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晴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
高校語文教學走出困境的探索
劉雨晴*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高校語文教育是我國母語文化的教育,關系到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和民族文化認同感和學生提升自我的能力的培養(yǎng)。近年來,高校大學語文教育的現狀令人擔憂,而現在語文教育越來越學不到東西,所學習的知識作用意義不大等議論一直存在。為了更好的更深入的探索高校語文教育的學習與研究,充分了解語文教育現狀,進而分析語文教育的困境達到學有所得的真正意義。
大學語文;教育現狀;教育內容;教育目的
語文教育是所學的科目中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更是學生人文素養(yǎng)重要組成部分。而現在的高校大學語文有很多的教育問題,如語文教育得不到重視,教育目的不明確等,因此,為了更好的完成大學語文教育目標,領導及教師就需要改善和完善現在的大學語文的教育現狀和教育內容,這對學生的自我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一)教育形式不恰當
很多高校將大學語文做為選修課,或者以其他形式存在,如:應用文寫作,古詩詞欣賞等存在,甚至許多院校已經不在開設這門課程。讓學生在提升自我,了解中國文化等方面有了限制性。所以目前高校語文課程不被重視,高校語文教師不積極的探究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二)教育目的不恰當
在高校大學語文課程不是為了培養(yǎng)學的文化修養(yǎng)和素質,以及一些欣賞審美能力,而是把大學語文當成一種任務,教師只是一味的教學,不管學生真的需要,學生不認真的學習,使語文教育的目的不合適。個別學院的領導對高校教育的性質認識不到位,他們認為職業(yè)技術職能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一味的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讓學生學一門專業(yè),掌握多種技能,從而忽視了語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文化修養(yǎng)和應用文寫作能力。
(三)語文課程本身不被重視
語文課程是從小學習的一門課程,由于學習時間的長度,不僅讓教師、領導忘記了語文學習的重要性,而且學生自己對于語文學習的熱情不高,這是語文課程不被重視的兩大原因。所以語文課程的發(fā)展首先要讓語文課程的重要意義深入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心中,才能有望改變現在高校大學語文教育的尷尬現狀。
(一)高校語文課程基礎性強
高校學生的基礎課程包括文化課,相關專業(yè)課程基礎,同時也包括培養(yǎng)人格,道德水平等人文素樣的課程,這些是學習學好專業(yè)的前提,只有文化基礎扎實,專業(yè)學習才有保障,才能夠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熱愛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以應對社會許多崗位的需求。而語文課程正好在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能讓學生明白一些道理,并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因此我們應該更加注重這種基礎性課程教學內容的構建。
(二)教學應該考慮到學生日后工作內容
教師在備課教育考慮時應考慮到學生日后工作需要,強化語文學習的工具性質,從多方面考慮為學生打下基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所以首先要提高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就必須把專業(yè)教育和人文素質進行有機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將古典詩詞欣賞著重放入藝術專業(yè)的學習中;將文字處理,應用文寫作等在計算機等相關專業(yè)中著重體現。充分合理的根據專業(yè)以及各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提升。加強學生個人的溝通交流能力和個人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讓語文教育更加注重素質教育,以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一)教材“千人一面”
高校語文教材內容大都相同,缺少特色,沒有吸引力。這是因為編寫時是按文體為主線,史學為輔線編排的。許多文章都是適合以前的時代學習的,文章根本沒有新意,并且其中的內容與以前中學語文教材存在相當多的重復,這學生學習時感到枯燥乏味。學生對現在的教材沒有新鮮感,所以很難將大學語文學好。所以教材十分的重要,這是怎樣把學生的學習興趣重新調試過來的關鍵點。這就要求高校大學語文教師需要從大學語文自身的特點和特質考慮,編寫出體現和適合高校的大學語文教材。
(二)教材編制的重要性
在編寫高校大學語文教材時要考慮到專業(yè)人士給出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由于高校專業(yè)的特殊性,并且學生具有個性鮮明的特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大學語文的特點,考慮到高校學生的興趣,內在需要和學生自身的優(yōu)點,了解并且尊重學生的興趣,再根據學生的基礎選擇合理的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學生的興趣點,且適合高校學生心理特點的篇目。文章的編排不是取決于教師的判斷和外界強加的標準,而是要考慮到高校學生的語文水平。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興趣。
(三)教材編制的實用性
在高校語文教材建設上堅持和遵循語文教學的基礎和規(guī)律,明確語文教育的定位和改革,讓語文教育對促使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養(yǎng)成和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提高產生積極的影響和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愉快幽默的完成教學,因為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樂知者,樂知者,不如好之者。所以讓學生輕松愉快的吸收各科知識,既陶冶了情操,同時也提高了文化素養(yǎng),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樂學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在社會的新形勢下必須正視高校大學語文教育的問題,高校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表達能力需要達到高技能人材的基本要求,滿足社會崗位的需要,即必須正視高校大學語文教育的問題。語文教育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語文教育對自我修養(yǎng)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因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以積極的不斷探索的心態(tài)。
[1]楊定明.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
[2]倪蒙.高校大學語文教學困境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3]楊柳.高校語文課程定位的研究[D].西南大學,2009.
[4]趙玉梅.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探微[J].職業(yè)技術,2013,07:35.
劉雨晴(1994-),女,遼寧朝陽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專業(yè)。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