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選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從維吾爾諺語中的動物意象分析其蘊含的游牧文化
毛 選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維吾爾語諺語不僅是維吾爾語言藝術的結晶,也是根植于維吾爾社會土壤和源遠流長的西域文明沃土的智慧花朵。因此,對維吾爾語諺語的研究,更是對民族文化精髓的研究。本文試通過部分含有動物意象的維吾爾語諺語的漢維翻譯對照與分析,探討其中所蘊含的游牧文化。
維吾爾族;諺語;意象;游牧文化
諺語是人們對生活經驗和知識的概括與總結,是具有警示、富含智慧的語句。通過對維吾爾語諺語的研究,可以清晰了解到維吾爾人的生活藝術及其哲理。其中,有很多對于牲畜的文化形象帶有明顯的游牧民族所特有的認知,從這些認知中,可以分析出維吾爾族先民們曾經的游牧生產方式的遺跡。
所有游牧生產中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就是馬,在從農業(yè)—畜牧業(yè)混合型生活到完全成熟的馬背上的以畜牧業(yè)為基礎的游牧生活的轉變過程中,馬向來是被認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維吾爾語諺語統(tǒng)計中可以發(fā)現(xiàn),關于馬的諺語有330余條,占語料庫的5%左右,是所有關于動物的諺語最多的。
(一)反映馬的地位和身份的諺語
1.與征戰(zhàn)沙場的男兒相配,突顯馬的神勇
①at ?r ki?ig qanat.
馬是男兒的翅膀。
②at toj?an jerig tartidu, jigit tu?ul?an jerig tartidu.
駿馬思念飽餐之地,男兒思念出生之地。
③at ?epi?i bil?n q?dirlik, ?r t??pisi bil?n q?dirlik.
馬兒因馳騁而尊貴,男兒因功勞而尊貴。
諺語①體現(xiàn)出了馬因為其神駿的外表而在諺語中成為男子漢的象征。在諺語的形式上,馬往往用來比喻男人,在雙部句諺語中,與男人成對偶的形式并列存在。如:②、③。
④at ?ls ?r qalar, ?r ?ls ?l qalar.
馬兒死男兒在,男兒死國家在。
⑤at ?l?r, jajlaq qalar, batur ?l?r, nami qalar.
馬死草場在,士亡美名留。
而諺語④、⑤則體現(xiàn)出馬和戰(zhàn)爭、鐵血男兒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戰(zhàn)馬戰(zhàn)死疆場,戰(zhàn)士繼續(xù)戰(zhàn)斗的大無畏精神。
2.通過與驢的對比體現(xiàn)馬的地位
①atni? t?pkini ar ?m?s, e??kni? t?pkini ar.
被馬踢不算恥辱,被驢踢才算恥辱。
②at at bil?n tepi?idu, atni? e??k bil?n tepi?kini n?d bar.
馬跟馬撕咬,哪有馬跟驢撕咬的。
③at ???g jygyr?jdu, e??k d??g jygyr?jdu.
馬在戰(zhàn)場上奔馳,驢在旅店間穿行。
以上的幾條諺語,拿馬和驢進行了比較,馬的高貴和驢的低下形成強烈的對比。從這兩種動物懸殊的認知中,我們可以發(fā)掘出游牧文化在維吾爾人民心中留下的印記。鑒于馬從游牧時期起就對維吾爾族的先民們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馬在維吾爾族的文化體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而驢則是在農耕時代有著較為重要意義的動物,因為驢體型較小,耐力強且好養(yǎng)活,常在農業(yè)社會中從事馱運、耕種、磨米等農事活動??梢哉f驢是農業(yè)社會的一種標志性的文化形象。馬懂人更懂人心,反之驢則是固執(zhí)、愚鈍的形象象征。馬和驢的文化形象對比,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維吾爾文化體系中游牧文化的積淀。
(二)反映有關馬的特質的諺語
馬蹄和馬的牙口,也是維吾爾語馬的諺語中衡量馬匹的一個重要指標。例如:
①at alsa? tujiqi?a qara, qoj alsa? quliqi?a qara.
