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華
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
《閱微草堂筆記》中夢境故事所蘊含的民俗文化
劉澤華*
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閱微草堂筆記》作為一部文言筆記小說,內(nèi)容繁雜,既有奇聞異事,又有志怪傳說。其中,夢作為志怪小說的重要表現(xiàn)手法之一,頻頻出現(xiàn)于小說中。本文擬通過對夢境內(nèi)容的分析,從而揭露夢境中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容,揭示作者紀昀在集寫夢境故事的真實意圖。同樣,夢作為人類心靈世界的真實寫照,往往會折射出整個社會的世俗風情,通過對夢境的解讀,我們可以清楚地把握作者的文人情懷。
教化功能;民俗信仰;夢的價值
《閱微草堂筆記》是由清代鴻儒紀昀所作的一本文言筆記小說,全書約1200則故事,涉及到大量的傳奇故事。作為時代的儒者,紀昀開篇就以“或有益于勸誡”①為創(chuàng)作目的,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表達了他對整個時代倫理道德的焦慮,小說中也表現(xiàn)出一個時代巨人的社會責任感。這些具有濃烈倫理色彩的故事中又有不少是關(guān)于夢的傳說,全書約114則夢的故事,如此,夢的闡釋便成了作者懲惡勸善的重要手段。
夢作為一種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集中體現(xiàn)了人內(nèi)在的精神風貌。對于夢的研究,往往能夠透析出一個人的心理特質(zhì),從而真正做到了解人的意識,欲望,以及其所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作品中,存在不少關(guān)于夢文化的作品,不論是以文學的虛構(gòu)想象來勾勒夢的內(nèi)容,還是直接紀錄異聞來寫出夢的奇特,都體現(xiàn)了高超的藝術(shù)價值。而《閱微草堂筆記》作為一本志怪與筆記鎖語結(jié)合的小說,約至百余篇夢境小說,內(nèi)容豐富而恢瑰譎怪,具有強烈的文化意蘊。
(一)對靈魂的信仰
人類最初的信仰源于自身,英國學者泰勒提出“萬物有靈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靈魂的,可以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而靈魂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對現(xiàn)實中的人產(chǎn)生影響,從而對人的生活起作用。靈魂既可以暫時離開肉體,也可以永久性地離開,一旦靈魂離開肉體不歸,人便死了,靈魂便成為了鬼或鬼魂。
《閱微草堂筆記》中關(guān)于鬼神的夢境不在少數(shù),在這些夢境的背后體現(xiàn)出清代的鬼神文化?!堕單⒉萏霉P記》里大多是將鬼神作為一種行為約束力存在的,在《如是我聞》(三)提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書生總是功名難成,一日他夢到自己去了陰間,碰巧遇到從前的一個老熟人在陰間當小吏。于是這個書生便向小吏打聽自己的病情,小吏告訴他,他的壽命沒有到頭但祿運卻到頭了。細問緣由才知曉,原來這個書生雖收人財物但未能好好授業(yè)傳道,最終要受神明責罰。因此世上才士通儒或貧或折,往往是冥冥中天道懲處所致。由此可見,古人認為人的壽命、財運、祿運是受神明控制,而神明又通過人之善惡來規(guī)劃人的境遇,具有濃郁的宿命色彩。
再如《姑妄聽之》(二)里有個富貴人家的公子,妻和妾相繼去世,一日他夢到妾向自己索要偶人,希望有個丫鬟在身邊伺候。公子為妾燒了偶人后,又夢到了小妾,她身旁果然有了一個小丫鬟。不論是偶人一說,還是燒紙錢一說,都體現(xiàn)出清代乃至整個古代民眾濃厚的迷信思想,不僅透露出對亡者的敬重,更多的是對神明的敬畏。
(二)對自然神的信仰
所謂對自然神的崇拜,就是把自然現(xiàn)象視為神靈并加以崇拜。作為一種最古老的民俗信仰,它分為四類:一類是對天體的信仰,如天神,日神等;一類是對自然現(xiàn)象的信仰,如風神,火神,電神等;一類是無生物信仰,如山神,水神等;最后一類是生物信仰,分為動物神和植物神兩種。
在《灤陽續(xù)錄》(四)中先師介野園先生在去世前一晚上,有一顆隕星墜落,其夫人夢著先師前來道別,請求她料理好家務。隕星墜落在我國古代又被稱作“天垂象”,“五行家”將其看作是大禍將至的應兆,上述故事也恰是佐證。這種將自然現(xiàn)象視為神靈顯現(xiàn)的例子并非個案,可以說,清代不少民俗世情都體現(xiàn)出民間的自然神信仰,通常將自然人格化加以崇拜。而這種非理性的民間鬼神信仰也成為古代民眾的道德規(guī)范,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制約百姓行為的作用,在某種范圍內(nèi)成為民眾的道德規(guī)范。另一方面,民眾對自然神的信仰也往往帶有一定的功利性的色彩,都是從民眾的現(xiàn)實生活需求出發(fā),企圖趨福避禍,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安慰。
(三)對宗教的信仰
