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在成都召開
2016年10月15日-18日,由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yè)委員會主辦,西南交通大學承辦的第十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在成都隆重召開,全國各地及國際特邀工程地質學家學者1300余人歡聚一堂,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交通、能源、海洋、城市等重大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新理論、新技術以及工程地質教育及學科發(fā)展進行研討并獻計獻策。本次會議圍繞“交通與生命線工程地質、能源與資源開發(fā)工程地質、海洋和近海工程地質、城市工程地質、地震工程地質、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防控、自然與文化遺產工程地質、復雜環(huán)境下的地質工程問題、工程地質新理論與新方法”9大議題,特邀報告21個,主題報告54個,專題報告210個,青工委報告23個,專題講座及討論1場。
15日上午開幕式,第九屆工程地質專委會主任委員、國家環(huán)保部副部長黃潤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總工程師何華武,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思敬,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大首席教授翟婉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研究員崔鵬,成都理工大學張倬元教授,國際工程地質協會主席、美國波士頓大學Scott BURNS教授,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徐志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二處處長姚玉鵬,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綜合與戰(zhàn)略規(guī)劃處處長劉羽,第十屆工程地質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長安大學教授彭建兵,西南交通大學副校長張文桂等嘉賓與專家學者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工程地質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伍法權主持。
會議首先由彭建兵教授致開幕辭,他簡要回顧了中國工程地質事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并指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順應自然,保護環(huán)境,防治災害,造福人類始終是地質科學家們的艱巨任務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姚玉鵬處長在祝賀辭時指出,對于我國工程地質領域來說,今年是一個非比尋常的年份,“一帶一路”這個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大平臺,打通了中國與中亞乃至歐洲經濟文化的血脈經絡,更為工程地質學科打開了一扇融入國際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大門。徐飛校長致歡迎辭時強調,本次大會以“工程地質與一帶一路”為主題,很好地回應了世界各國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內在需求,凸顯了工程地質學家在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進程中的價值。黃潤秋副部長以“工程地質十年回顧與展望”為題,做工作總結報告,介紹了歷屆工程地質大會、年會、高層論壇情況,指出工程地質工作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奠基超級工程、保障民生福祉、推動學科發(fā)展,并提出要突破學科發(fā)展的壁壘,努力實現在科學發(fā)展、技術發(fā)明和工程方面的創(chuàng)新突破。
18日傍晚,第十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閉幕式舉行。彭建兵教授指出工程地質學者要真正從工程地質領域出發(fā),號召年輕人要熱愛野外工作。最后伍法權秘書長匯報了大會概況。他指出了我國工程地質學科發(fā)展趨勢:學科面貌要活躍繁榮興旺;基礎研究要歸本提升量化;技術方法要創(chuàng)新應用實用;工程實踐要沖刺難點熱點;學科思維要理性提升接地。他也提出了幾點思考,建議去浮躁,去功利,做實事;既要興趣驅動,又要精心設計;工程地質研究要接地氣。本次大會收到454篇論文,出版《工程地質學報》增刊2集,部分論文發(fā)表在《西南交通大學學報》和《工程地質學報》,會議頒發(fā)了第三屆谷德振獎,十位年輕杰出工程地質人才獲此殊榮。
(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yè)委員會祁生文供稿,本刊編輯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