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修
秦皇島的『島』在哪里
劉振修
河北秦皇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兩千余載的歲月長河,留下了夷齊讓國、姜女尋夫、漢武巡幸、魏武揮鞭等歷史典故。有文字記載,秦皇島境內(nèi)最早出現(xiàn)的地名是《禹貢》中記載的碣石,屬冀州。地處古碣石地區(qū)的秦皇島,在商代屬文明昌盛的孤竹古國,國都就在今盧龍城附近。商被滅后,孤竹又歸屬周朝。至公元前664年,齊滅孤竹,孤竹古國歷經(jīng)1100多年。秦皇島歷史如此悠久,顧名思義,應(yīng)該有個“島”,但它的“島”到底在哪里呢?
據(jù)考證,在歷史上,這里確實有過一個叫秦皇島的“島”。島名由來有兩種傳說:
一說秦王嬴政統(tǒng)一中國之后,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碣石”,刻《碣石門辭》,并派方士燕人盧生帶著童男童女,由此乘船入海求仙,尋找長生不死之藥,秦始皇本人曾駐蹕于此。由于當時這里是一個島,于是從那以后就稱之為“秦皇島”?!扒鼗蕧u”之名最早見于明英宗天順五年(1461),楊琚《秦皇島》一詩中有“古殿遠連云縹緲,荒臺俯瞰水潺湲”之句。明弘治十四年(1501)《永平府志》中有關(guān)于秦皇島的記述:“秦皇島在撫寧縣東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于此?!比f歷年間,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記述得更為詳細:“關(guān)(山海關(guān))南六里有孤山,屹然獨立于海上,四面皆水,俗呼秦皇島……俗傳秦皇至此山見荊,愕然曰:‘此里師授吾句讀時所用樸也。’下馬拜,荊皆垂首向地,如頓伏狀,至今猶然。石上有秦皇下馬跡,因名秦皇山?!?/p>
另一說是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曾駐蹕于此。唐太宗登基前的封號為“秦王”,因此這個島在唐朝時叫“秦王島”,而“王”“皇”諧音,后人逐漸叫成了“秦皇島”。“秦王島”之名最早見于康熙年間的《撫寧縣志》,其中有“秦王島誤秦皇島,在縣東七十里,四面皆水,惟島居中,唐太宗征高麗駐蹕于此,島上荊條伏生,相傳秦王下拜,伏”。由此可知,秦王島之名與李世民征高麗途經(jīng)此地有關(guān)。至此,一直到民國,地方史志和文人詩作中,將秦皇島與秦王島并用。
不管是“秦皇島”還是“秦王島”,有一點可以肯定,歷史上確實有過這么一個島。此島在過去一直很荒涼,到清朝同治年間還沒有人居住。光緒二十四年(1898),一個名叫張翼的礦務(wù)大臣,覺得這里港闊水深,冬季又不結(jié)冰,可以建為商港,便奏請朝廷在這里建港。隨著港口碼頭的發(fā)展,原來四面環(huán)水、面積不大的秦皇島,有一面就漸漸地和大陸相連,成為陸地的一部分,不再是一個島了。
位于今海港區(qū)的東山,便是原來島上的一座小山?!扒鼗蕧u”之名的起源地應(yīng)在東山,這是一座由風化花崗巖組成的剝蝕性殘山,海拔20余米。今天與陸地連在一起的東山,在200多年前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島嶼,直到19世紀末,隨著港口的建設(shè),島嶼才成為大陸的一部分。
其實,我國沿海的許多島,大的如臺灣島、海南島,小的如浙江、福建沿海的一些島嶼,在地質(zhì)歷史上,都曾經(jīng)和大陸相連,后來因為受地殼運動的影響,陸地漸次沒入海中。但天然地質(zhì)作用的進程都是很緩慢的,秦皇島能在短時間內(nèi)成為陸地,固然與地殼運動有關(guān),但主要的還是人工堆筑的結(jié)果。
(責任編輯:齊風)
(郵箱:chenjianxin1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