清代的宗教政策借鑒、吸收了歷代封建王朝宗教政策的經(jīng)驗教訓,兼容并包,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宗教政策。在小說筆記《姑妄聽之》(三)作者借道士之口,闡述了三者的本質(zhì):“儒之本質(zhì),明體達用而已,文章記誦,非也,談天說性,亦非也;佛之本旨,無生無滅而已,布施供養(yǎng),非也,機鋒語錄,亦非也,道之本旨,清凈沖虛而已,章咒符箓,非也,爐火服餌,亦非也?!雹谇宕y(tǒng)治者對三教的推崇是毋庸置疑的,但隨著社會發(fā)展,思想在不斷解放的同時,道德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戰(zhàn)。紀昀作為一代鴻儒,開始了對三教的思考與反思,以探求其真正的本源。在《槐西雜志》(一)中作者曾有過對三者關(guān)系的闡發(fā):“道家言祈禳,佛家言懺悔,儒家則言修德以勝妖。二氏治其末,儒者治其本也?!?/p>
婚姻作為一種民俗現(xiàn)象,是維系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社會活動。從原始群的亂婚和血緣群婚,乃至進入文明社會后的一夫一妻制,兩性關(guān)系在不斷發(fā)生改變。在一般的婚姻狀態(tài)之外還存在著一類比較特殊的同性形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折射出當時的社會世情。
漢語孌童本意指美少年,直至南北朝開始專指與男性發(fā)生性關(guān)系的美男子。中國最早的同性戀風氣可追溯到皇帝時期,據(jù)《槐西雜志》(二)載:“雜說稱孌童始皇帝……比頑童始見《商書》,然出梅賾偽古文,亦不足據(jù)?!币簿褪钦f中國最早對同性戀的史料記載源自于商朝《商書·伊訓》,書中曾提到“三風十衍”,其中三風之一的亂風中的“一衍”便是“比頑童”,即同性戀,可見淫狎男童的風氣自古有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同性戀又有了“余桃”和“龍陽”的稱呼。直至漢代,此風氣屢見不鮮,頻頻現(xiàn)于史書中,如漢哀帝因不忍叫醒身邊熟睡的男寵董賢,而起身割袖,故成“斷袖之交”的佳話。而《北史·齊·本紀·廢帝紀》里,許散愁自嘲:“散愁自少以來,不登戀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服膺簡策,不知老之將至?!比绱丝磥?,當時孌童現(xiàn)象已經(jīng)非常普遍,到了明朝,這種風氣也愈演愈盛了,清代孌童風氣幾乎達到鼎盛,在清人沈德符看來這種風氣:“盛于江南而浸染至中原。”
清代孌童風氣的盛行也并非毫無緣由,清軍入關(guān)后為顯觀念正統(tǒng),嚴禁官員嫖娼,曾頒布“禁娼令”,將娼妓、斗毆、盜賊和賭博并稱作社會風俗的四大惡習。但是“禁娼令”只禁優(yōu)伶而無視男色,故梨園男色大興,成為權(quán)貴當中一度流行的風尚。
明末清初道德觀念開始有所轉(zhuǎn)變,民眾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宋儒理學的束縛,轉(zhuǎn)向?qū)θ诵员拘杂淖非?。這種對自然情欲的追求在當時影響很大,男風便依附于這種享樂主義而肆意生長。
除了政策的導向,思想道德的淪喪,孌童風氣盛行也有其經(jīng)濟根源。劉達臨在《中國性文化》曾提到過:“中國古代性文化與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特別密切,它隨著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隨著政治經(jīng)濟的衰微而衰微?!雹矍宕澳酗L”文化的鼎盛與其經(jīng)濟發(fā)展是密切相關(guān)的,明朝末期商品經(jīng)濟就已經(jīng)有所發(fā)展,到了清代資本主義的不斷萌芽也使得思想獲得進一步解放,大批文人學者開始鼓吹人性,追求思想獨立,反對禁欲主義。“禁娼令”雖說起到了一定的禁欲作用,但是在“尊重人欲”的社會思潮影響下卻刺激了“男風”的發(fā)展?!堕單⒉萏霉P記》出現(xiàn)了大量關(guān)于孌童的夢境,比如《槐西雜志》(一)記載一童子在夢中受人奸褻,故而每至熟睡之際便發(fā)出呻吟聲。后來由土地爺托夢說自己無力管轄此事,直至城隍廟里泥塑的牽馬卒突然掉了腦袋,家人才知曉事情緣由,這位男童竟是受到了泥塑牽馬卒的猥褻。孌童的現(xiàn)象在清代屢見不鮮,這一特殊的歷史現(xiàn)象成為清代政治、經(jīng)濟、思想發(fā)展的產(chǎn)物,屬于一種畸形的社會世情。
中國古代民眾通常認為死是人由陽間轉(zhuǎn)向陰間,從而開始新的生活。墓葬作為一種歷代較為普遍的喪葬方式,源于民間靈魂不滅的幻想。墓葬的規(guī)格會隨死者的地位不同而有所變化,一般來說,死者生前地位越高,其墓葬規(guī)模也就越大。帝王的陵墓往往會建造地如同地下宮殿,除此之外,還放有各類隨葬品進行陪葬。對死者的厚葬除了因為普遍存在的靈魂不滅的觀念之外,儒家思想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墓葬的隆重與否是衡量子孫盡孝的一個重要尺度,而且對能否獲得先祖庇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正是由于厚葬民俗的出現(xiàn),另一種社會現(xiàn)象隨之產(chǎn)生了,即盜墓現(xiàn)象。
我國盜墓之說由來已久,早在商朝就有掘商湯之冢之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受厚葬之風的影響,盜墓行為興盛一時,發(fā)展至后來也未曾所緩解。司馬遷在描述中山地方風習的時候,就發(fā)出“掘冢”之事蔚然成風的慨嘆。從唐朝詩人曹松的詩句“荒冢入鋤聲”中也可以看出盜墓風氣的盛行。至宋元明清起,盜墓之事更是史不絕書,由此又有古人發(fā)出了了“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無不發(fā)之墓也”④的聲音。
