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芳
?
從耗散結構中的熵值理論看詩歌翻譯中的相對不可譯性
黃瓊芳
[摘 要]論文從耗散結構理論角度特別是翻譯活動中熵值的變化,通過對一些實例的分析得出文學翻譯中某些文本存在相對不可譯性。
[關鍵詞]耗散結構;熵;文學翻譯;相對不可譯
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tive structure)主要研究非平衡狀態(tài)下宏觀體系自組織現象,即開放系統(tǒng)如何從無序走向有序[1],是20世紀60或70年代由比利時科學家普利高津創(chuàng)立的。
從耗散系統(tǒng)特征的角度來審視翻譯活動,將增強對許多翻譯的解釋力,使譯者更進一步認清翻譯活動的本質。基于這一意義去看待文學翻譯不可譯的相對性,可以給予更加動態(tài)、發(fā)展、全面的觀點去看待或描述翻譯過程中對文本解釋的可能性。
(一)熵增加原理
只有開放的系統(tǒng)才能有進化,才能發(fā)展出新的有序結構,只有產生于開放的系統(tǒng),足夠的物流和能流才能保證系統(tǒng)的進化,一個被切斷與外界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的生物體必將遵從“熵增加原理”,必然走向死亡。不平衡是有序之源,不穩(wěn)定性是產生新結構的動力。在一個開放系統(tǒng)中, 通過外部催化和內部自催化,激發(fā)系統(tǒng)的相干性,完全可在外部無序性增大的同時,實現內部的有序化發(fā)展。熵問題的本質是從自組織、自成長的“增勢”過程到自衰落、自死亡的“熵增”演化過程。
開放體系的熵變與孤立體系不同, 開放體系中[2],除了考慮體系內部的熵之外, 還必須考慮體系與外界熵的交換。即開放體系的總熵變?yōu)? dS= diS+ deS.
diS:由體系內部的不可逆過程引起的熵變,叫熵產生。diS不可能為負( 熵增加原理);deS:體系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時引入的熵變,叫熵流。可通過控制外界條件使它為正、為負或為零。如果deS〈0,且其絕對值足夠大,就能在抵消體系的熵增加(diS〉 0) 后,使體系的總熵減少,從而使體系走向具有生機活力的耗散結構[3]。
(二)詩歌翻譯
索緒爾認為,語言各項要素的價值由圍繞著它的要素決定,要素之間對立與差別關系網絡構成了一個系統(tǒng),離開了該系統(tǒng), 任何要素都無價值可言[4]。詩歌翻譯旨在將原作的藝術境界傳達給譯文的讀者,使這些讀者在閱讀時可以用一種審美的方式進行閱讀。語言之所以可以激發(fā)讀者的審美體驗,與語言本身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讀者的個人生活經驗密不可分。因此,詩歌在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為了能使譯文讀者產生與原文讀者同樣的藝術感受,譯者就不得不參照譯語環(huán)境,找到能夠調動譯文讀者做審美閱讀的語言手段。
diS:由體系內部的不可逆過程引起的熵變, 叫熵產生。diS不可能為負。在詩歌翻譯中,譯者通常追求‘意美、音美、形美’或者說“神形皆似”,“意美”或者說“形似”一般指的是字詞、結構及作者對文本的實際翻譯,是不可更改的,必須體現出來的,其必然會有的許多文本本來的限制是增加的熵;deS:體系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時引入的熵變,叫熵流。
在詩歌翻譯中,若體系內部要保持信息的保真則其diS值就會很大,在與外界體系發(fā)生作用時(原文的知識環(huán)境、譯本的知識環(huán)境、譯者背后的大環(huán)境等等。原文詩歌要保持的韻律與譯文所要追求的韻律能否一致)追求diS的保真diS就會很大,而且deS中與外部系統(tǒng)的互動就會受到更多的限制,而且diS涉入過多的話deS很有可能也為正,就是增熵,是無意義的翻譯。另一種情況就是deS為負但因diS限制過多其負值不足以抵消diS產生的正熵,dS的結果還是負,該翻譯也無意義,該詩歌則相對不可譯。但若放棄diS值過大的保真使其熵值很小的話也違背了忠實這一翻譯原則。所以這類不可譯是有相對的針對性的,對于一部分讀者它也許是無意義的不可譯,但對另一部分譯文讀者又確是有意義的可譯,因而它們得出來的熵值是不同的。
以南宋大文學家李清照的《烏江》兩個較為著名的譯本為例,原文如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王守義譯[6]: when you are living , be heroic, even dead, stand tall among ghosts.I remember how general Xiang Yu killed himself rather than come back a failure.
