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劃/李璠
?
重逢藝術商店
專題策劃/李璠
REMEET ART STORE
我們的雜志之前曾就藝術商店的話題做過一次專題報道,那時的藝術品商店還是多少有點曲高和寡的“精品店”,轉眼間,不論是美術館、畫廊還是CBD都有了時髦的gift shop。事隨境遷,如今當你在一個轉角遇到一個多少有些創(chuàng)意的藝術商店似乎也沒有當年初見時的驚艷,卻也習慣了像拜訪一個老朋友一樣。當我們在做這次專題的時候,心情也是如此。藝術衍生品相比前兩年的關注度有所下降,現在的藝術商店在產業(yè)領域是否更加成熟?當年投身于這項事業(yè)的人都曾表示過對這個新興領域的極大熱情,這幾年,他們過得好嗎?回望他們走過的路,也是一種默默的支持。
當藝術衍生品(DerivativesArt)這個專有名詞以及由海外舶來的“買得起的藝術品”的經營概念在業(yè)界被廣泛討論時,流連在藝術商店里的大多數普通民眾卻獲得了一種最直觀的印象——這里的東西有點貴,也是普通的商店看不到、買不到的。2010年左右,中國藝術衍生品逐漸起步(當然這一過程應該經歷了更長時間),到了今年,已經算是第6個年頭。6年的時間,對于這個新興的行業(yè)來說,不算長,不算短,但也足夠用來與不可避免的困難做些抗爭,對更為有趣的思路做些嘗試?!爸胤晁囆g商店”是一種略微感性的描述方式,對藝術衍生品行業(yè)內的生存選擇與沉浮,我們希望我們的拜訪與回望是不失偏頗而溫情脈脈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做了些必不可少的拜訪,也搜集了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所見所聞,對于藝術商店經營與藝術衍生品設計與開發(fā),我們選擇傾聽從業(yè)者們的聲音。當然,我們從不希冀對任何概念做任何定義,只是去觀察、對話與思考這個行業(yè)面臨的真實困惑和受到的鼓舞感召。
只是簡單地把自己當成一個考察者,在京城里大大小小的藝術商店里兜兜轉轉,和其他傳統(tǒng)行業(yè)一樣,藝術商店的實體空間確實面臨著勉強持平至縮減的現實狀況。雖然不能將之與藝術衍生品的銷售狀況做想當然的等價連接,但也讓人會有潮起潮落之感。在走訪和對談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年前,一款叫NUDE的衣帽架斬獲德國紅點至尊大獎,隨后在淘寶眾籌創(chuàng)下設計師單品月籌近20萬的佳績,不僅獲得了淘寶眾籌2014年度最佳工藝美學獎,而且還獲得了國家專利局頒發(fā)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外觀設計專利》證書。就在這款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衣帽架準備正式發(fā)售的時候,山寨版已經提前一個月搶先占領了淘寶的銷售市場。不僅做工粗糙,而且態(tài)度惡劣地無視原創(chuàng)者的專利。于是,這個小小的工作室在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和時間艱難維權卻無果后,選擇了暫時收回其在中國大陸地區(qū)所有代理商的代理權。產品設計的這種處境似乎也夾雜著藝術衍生品相似的陰郁。
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面向。當我們放眼望向國外,更感到有些迷障也正是因為以上的問題而延伸出來的——創(chuàng)意與市場最真實的需求。當意大利縮小版的斗獸場石膏模型就基本壟斷其旅游類藝術衍生品市場,法國博物館附屬商店的最受歡迎的衍生品莫過于與展覽相關的明信片、圓珠筆、冰箱貼和畫冊等,我們不得不從那些具有說服力的數字中思考,當人們走進一家藝術商店,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些看起來“最不具科技含量”的圖片拷貝和“最不具研發(fā)難度”的小產品是否真的是藝術衍生品經營要決絕拋棄的?