盜墓行為之所以頻頻發(fā)生,正如上文提到那般其主要動機在于對財物的貪求。晉人皇甫謐就認為“豐財厚葬以啟奸心”。李山教授也曾指出:“盜寶現(xiàn)象的猖獗與中國傳統(tǒng)的厚葬習俗密不可分?!雹莺裨崃曀子蓙硪丫?,且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禮制觀念,厚葬不僅是對死者的尊重重視,也可以彰顯生者的權(quán)勢身份,《墨子·節(jié)喪》記載:“欲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p>
對財欲的肆意放縱,使得盜墓者最終走上泯滅人性的道路。《姑妄聽之》(一)中記敘了紀昀外祖父安公之墓被盜的故事。安公去世時家境富裕,因此有不少財物作為陪葬,盜墓人白天藏于草叢中,夜晚借助打更聲鑿擊棺木,直到盜墓成功,就連安公嘴里含得一顆珠子也被割開下巴取走了。就在報官無望之際,紀昀的幾位舅舅幾乎同時夢到外祖父,外祖父托夢說:“吾夙生負此三人財,今取償,捕亦不獲?!痹谶@個故事中提到了賊人取逝者口中之玉這么一個細節(jié),實際上在古代,死者口中常會放置一塊玉器。據(jù)《周禮·天宮·天府》載:“大喪共含玉?!焙瘢址Q作“壓舌”,形狀多為蟬形,故而又得名為“玉蟬”。之所以將玉蟬置于逝者口中,除了顯示家世財富之外,大抵不外乎以下幾個緣由:一是欲使死者不朽,東晉葛洪《抱樸子》記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庇忠蛳s自身脫于世俗之外,不獲塵之污垢,故借蟬之特性來喻之死者;二是為了防止腐爛,古人認為一些高級玉可以有效緩解尸體腐爛的速度。而且玉向來就有辟邪保平安之說,故而死者口中多半也是為了保護尸體不受侵害;三是起賄賂陰差之用,據(jù)民間俗講口中含珠可以封住死者的魂魄,避免其成為孤魂野鬼。綜上所述僅是對民間說法的闡述,真正緣由仍待考證。
《閱微草堂筆記》作為一部記錄軼聞奇事的文言筆記小說,“作者把夢作為一種實現(xiàn)教化作用的文化符號來使用”,⑥其教化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作者的這種主體意識關(guān)懷體現(xiàn)出其高度的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體現(xiàn)出作者作為一代儒生的人文關(guān)懷。小說中關(guān)于夢境的描寫雖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作者通過對鬼神信仰的描述,對倫理道德的宣揚,對因果報應的闡釋,使之具有了很強的社會教化作用,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感。同時,夢境所承載的文化底蘊也是豐富異常的,既寄托著作者的人格理想與對人生苦樂的思考,又寫出了夢背后所隱藏的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代的世情風俗。
[ 注 釋 ]
①韓希明譯注.《閱微草堂筆記》[M].北京:中央書局,2015:961.
②韓希明譯注.《閱微草堂筆記》[M].北京:中央書局,2015:964.
③劉達臨.《中國古代化》[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93.
④皇甫.《篤終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97.
⑤李山.《夢境研究》[J].揚州晚報,2008.
⑥魏曉虹.《斜陽院落晚秋天》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312.
[1]紀昀.閱微草堂筆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弗洛伊德.夢的解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3]魏曉虹.斜陽院落晚秋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4]崔廣彬.金代佛教發(fā)展述略[J].黑河學刊,1996(05):35-38.
[5]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6]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M].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
[7]武玉環(huán).論金代女真的宗教信仰與宗教政策[J].史學集刊,1992(02):13-15.
[8]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9]吳紹仇.文言夢小說與宗教文化心理.延安大學學報[N].延安大學學報,1996(04).
[10]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
[1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劉澤華(1994-),男,漢族,河北衡水人,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
I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