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 繪
在中國歷史上,禪僧行腳有非常悠久的傳統(tǒng),是每個禪僧修行生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古代,交通工具雖不太發(fā)達(dá),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官道、有驛站。而行腳的禪僧不僅在官道、驛站上行走,有很多時候是披荊斬棘,在深山老林里行走。他們拜訪修行人,尋找或開辟新的修行道場。
禪僧的這種行腳生活,和印度佛教有些淵源?!度A嚴(yán)經(jīng)》里就有善財童子53參的故事。講的是,善財童子發(fā)起菩提心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訴他:“你僅僅發(fā)起菩提心還不夠,你對這個世界上法的差別相還沒通達(dá),很多差別智還沒學(xué)會。所以你應(yīng)該到各地去廣參博學(xué),請教那些修行的菩薩們?!鄙曝斖泳碗x開文殊菩薩,走了110個城市,拜訪了53位修行人。他拜訪的修行人里,有出家人——比丘、比丘尼,也有在家人,如國王、做生意的長者,甚至還有妓女。當(dāng)他53參結(jié)束時,來到彌勒菩薩面前,登上彌勒樓閣,成為一個通達(dá)華嚴(yán)境界的大菩薩。佛教里有個詞叫“百城煙水”,說的就是善財童子去參訪善知識,這個故事也成為佛教里廣參博學(xué)的典范。
在印度,出家人的生活更有行腳僧的特色。印度一年大概是三個季節(jié)。雨季出家人會結(jié)夏安居,在寺院、在居士們供養(yǎng)的一個道場安住,其他時間就會游行教化,帶著簡單的行囊、衣缽,走到哪里住到哪里。在印度傳統(tǒng)的比丘修行生活里,有一種最艱苦的修行是頭陀行。頭陀行是把物質(zhì)生活降低到極限,到各地云游,沒有固定的居處——即使在一棵樹下也不會連住兩晚。這是為了在居無定所的修行生活里培養(yǎng)心靈的力量,直至道業(yè)成就。
佛教傳到中國后,出家人的生活也是居無定所。禪宗是在南北朝時由達(dá)摩祖師傳到中國的。他從印度坐船來到廣州番禺,后在建業(yè)(今南京)和梁武帝討論修行,不太投機,又到現(xiàn)在的河南嵩山少林寺里靜坐了9年。此后得到一個傳法弟子,就是歷史上的二祖慧可。達(dá)摩祖師后的幾代祖師,從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到四祖道信,他們的生活都居無定所。即使在寺院,時間也不長,有時候還會到街上、混跡于人群。
六祖以后,禪宗在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禪寺越來越多,在水邊林下修行傳法的禪師也更多。其中有兩位很著名,一位是在江西洪州(今南昌)的馬祖道一,另一位是現(xiàn)在湖南南岳的石頭希遷。在當(dāng)時,所有修行的禪僧都會去向他們討教,不是去江西就是去湖南,或者在江西和湖南間跑來跑去,后來就稱之為“跑江湖”。我們現(xiàn)在口語里的“跑江湖”,就是從禪宗里來的,不過后來意思變了,這是后話。
而我所在的趙縣柏林禪寺,舍利塔的塔主趙州禪師,是 80歲時才在這里住下的。此前,他都在南北各地行腳。從禪師的語錄里我們可以看出,他拜訪過幾乎所有的禪寺、禪師,足跡遍布中國南北的叢林,甚至深山老林里的“草庵”。趙州禪師十幾歲在安徽池州出家,年輕時在南泉普愿禪師的座下悟明心地。普愿禪師去世后,他開始行腳,一直到 80歲。這中間的時光,相當(dāng)于有的人一生的光陰。他在柏林寺住了40年,120歲去世。據(jù)說,這期間他五臺山就上過9次。古代到五臺山要走靈壽、阜平,都是山間小路,困難比今天不知大多少倍,可他去過9次。宋朝的大居士張商英寫了首詩,講趙州禪師的修行:“趙州八十猶行腳”,80歲還在各地參訪;“只為心頭未悄然”,為什么?因為他心里還有疑惑,沒徹底放下;“及至歸來無一事”,最后到家時發(fā)現(xiàn)本來沒有什么;“始知空費草鞋錢”,才發(fā)現(xiàn)參訪幾十年走壞了很多草鞋,浪費了草鞋錢——實際上這個錢是不白費的,不經(jīng)過這個過程,也不會發(fā)現(xiàn)無一事,也到不了這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