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影
(江蘇省運河中學,江蘇 邳州 221300)
追求有效的音樂課堂教學
劉 影
(江蘇省運河中學,江蘇 邳州 221300)
音樂教學的“導向性”,是指教學目標設計合理,定位在促進學生知、情、意全面的進步和發(fā)展上,教學活動能夠相互聯(lián)系、前后銜接,并能充分激發(fā)學生思維和情感,激發(fā)師生的積極性,使目標起到導向和激勵的作用。
初中音樂教學;有效性;目標導向;主體地位
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應追求有效,所謂“有效”,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促進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教師務必要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同時貫徹課程改革理念,運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開教學。
音樂教學的“導向性”,是指教學目標設計合理,定位在促進學生知、情、意全面的進步和發(fā)展上,教學活動能夠相互聯(lián)系、前后銜接,并能充分激發(fā)學生思維和情感,激發(fā)師生的積極性,使目標起到導向和激勵的作用。比如,教學《唱響國歌》這一內容,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從始至終堅持音樂的特殊屬性,通過精心設計的三大教學環(huán)節(jié),即“走近國歌——理解國歌——高唱國歌”,引領學生沿著國歌的音樂主線,循序漸進,層層鋪墊,步步深入,既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又拓展了國歌的文化內涵,一氣呵成地引導學生完成音樂審美體驗的全過程。學生不僅了解了國歌產(chǎn)生的背景,領悟了歌詞的內涵,還掌握了國歌文化。最后,筆者引導學生理性地再唱國歌,以準確為最低要求。
課堂教學中,筆者從史料資源入手,利用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目睹那些血淋淋的照片,去走近那段真實的歷史。筆者呈現(xiàn)給學生的史料圖片,伴隨著鏗鏘悅耳的旋律在學生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沒有蒼白的說教和故弄玄虛,流淌在課堂上的只有真情、質樸和感動。讓每一個孩子都“牢記歷史,居安思?!?。這樣的教學是富有實踐性與體驗性的,是無痕的教育。
現(xiàn)代教育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音樂課堂的主角,而自己只要當好“領頭羊”、“樂隊首席”和“助跑者”即可。這一要求強調了師生關系的平等、融洽,要求教師成為學生的大朋友和“導演”,給予“演員”適時的指導與幫助。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師生角色互換,以豐富學生體驗。比如,某位教師的專業(yè)背景是聲樂,一次上課要介紹鋼琴相關知識,他靈機一動,讓班級上一位早已達到九級水平、參加過多場比賽和演出的“鋼琴王子”參與講課。這位學生邊演奏邊闡述自己對鋼琴的理解,介紹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鋼琴歷史和發(fā)展的知識,雖然不是面面俱到,但是頗受大家歡迎。事實證明,由學生擔任“小老師”的課堂總是充滿著生機。當然,這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知識的積累和應變能力等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如,關于豎笛演奏的學習活動,第一部分就是豎笛吹奏的基本姿勢。筆者先用語言對豎笛姿勢進行了描述,比如,身體坐端正,目視前方,用嘴輕輕含住笛頭,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笛身與地面呈45度角等。接著,進行了姿勢示范,所有同學都對拿笛的姿勢進行了模仿學習,一部分學生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姿勢,動作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筆者如果一一進行糾正,時間又不允許。于是,筆者邀請了一位動作不甚標準的同學上臺示范,讓全班同學共同幫助他解決問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指出了臺上同學的問題,比如笛身太平,含住的笛頭太多等。很快,全班同學都基本能準確掌握持笛的要領了。
在演奏樂器的過程中,無論是樂器指法的學習還是吹奏姿態(tài)的攀握,模仿都是最易操作、最直觀的方法。在器樂課堂上,筆者為使學生更快地掌握樂器,經(jīng)常會進行各種示范演奏。學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觀察教師的演奏姿態(tài),正確的持琴方法和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而作為教師,針對吹奏過程中學生坐立不直、低頭含胸、擠壓喉頭,甚至手指部位錯誤、吹奏過分用力或者用力不均勻等問題,則可以利用每次器樂教學的前2分鐘時間,以課堂集訓的形式讓學生集體模仿教師的動作,加強抬頭、挺胸、直立收腹等動作的訓練。同時,筆者還邀請部分學生上臺示范,這個示范包括兩種:一是邀請姿態(tài)特別好的學生,全班集體模仿學習其動作,教師加以評價;二是邀請動作姿態(tài)略有問題的學生,先讓大家辨別問題所在,全班集體改正、強化。通過觀察不同水平層面的學生示范,學生可以更直觀、更簡單地找到動作的癥結所在,并及時加以改正。
這樣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張揚了學生的個性,互教互學,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和勇氣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音樂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能夠正確處理好知識、技能與審美的關系。脫離了音樂,脫離了音響去學知識、學讀譜,或是一味強調所謂的學科融合,加入大量非音樂的知識內容,都是忽略了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音樂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僅僅傳授知識的教學或只是發(fā)展能力的教學都是片面的,教學應當兼顧“雙基”這兩個目標,并以發(fā)展能力的教學為重。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傾聽、欣賞的時空,讓學生多聽,并將泛聽與精聽相結合,既作整體欣賞,也作局部品味。在讓學生感受體驗的時候,用多種方式方法讓學生在一遍一遍的感受中理解作品的內涵。在音樂課上學生反復聆聽作品的時候,教師可加入一些活動,比如音色方面會加入聽聲音練習、聽覺反應、音高訓練、想象力游戲等。這樣,“聽覺體驗”才能發(fā)揮其重大的作用,實現(xiàn)對音樂本源的回歸。
比如,在《A大調鋼琴五重奏——鱒魚》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將每一次變奏都截取出來依次進行音頻鏈接,再運用表格輔助進行作品分析、對照講解。表中的相關內容應該引導學生填寫,留白處的內容則要求學生聆聽后自主完成。通過表格這種清晰的、一目了然的方式,學生不再感到對變奏曲等類似結構的作品“無從下手”,進而增強了自信心,煥發(fā)了學習積極性;而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反復體會音色、速度、調性、力度、音區(qū)、情緒等音樂要素的變化發(fā)展,也使他們積累了大量的音樂經(jīng)驗。
綜上所述,只有經(jīng)歷聆聽、體驗、感受、表現(xiàn)等一系列過程,學生才能真正領會音樂的情感、把握音樂的內涵,構建對音樂的正確認知。所以,教師應以課改的理念來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讓音樂教學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