這些看來有些首鼠兩端的問題,不論放在誰身上都著實傷腦筋。由此在我們這些門外漢的內心就更加感謝那些還在用心經營藝術商店沒有輕言放棄的人。
作為此次專題中唯一不依托于任何藝術商店的武玲,她是一個經營個體,卻恰恰是在很多藝術商店里有過豐富歷練的從業(yè)者。當初精心布置邱黯雄展覽卻收效甚微的經歷讓武玲感悟到公眾審美教育不足帶來的巨大遺憾,于是她選擇了把經營藝術商店,用藝術衍生品作為對話的橋梁來拉近藝術展覽和普通觀眾的距離。在見證了白盒子藝術商店和紅磚美術館藝術商店的誕生與成長之后,武玲對她所從事的事業(yè)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期望。她用“文創(chuàng)之旅”來描述現在正在與團隊合力經營的一個文創(chuàng)項目,雖然在我們采訪之時,武玲還沒有辦法給我提供他們團隊正在申請注冊的這個公司的一個準確名稱,但那種壯志未酬的欣欣然讓人難忘,也讓我似乎是抓到了一個節(jié)點而感到莫名的興奮。我相信這個轉捩點是武玲她個人的,但同時也代表著這個行業(yè)中一線從業(yè)人員的新思考、新轉向。
王璜生專為“CAFAM未來展”設計的“未來表”、Norn組合設計的榮獲歐洲創(chuàng)意設計大獎的醒酒器、不用的時候可以隨意疊摞起來形成竹子的形態(tài)的“竹節(jié)杯”都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藝術商店的原創(chuàng)明星產品。一直堅持結合在校師生創(chuàng)作展示,做產品原創(chuàng)的FROM CAFA團隊是這些作品的締造者。除了考慮銷售,對于經營者彭文霞及FROM CAFA團隊而言,借助藝術衍生品的平臺,既實現了將藝術品的相關知識傳播到大眾生活的夢想,同時又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兼顧美術館公共教育的開展。也許只是在制作和使用印著凡·高或莫奈的小板凳上來實現這一愿望。
相比藝術商店的一個具體陳列和售賣空間,“如果藝術”讓我們更多地看到了作為一個文創(chuàng)產品創(chuàng)造者的一面,作為主要產品端,他們所提的品質和創(chuàng)意對于藝術商店內容的呈現起著關鍵性作用。除了樹立產品作為核心的觀念,“如果藝術”更是在拓展各種消費者需求方面,做出了有意義的嘗試:與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建立廣泛的合作之外,還從藝術衍生品向電影衍生品行業(yè)進軍。由最早針對藝術家及藝術機構服務的“如果藝術”在各個垂直領域里的迅速成長是令人欣喜的,雖然在中國公眾對于衍生品認知及消費習慣有待培養(yǎng)的現實情境下,想要做一個完整清晰的衍生品產業(yè)鏈是多么需要勇氣和毅力的一件事,但副總裁李曉陶說“如果藝術”現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日子為的正是夢想照進現實的那一天。
在藝術衍生品行業(yè)中,還有后生可畏的“90后”。伴隨著他們出生成長的網絡與他們的親密度非常高。中英文網站藝術倉庫ArtDeport的創(chuàng)建者趙倩穎正是有著這樣的成長背景。在沒有網上支付服務的年代,藝術倉庫通過電子郵件注冊聯系到買家,再進行線下支付,可能是藝術界最早的O2O延展,也奠定了藝術倉庫不斷向科技方向衍生新產品的基調。當蘋果發(fā)布第一代iPad的時候,果粉趙倩穎在第一時間拿到實物,并且迅速感受到科技的發(fā)展方向。她在第一時間開始了藝術家iPad數字作品集的計劃。按照圖像使用權的邏輯,為制作藝術家App,趙倩穎大面積買入作品的圖像使用權。而此后跟據此權限進行藝術家版畫經營。這樣,原本新潮的App,又衍生出了看似傳統(tǒng)的版畫產品。這種劍走偏鋒的名利雙收源自于一個90后對于藝術衍生品概念與科技之間的敏銳感知和天馬行空。一代人應該做一代人的事,有些優(yōu)勢是該好好利用,這種年輕的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著趙倩穎準備繼續(xù)為展覽提供iBeacom導覽。這個技術完全可以節(jié)省掉標簽的打印,畫冊的介紹,同理也可應用于版畫這類的實體衍生品,升級其展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