王譯把詩人的基本意圖全表達出來了,但要知道此篇是首詩歌,屬于五言絕句,五言絕句是漢族詩歌體裁之一,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歌規(guī)范的小詩,屬于近體詩范疇。有仄起、平起二格。五言絕句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畫圖,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上述譯文幾乎毫無詩歌的形式和韻律可言。
許淵沖譯[7]:Be man of men when you’re alive, And soul of souls if you were dead.Think of Xiang Yu who’d not survive, His men whose blood for him shed.
許譯在韻腳上采取了abab,詩行也很對仗。特別是第一二句堪稱經典,但為了追求韻腳對仗,后兩行讀起來并不是很流暢且與原詩想要表達的意思差異很大,特別是在氣勢上,由前兩行的高亢如洪突然跌入谷底,喪失了原詩所有的意境和氣勢:秋風蕭瑟,橫刀立馬,血染戰(zhàn)袍,仰天長嘯,威武不屈,跺跺腳地動山搖,吼一吼驚鬼泣神。[8]
分析:“詩歌的要求是把外語譯成本國語,把詩譯成詩”[9]。在兩種不同體系的語言中,詩歌在格律、形式和接受美學方面都有較大差異。對追求完全理想狀態(tài)的讀者而言,該詩歌的任何譯本都是無意義的,就追求韻律節(jié)奏感的詩人而言,王譯得出來的屬增熵,是無效的,因為雖追求信息的保真但語素在外部系統(tǒng)中相互作用,如譯入語詩歌的常用韻律形式。再看第二個譯本,因過于注重外部系統(tǒng)的運作,雖形式上套上了譯入語的韻腳格式,但是文化背景和文本本來的信息有些丟失,氣勢上的落差導致行文并不很流暢。這么說來詩歌就是不可譯的嗎?換個角度來看,第一個譯本對想要了解文化背景的初學者來說并無不妥,反倒能了解更多,第二個譯本的韻律也是恰好在譯入語中找到了一種對應。所以詩歌的不可譯性是相對的。
[參考文獻]
[1] [2] [3] NICOI.IS G.PRIGOGINE I.Exploring Complexity[M].New York:Freeman.1986.
[4]費爾迪南? 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5.153- 161.
[5]段曉靜.耗散結構理論及其廣泛應用[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04): 64-67.
[6]王守義、約翰諾弗爾.唐宋詩詞英譯[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9.
[7]許淵沖,Song of the Immortals-An anthol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M].Beijing:New World Press, 1994.
[8]楊清波.李清照《烏江》七譯對比研究[J].中國翻譯,2014(04):79-81.
[9]豐華瞻.語言特點與詩的藝術[A].中西詩歌比較[M].三聯(lián)書店,1986.
(責任編輯:斐然)
全文賞析: 活著時應作為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直到今天人們還在思念項羽他在慘遭失敗之時,寧可自殺也不逃回江東。李清照詩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后不肯茍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小朝廷采用的投降逃跑主義路線,彰顯了希望抗戰(zhàn)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5]。
[作者簡介]黃瓊芳,女,湖南芷江人,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翻譯理論(湖南長沙,410004)。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53(2016)01-0037-02
[基金項目]中國研究生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委托課題(項目編號:C-2015Y0403);湖南省研究生教育教改課題(項目編號:JG2015B021);中南大學研究生教改課題(項目編號:2015JGA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