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靜 袁聚錄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0
城市公共危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研究綜述
任靜袁聚錄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多種城市公共危機事件相繼出現(xiàn),諸多城市公共危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問題逐漸進入學界視野,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對象??陀^而言,國內外既有可借鑒之處,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從國內的研究來說,我國關于城市公共危機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發(fā)展迅速,研究質量不斷提升。然而就目前來看,我國國內研究尚有不足,應急管理理論和機制也不夠健全。對國外學者的研究而言,危機管理已經(jīng)成為一門研究學科,在研究理論和方法方面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但是從國情來看,我國城市公共危機事件的應急管理存在著自身的特點,這就需要從我國的具體情況出發(fā),有針對性的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城市公共危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府逐漸放寬對人口流動的控制,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得以加速。然而,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許多引起城市公共危機事件的潛在誘因也不斷增加,城市公共危機事件頻頻發(fā)生。城市公共危機事件不僅影響城市生活的正常運行,也影響著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的安全,成為制約城市發(fā)展的一大不利因素。城市公共危機事件引起了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城市公共危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問題成為亟待研究的問題。關于此問題,一些國內外學者展開了相關研究。本文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予以綜述,為學界研究城市公共危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提供參考。
一、國內相關研究現(xiàn)狀
國內相關研究主要表現(xiàn)為關于應急管理的研究,這些研究可主要從研究發(fā)展的三個時期展開分析。
2003年以前,應急管理的萌芽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學者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對災害的管理,而對應急管理的一般規(guī)律等綜合性的研究較少。與此相對的研究成果也就集中表現(xiàn)在了單項災害、區(qū)域綜合災害、減災對策以及災害保險等方面。其中,魏加寧的《危機與危機管理》較為系統(tǒng)的敘述了現(xiàn)在危機管理的核心內容,也是就目前來看可以檢索到的我國最早對應急管理進行研究的學術性文章。另外,許文惠、張成福等主編的《危機狀態(tài)下的政府管理》,將危機管理的研究領域從國外轉向國內,并且將研究集中于政府對危機的管理和決策。
2003年至2007年,應急管理研究的快速發(fā)展時期。由于2003年“非典”事件的發(fā)生,呈現(xiàn)出了我國政府在應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因此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表現(xiàn)在對“非典”事件的相關研究。其中,房寧等主編的《突發(fā)事件中的公共管理——“非典”之后的反思》是針對“非典”事件本身進行的研究。而薛瀾等的《防范與重構:從非典事件看轉型期中國危機管理》則以“非典”事件為契機,從整體的角度對危機管理進行了相對全面的研究。另外,也出現(xiàn)了一些宏觀層面的研究,如薛瀾等的《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以案例和理論相結合的研究手法,來尋求我國在轉型期產(chǎn)生危機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順利轉型的方法。
2008年至今,應急管理研究的質量提升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從專題和整體框架兩個方面對應急管理進行研究,從而使研究內容得以不斷深入。2008年的南方雪災、汶川特大地震等城市公共危機事件的相繼發(fā)生,使研究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來分析我國應急管理的現(xiàn)狀,從而總結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如閃淳昌、周玲的《從SARS到大雪災:中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發(fā)展脈絡及經(jīng)驗反思》,分析了我國應急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應急管理建設的總體戰(zhàn)略思路。另外,應急管理在注重理論性研究的同時,開始涉及一些新興領域,同時也逐漸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融合,加深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從而促進了應急管理的綜合化發(fā)展。
另外,一些學者的研究涉及城市公共危機管理體系與機制的構建問題。如薛瀾、彭宗超、顧林生等的《中國城市危機管理研究報告》,分析了北京在轉型時所存在的風險,得出其所面臨的危機的根源與特征,從而提出了構建首都城市危機管理體系、實現(xiàn)城市治理結構順利轉型的整體戰(zhàn)略設計和制度安排。崔東杰、梁占方的《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危機管理初探》認為,災難的產(chǎn)生無關乎社會形態(tài),公共危機存在于任何社會中。張鵬的《創(chuàng)新和完善城市危機管理機制》指出,以前的危機管理機制存在著各自為政、效率低下、機制不健全等不足,不適用于當今城市化的發(fā)展,應以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經(jīng)驗為借鑒,完善我國城市的危機管理機制。龔維斌的《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認為公共管理機構是一個建立了公共危機應對機制,并且能夠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并解除公共危機,從而使社會得以發(fā)展,人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得以進行的一個系統(tǒng)工程。
總體來說,國內研究有許多可取之處,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第一,從目前的研究內容來看,我國對城市公共危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的研究,主要以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為目標,而對我國的實際情況涉及不足。如在對我國國內具體公共危機事件的調查研究方面,相關資料較少,缺乏具體的針對性并且不易操作;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基礎和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公共危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的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缺乏適當、全面的研究方法,從而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第二,從目前的研究領域來看,我國對城市共危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的研究,主要從政治學和管理學兩個領域展開。然而,由于城市公共危機事件的產(chǎn)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且影響范圍十分廣泛。因此需要除政治學、管理學之外的其他學科如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介入,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認識城市公共危機事件,創(chuàng)建更加完善的應急管理機制。第三,從目前的研究層次來看,我國對城市公共危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的研究還停留在相對較淺的層面,不夠深入。如對城市公共危機事件的應急管理研究偏重于靜態(tài)研究和宏觀研究,對城市公共危機事件的動態(tài)觀察和微觀研究存在不足;形成的應急管理機制從短期來看具有一定的效果,卻不適用于長期應對。
