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了了
職場心理診室 你的安全感,決定你在職場上可以走多遠
文/了了
了了:
你好,我是公司人事部一名職員,我碰上一個非常難對付的人。經理交辦我統(tǒng)計今年所有新入職員工的基本信息,為了更好地管理員工檔案信息,公司所提供的信息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內容比較詳盡。我給所有新入職員工發(fā)送了郵件,并附注了填寫要求,大部分員工在要求的時間內給我回復了郵件。
但是有一個同事,暫且稱呼他為小凡吧,他交來的表格只有一些基本的信息,有一些必填的項目如家庭住址、緊急聯(lián)系人什么的他就是不肯填,我和他溝通了好幾次,他愛理不理的,有時候還質問我公司這么做是不是別有用心,和他交涉的過程讓我覺得很煩,也很生氣,我只是做工作而已,而他卻覺得好像填寫信息像是侵犯他隱私似的,對我也有敵意,我該怎么辦呢?小安
小安:
你好!
你的提問讓我想起曾經聽人講過的一件事情,有一次聚會,大家從室內走到室外等安排的車輛接大家去KTV唱歌,大部分人很自然地或是三五成群聊著天或是玩著手機在一旁等候,隔了一兩分鐘,有一個人開始大聲抱怨,怎么車子還沒來,管事的人都到哪里去了,組織太差了,并把他的怨言配上現(xiàn)場等待的圖片發(fā)到朋友圈。在場刷手機朋友圈的一些人看到后覺得這個人好像也太小題大做了,大家覺得很正常的等待,讓他卻覺得無法忍受而必須大發(fā)牢騷。
看上去,這個當事者和你的同事小凡有些相同之處。他們對環(huán)境非常敏感,尤其對于不好的、可能會損害他們自身利益的一些信息非常在意,也會經常把常人眼中的平常視為無法忍受的糟糕。
他們對于自身是否安全非常在乎,也恰恰因此會不斷地質疑外界傳遞給他們的信號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也許進一步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人際關系不會很融洽,就像你所感覺到的,他是一個很難纏的同事,讓你有些生氣,也許你會因此而心有芥蒂,甚至今后主動避免和他接觸。
心理學中的依戀理論認為,心理的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取決于我們的心理結構中心是否有一個安全基地。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這個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媽媽或者養(yǎng)育者來承擔。如果撫養(yǎng)者的功能很好(提供安全的生存環(huán)境,有足夠的情感互動,正確的對待孩子的需求等),那么孩子就會在內心積淀內在的安全感,對人積累信任,在成長過程中,當養(yǎng)育者有事需要暫時離開他的時候,孩子可以嘗試把他的信任用于對新環(huán)境的探索,盡管這種探索最初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一步三回頭,當他回頭看到熟悉的身影還在他的視線范圍內,他就可以繼續(xù)往前走,慢慢地,這種探索的范圍會越來越大,從離家入學、到外地工作到自己成家立業(yè)。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約有65%的孩子是這樣成長的,這樣的孩子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會比較好,且更容易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學業(yè)、事業(yè)的探索中有不錯的表現(xiàn)。
還有35%的孩子,他們沒能從養(yǎng)育者身上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在實驗研究中,有的兒童發(fā)現(xiàn)媽媽離去時并無緊張或憂慮,媽媽回來,他們亦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表現(xiàn)出忽視及躲避行為,有的兒童對媽媽的離去表示強烈反抗,當媽媽回來,既尋求與媽媽的接觸,但同時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fā)怒,不能再去玩游戲。
安全感的缺失帶給他們恐懼、憤怒、失望,對于小小的孩子而言,處理這些情緒需要耗費大量的心理能量,原本用于向外發(fā)展的能量被抑制了,轉而被調用去處理內心的空洞,這個洞若得不到修復,會影響他們長大成人之后的人際交往模式。
可以說我們的內在世界有多安全,就能在外在世界走多遠。內心好感覺越多,就越容易在外在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的好感覺。而內心好感覺越貧乏,在外在世界越難以得到真正的快樂,要么只能吹一些虛假的泡泡,經不住戳。
你的同事小凡,他對尋常信息的猜疑拒絕,是他內心不安全、高敏感的外在表現(xiàn)。他內在的恐慌像是給他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世界的整體顏色被修改,這也會讓他在辨別事物色彩的時候顯得更加吃力,黑的看起像是沾著灰色,好的看起來像是壞的。于是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會嚴苛地指責、挑剔,或是提出不近人情的要求。
但在他們的內心也存在著拒絕關系與渴望親近的沖突,有些人會發(fā)現(xiàn)自己和多數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并不那么一致,而這種不一致可能帶給他們的是被排斥與被攻擊。而這種沖突,很可能會影響在職場上的人際關系的發(fā)展,以及以后道路的寬窄。
小安,當你看到這里,你是否會對小凡有一些新的理解呢?或許,你想要的答案就在這些理解背后,也在這些理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