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旅順博物館藏明清書法扇面選介
劉璐
旅順博物館收藏有數(shù)量較多的書法扇面作品,尤以明清兩代為其精華,這些扇面書寫字體以行草為主,兼用隸楷,書寫內(nèi)容多為唐宋名家詩作,這跟當時的復(fù)古潮流有關(guān)。
旅順博物館 書法扇面 明代 清代
扇子,又稱“涼友”,古人對其情有獨鐘,視為清涼摯友。古往今來,扇子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懷袖雅物。明清扇面藝術(shù)是古代中國扇面發(fā)展史上的最后一個輝煌時期,書法扇面尤其值得稱道。
明代士人普遍重視書法的審美情趣,主張在不失法度的基礎(chǔ)上,令書法具有意韻,強調(diào)書法要取悅于感官。書法扇面功能轉(zhuǎn)變?yōu)橐晕娜俗詩蕿橹?,因而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開始廣泛流行起來。這里擇幾面具有代表性的書法扇面加以介紹:
1.王寵 行書詩扇面
紙本。以行書錄自作五言、七言詩共六首。署款:“右近作。壬辰秋八月廿又二日山中人書于石湖草堂,王寵”,鈐“王履吉印”。
王寵(1494-1533年),字履仁,號雅宜山人,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是明代著名書畫家唐寅的女婿,師從書法名家蔡利。博學(xué)多才,以詩文書畫名于世,工篆刻,善畫山水、花鳥。尤以書名噪一時,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
2.董紀 行草書《惠山園》詩扇面
紙本。以行草書錄自作《惠山園》詩,詩為七言八句。署款:“惠山園,作似翼望詞兄,良史”,鈐“曼長氏”等印。
董紀(約1326-?),字良史,號一槎,別號真率道人,松江府(今上海市)人。洪武年間(1368-1398年),任江西按察僉事。善草書,大幅每盡匹紙。詞翰俱佳,受到世人追捧。
3.嚴衍 行書扇面
紙本。署款:“嚴衍”,鈐“嚴衍”印。
嚴衍(1575-1645年),字永思,號拙道人,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qū))人。治學(xué)嚴謹,隱居教授。工于詩文,書法承襲褚遂良、米芾之風(fēng)。善書法,筆力遒勁,作擘窠大字,剛勁奇?zhèn)ァr人得其墨寶,如獲珍奇異寶。
清代吸收歷代扇面藝術(shù)精華,書法扇面因此而獲得空前繁榮的發(fā)展。此外,受益于金石學(xué)復(fù)興運動的推動,隸書、篆書頻頻應(yīng)用于書法扇面創(chuàng)作上。文人創(chuàng)制出新穎的書法扇面,于形式、內(nèi)容上翻新出奇,留下了珍貴的藝術(shù)瑰寶。下面介紹一些精品之作:
1.吳山濤 行書七言詩扇面
紙本。以行書寫自作七言詩八句。署款:“似平父老社翁,吳山濤”,鈐“岱觀”印。
吳山濤(1624-1710年),字岱觀,號塞翁,別號醉吟先生,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崇禎十二年(1639)舉人。能書善畫,常以詩畫自娛,書法飄逸。善畫山水,近師董北苑、遠承元四大家及明代的鄒之麟。所繪山水畫,揮灑自然,不落蹊徑。
2.汪由敦 行書錄米芾信札扇面
金箋。以行書錄米芾信札。署款:“為時翁年長先生,年弟由敦”,鈐“汪由敦印”、“師苕”印。
汪由敦(1692-1758年),字師苕,號謹堂,又號松泉居士,徽州府(今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人。雍正二年(1724)進士,官至軍機大臣、吏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謚文端。書法尤為精妙,清勁秀潤,端秀規(guī)整。書法風(fēng)格取法自晉唐兩代名家,兼工篆、隸書。
3.阮元 隸書錄《御制織詩》扇面