二、國外相關研究現(xiàn)狀
國外相關研究主要表現(xiàn)為關于危機管理的研究。這些研究可主要從三個時期展開分析。
20世紀70-80年代,危機管理研究奠基時期。在這一時期,許多危機管理方面的理論不斷形成并取得了發(fā)展,隨著研究范圍和研究領域的擴展,危機管理在與其他研究學科相互融合的情況下,逐漸形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如1982年,E·L·克蘭特利(E.L.Quarantelli)以社會學為研究視角來分析各類危機事件的應對策略,從而形成一系列有關危機管理的研究成果;1986年,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的《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不僅給出了危機管理的概念,并且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的對危機管理進行了研究;1989年,羅森塔爾(Rosenthal Uriel)等的《危機管理:應對災害、暴亂與恐怖主義》(Coping with Crises: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Riots and Terrorism),對組織結構與危機管理的關系進行了論述,他們認為隨著傳統(tǒng)科層制的組織結構在面對突發(fā)公共事件時所存在的不足,這種組織結構已經(jīng)處于落后狀態(tài)。另外,他們還指出社會管理系統(tǒng)對危機的應對具有深層次的影響作用。
20世紀90年代,危機管理研究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國外學者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取得許多與危機管理相關的研究成果。如勞倫斯·巴頓(Laurence Barton)的《組織危機管理》(Crises in Orgnization)、羅伯特·希斯(Robrt Heath)的《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 for Managers and Executives)等,不僅對危機管理的理論框架進行了分析,而且更加深入的對危機管理的具體內容進行了研究。1991年,羅森塔爾和皮恩伯格(Pijnenburg)歸納出危機管理的PPRR模式,即預防、準備、反應、恢復;1992年,格林(Green)指出,危機管理的特征就是指事情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種難以控制的地步。以這種特征為前提,當危機發(fā)生時,時間將成為關鍵,而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盡量控制住事態(tài)以防其肆意發(fā)展,當事態(tài)已然失控時,需要對事態(tài)進行再控制,從而將造成的損失程度降低到最低;1993年,米特羅夫(Mitroff)認為,作為危機管理者,需要做好對危機事件的事實調查,搜集危機管理方面的相關信息。在此基礎上,將搜集的信息加以分析、整理。最后再將分析整理后的信息傳播給相關人員,加強各個方面的相互溝通。
2001年以后,針對恐怖主義突發(fā)公共事件應對研究時期。“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發(fā)生,促使美國學者對危機管理研究方向發(fā)生轉變。他們不再偏重于定性研究,而是將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定量研究和微觀應急技術研究。2002年,杰克遜(Jackson)對當人們處于恐怖襲擊的情況時,為保全自身,應該具備哪些裝備并采取哪些措施進行了研究。而羅納弗蘭(Rhona Flin)通過個案研究的方法,探究在危機情況下,做出應對策略的方法。
另外,一些學界還就城市危機管理展開了具體性研究。國外學者將城市管理學中與城市危機管理相似的概念稱為應急管理,并形成了一些與應急管理相關的研究成果。如《地方政府的應急管理原則和實踐》,對應急管理的研究提供了幫助;而《城市應急管理與計劃》論述了應急管理的概念、計劃制定等一系列相關問題。這些研究成果,對城市公共危機事件的應急管理機制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國外學者對危機管理的研究由來已久,并且在研究的過程中通過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學科。隨著危機事件的不斷發(fā)生,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對危機事件應急管理進行研究的重要性。隨著研究內容的不斷深入,研究的視角和范圍也進一步拓展,從而取得了許多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為危機管理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幫助。然而,就我國而言,雖然國外的研究成果對我國的城市公共危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是由于各國國情和行政管理體制的不同,需要我國的研究學者從本國或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批判性的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來構建適合我國的城市公共危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理論。
[參考文獻]
[1]高小平,劉一弘.我國應急管理研究述評(上)[J].中國行政管理,2009(9):29-33.
[2]閃淳昌,周玲.從SARS到大雪災:中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發(fā)展脈絡及經(jīng)驗反思[J].甘肅社會科學,2008(5):40-44.
[3]鐘開斌.回顧與前瞻:中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D].政治學研究,2009(1):78-88.
[4]薛瀾,彭宗超,顧林生.中國城市危機管理研究報告[M].同心出版社,2005.
[5]崔東杰,梁占方.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危機管理初探[J].職業(yè)時空(研究版),2006(24):43-44.
[6]張鵬.創(chuàng)新和完善城市危機管理機制[J].美中公共管理,2006(3):44-46.
[7]龔維斌.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6(04):19-23.
[8]吳丹丹.當前我國城市公共危機管理機制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7.
[9]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M].NewYork:Allleriean Management Assoeiation,1986.
[10]Rosenthal Uriel,charles Michael T.,Hart P.T.Copying with Crisis:The Managemeof Disasters,Roits and Terrorism[M].Springfield:Charles C Thomas,1989.
[11][澳]羅伯特·希斯.危機管理[M].王成,宋炳輝,金瑛譯.中信出版社,2001.
[12]W.Timothy Coombs.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Planning,Managing,and Responding.New York:Sage Publication,Inc.,1999.
[13]李迎君.我國城市危機管理研究[D].燕山大學,2007.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0-0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