到方城埡口,歷時50天,最終以“近期引丹灌溉,遠景南水北調”形成勘察紀要,推薦陶岔為渠首選址。這樣,陶岔作為近期引丹灌區(qū)、遠景南水北調中線渠首便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1969年南陽引丹灌區(qū)工程開工。鄧州率先組織5 000民工奔赴陶岔渠首,一年后增至4.2萬多人。南陽、鎮(zhèn)平、唐河、新野、社旗、方城六縣也抽調民工4.3萬人,8.5萬施工大軍遍布于綿延十幾公里的建設工地上,1974年引丹灌區(qū)通水。整個灌區(qū)包括庫區(qū)引渠、陶岔渠首閘、引丹總干渠、下洼樞紐和刁河灌區(qū)5部分。其中閘前庫區(qū)4.4km的引渠、陶岔渠首閘,閘后8km的引丹總干渠和下洼樞紐構成了當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當時的引渠和渠首閘都是按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規(guī)模設計建設的,過水流量500~1200m3/s,近期過水流量500m3/s。引丹總干渠上段4.27 km是南水北調總干渠,下段是退水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新渠首閘位于引丹灌區(qū)老渠首閘下游約80m處。新渠首閘建成后,老渠首閘拆除。新渠首閘孔仍為5孔涵洞式結構,安裝5扇弧形鋼閘門。
可以說,引丹灌區(qū)永久地成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為南水北調立下首功。
從已經(jīng)通水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來看,方城段渠線近61 km,占中線渠道總長的1/20,成為擁有中線干渠最長的縣市。南水北調在方城境內走向不脫襄漢漕渠之渠線,不僅印證了襄漢漕渠渠線規(guī)劃的合理性,也被實踐證明是一條最經(jīng)濟、最科學的引水渠線。襄漢漕渠對南水北調的啟示,偶然中蘊含著歷史的必然。
1.方城埡口提供了地形上的便利
方城埡口是我國南北方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上自然形成的隘口,也是歷史地理上著名的南襄隘道,與居庸關等并稱為天下“九塞”。南北方分界線從方城埡口這里改變了走向,由東西走向折向東南走向。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使方城成為南下荊襄、北入中原的交通要道,在這里因勢利導,開成渠線,不僅是可行的,在地形上也是十分有利的。從總的地勢來說,襄漢漕渠昭示了溝通漢、淮聯(lián)系,已經(jīng)具備了實踐的可能性,這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個重要的啟示。
2.渠通提供了渠線的實地參考
方城埡口雖說是伏牛山、桐柏山兩大山系之間的缺口,但從地理上講,又是一個高臺,這里要比南水北調中線渠首陶岔高出近20 m。北上之水要實現(xiàn)自流,在這里必須向地下深挖出一條明渠來。但這里的紅色巖體是堅硬的火山巖。南水北調工程施工時,挖掘機竟然都挖不動,必須通過炮爆與挖掘機雙管齊下才能解決問題。這里除了火山巖,還有膨脹土、高滲水地層、淤泥帶、流沙層等復雜地質結構。特別是暴雨時,淤泥帶、流沙層都可能造成塌方。也正是這些堅硬的火山巖和復雜的沙礫層阻擋了襄漢漕渠的開挖成功。值得稱奇的是,今天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方城段走向與宋代襄漢漕渠基本一致,兩者相距最近處約100 m。這不能不說今天的南水北調是對古人的一種學習和借鑒,而襄漢漕渠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地參考。
3.沿途匯河成為重要借鑒
從襄漢漕渠施工情況來看,宋人因勢利導,不取直線,逢崗繞道,遇河因循。以白河為源,回水石塘、沙河后,沿途匯納河流,擴大水源,線路兩端,充分利用舊有水道,不能用的,則在越河時就地勢較低處開挖渠道。這種做法對今天的水利建設和南水北調均有借鑒之處。當時被利用的河道有清河、趙河(羅渠),尤以利用博望境內的清河為最長,約7 km。始建于1958年的南陽鴨河口水庫灌區(qū)東干渠二分干渠的大召至杜洼段、郁莊至二龍山段,恰就利用了襄漢漕渠的故道。
流經(jīng)鄧州境內、號稱鐵幫銅底的老刁河洪水季節(jié)波濤滾滾,這條河若遇800 m3/s水流便告急,而南水北調中線二期工程實施后最大流量可達1 100 m3/s,其渠面之寬、水勢之大可想而知。這樣的一條引水渠足可通萬噸輪船。然而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主要是解決華北地區(qū)工業(yè)和城市生活用水,為防止北上渠水被污染而不考慮航運。事實上,中線一期沿渠修建了很多河渠交叉建筑物,若干年后當河流不再有污染之虞時,也不排除這些河渠交叉建筑物可能發(fā)揮沿途取水補給之功效。這一點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已經(jīng)得到印證。
這條全長1 432 km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自2003年12月30日開工后,經(jīng)過幾十萬建設大軍十余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在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實現(xiàn)了全線通水。這是多少代人為之不懈奮斗的結果。正因如是,我們應當飲水思源,不忘先祖。
[1]脫脫等撰.《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靳懷堾.毛澤東與南水北調[J].東西南北水文化,2014(12).
[3]歐陽彬主編.歷史的見證[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李建章
Xianghancao Canal and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Yang Huishu
In Beisong Dynasty,attempts were made to connect rivers of Huaihe and Yangtze River and build canal from Nanyang to Kaifeng,so as to transport grain from South to North China.However,due to the high ground of Fangcheng Bealock and lacking of technology,two initiations for digging of Xianghancao Canal were all failed.But the ideas and tries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s to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It is found that the route of completed Fangcheng Canal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is almost the same as the Xianghancao Canal design about 1000 years ago.
Xianghancao Canal;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practice;enlightenment
K29+K928.4
B
1000-1123(2016)02-0062-03
2015-12-03
楊惠淑,副編審,主要從事水利史志編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