紙本。以隸書錄《御制織詩》,詩為五言六句。署款:“臣阮元敬書”。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號蕓臺,又號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儀征縣(今江蘇省儀征市)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xué)士,曾任湖廣、兩廣、云貴總督。善工詩文,精鑒金石書畫,擅寫篆、隸、行、楷書各體。他大力提倡書法要取法漢代、北朝碑刻,并將未受到應(yīng)有重視的民間書法列為傳統(tǒng)書法范圍之內(nèi),對清代書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4.翁同龢 行書錄趙孟頫詩扇面
紙本。以行書錄趙孟頫《溪上》、《娥眉亭》詩兩首。署款:“辛卯秋日,瓶生”,鈐“同”、“龢”連印。
翁同龢(1830-1904年),字叔平,號聲甫,晚號瓶生,常熟縣(今江蘇省常熟市)人。咸豐六年(1856)進士,先后做過同治、光緒兩代皇帝的師傅,擔(dān)任過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等職。他的書法博采眾長,吸收顏真卿、劉墉、趙子昂等名家所長,寫出獨具一格的書法藝術(shù)作品,形成翁字的獨特書風(fēng)。他打通了顏真卿字體、北碑體,成為翁同龢書法的特色。
5.丁寶楨 行書錄《漢書·韓信傳》扇面
紙本。以行書寫《漢書·韓信傳》中內(nèi)容。署款:“戊辰立秋前一日,播猶大兄大人屬正,稚璜丁寶楨”,鈐印模糊。
丁寶楨(1820-1886年),字稚璜,平遠州(貴州省畢節(jié)市織金縣)人。洋務(wù)運動重要領(lǐng)導(dǎo)者,官至四川總督。他的書法受到《顏勤禮碑》的影響,有著顏體楷書的剛勁嚴整,又不乏行書的生動活潑。此外,他還擅長巨幅榜書,慕名來求者絡(luò)繹不絕。
6.張廷玉 行書錄《都門元旦》詩扇面
紙本。以行書錄元代詩人薩都剌的《都門元旦》詩,詩為七言八句。署款:“張廷玉”,鈐“張廷玉印”、“研齋”印。
張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號研齋,安慶府(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滴跞拍辏?700)中進士,歷康、雍、乾三朝,曾任軍機大臣、禮部尚書等職官,居官五十年。他的書法,用筆較為平實,圓潤清逸,流暢灑脫。
旅順博物館收藏的明清書法扇面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書寫字體以行草為主,兼用隸楷。明清兩代文人雅客不囿于一定的程式,而是追求自由灑脫之風(fēng),故多采用行草兩種字體書寫。二、書寫內(nèi)容,喜錄唐宋名家詩作,偶錄自作詩句及其他名句。明清文壇興起復(fù)古潮流,受此影響,雅士喜用唐宋詩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自古用扇者止言其效,賞扇者乃審其美。明清時期,折扇以其獨特的造型:一條圓弧和經(jīng)過這條圓弧兩個端點的圓半徑而構(gòu)成扇形,發(fā)展為獨具一格的書畫藝術(shù)形式。雖為小品,卻通過筆墨這種中國藝術(shù)最基本的語言,將情感融進這一筆一劃之中,抒發(fā)作者的真情實感,書寫文人雅士的心靈軌跡,成為書家筆墨修養(yǎng)的標記。書法與扇面相結(jié)合,不僅為扇子增添了無窮地韻味與內(nèi)涵,而且也寄托了文人墨客高雅淡泊的人生追求與人格理想。書而不畫,書中有畫,小小扇面蘊藏著儒雅風(fēng)韻,創(chuàng)制出集實用、觀賞于一身并孕育著高深文化內(nèi)涵的獨特藝術(shù)作品。
責(zé)任編輯:祝立業(yè)
K875.4
A
1009-5241(2016)01-0036-02
劉璐 旅順博物館館員 遼寧 大連 116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