買馬看蹄,買羊看耳。
②at alsa? ?i?i?a qarap al, dost tutsa? dili?a qarap
買馬看牙口,交友看心地。
③at aji?i bil?n tapar, ad?m qoli bil?n
找馬看蹄跡,尋人看手印。
由此可見,維吾爾人自古以來對于識馬、選馬的研究之深,并善于運用形象的比喻來暗示很多社會生活的經驗及準則。
諺語中有關養(yǎng)馬知識的諺語例如:
④bed atni? ozuqi, topa saman doziχi
苜蓿是馬的養(yǎng)分,灰拌草是馬的地獄。
諺語④體現(xiàn)出在飼養(yǎng)馬時,可以給馬喂食苜蓿,不但可以喂飽馬,更能促進馬的消化。但是如果馬不慎攝入了灰拌草,那馬就很有可能因為消化不良而死。從④中我們可以看出維吾爾族在飼養(yǎng)馬方面悠久的歷史,以及維吾爾先民們對馬生活習性的了解。
(三)關于“馬”的諺語所體現(xiàn)的維吾爾游牧文化
對游牧民族來說,馬的馴化對人類來說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其特殊的生理構造,具有其他動物不可多得的可騎性,人類征服馬之后便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工具。馬對于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馬作為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生產工具,使其能更有效地控制更大范圍的大群牲畜。在冷兵器時代,馬又是游牧民族克敵制勝的重要戰(zhàn)略工具,游牧民族依靠馬的存在,因為其強大的沖擊力,多次擊敗農業(yè)民族,因此馬在游牧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羊在維吾爾人民的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維吾爾人民最常見的肉食來源,同時羊毛、羊皮的相關制品也在維吾爾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據(jù)統(tǒng)計,有關羊的諺語一共113條,占諺語總數(shù)的1.7%。
(一)反映羊的現(xiàn)象與習性的諺語
1.羊在維吾爾社會中的象征
①baj bolaj des?? qoj qil, kyz p?slid toj qil
想當巴依就養(yǎng)羊,秋天就能把婚辦。
②bajni baj qil?an ??k bil?n qoj, hurun jigitk n?diki toj
讓巴依更富有的是山羊和綿羊,讓懶小伙成家立業(yè)的是什么。
諺語①中可以看出,羊在維吾爾社會中被看成是個人財富的重要象征。巴依在維吾爾語中就是財主、有錢人的意思。這與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中土地被作為衡量財富的重要標準不同。在轉入農耕經濟之后,維吾爾民族依舊把羊作為個人財富的重要標準,諺語②體現(xiàn)出了羊給維吾爾族帶來了財富,也體現(xiàn)出維吾爾族自古以來對勤勞的贊美和認可。這無疑是受到了他們曾經經歷的游牧社會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在游牧社會中牲畜就是社會和個人財富的重要象征。這一習俗一直影響著維吾爾民族的財富觀,并在諺語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2.通過羊肉的價值體現(xiàn)出羊的地位
羊肉肉質鮮美,是維吾爾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材,因此平日里招待客人也從來離不開羊。羊以及羊肉在維吾爾文化中被賦予了盛情美意的色彩。
①s?l?t t?gid?, ?imm?t qojda
派頭要數(shù)駱駝,盛情要數(shù)羊。
諺語①通過羊的數(shù)量來顯示出主人的盛情程度,反映出了羊在賓客宴請當中所承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②semiz qojni? ?mri qisqa
肥羊壽命短。(槍打出頭鳥。)
諺語②通過羊身上的肉過盛,體現(xiàn)出盛極即衰的狀態(tài),并與漢語諺語中的(槍打出頭鳥)相得益彰,體現(xiàn)出一種由盛轉衰的結果;而諺語③則反映出肥羊在維吾爾族的文化中代表著自己的命數(shù)也即將終結。例如:
③semiz qoj ?zini kanarda k?r?r
肥羊能在掛肉棒上看到自己。
屠夫與屠夫之間,除了羊可能很少有其他的話題。每個人都會談論與自己職業(yè)相關的話題,這點在維吾爾族諺語里也有體現(xiàn),例如:
④qassapni? qe?ida qojni? gepi, d?llalni? qe?ida
tojni? gepi
屠夫談論羊,媒人談論婚禮。
⑤toχu g??i so?uq, ??k g??i qoqaq
雞肉是涼性的,山羊肉是熱性的。
諺語⑤反映了維吾爾醫(yī)學的理念,根據(jù)維吾爾民族傳統(tǒng)的哲學觀,即世界上的物質是有“火”“氣”“土”“水”四大元素構成的,維吾爾民族發(fā)展了他們的醫(yī)學體系,同時把這些醫(yī)學觀和飲食有機結合起來,他們認為羊肉是熱性的,而雪雞肉則是良性的。根據(jù)這些觀點,維吾爾族在飲食上還注意通過食物的搭配調和來維護自身的健康。
(二)從羊的諺語中看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變遷
既然維吾爾族從游牧社會到現(xiàn)在一直都離不開羊,那么從相關的諺語中,就可以探尋他們所經歷的社會變遷。
①qojni kep?kk al, qoj?ini altun?a al.
羊用麩皮換,羊倌用黃金換。
②bazar baqqalni?, ??k baqqanni?
巴扎屬瓜果販,山羊屬牧羊人。
除了上述的兩條諺語表明在一定時間甚至充當了固定交換物的象征,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維吾爾先民們從農耕的單一經濟形態(tài)轉變?yōu)樯藤Q交易的雛形。
(三)關于“羊”的諺語所體現(xiàn)的維吾爾游牧文化
通過對維吾爾諺語中羊的描寫進行分析表明,羊作為維吾爾飲食、宗教、祭祀、運動等方面最頂級的動物,在維吾爾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從羊的外形、習性、飲食、飼養(yǎng)、挑選等方面, 維吾爾人都有著自己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又因為羊在游牧民族中是最重要的物品,且是人們最重要的肉食來源,其在維吾爾文化發(fā)展中享有至高的盛譽,甚至是維吾爾族的象征。
游牧生活、生產中主要是圍繞牲畜的生產消費進行的。因此,牲畜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更是整個游牧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維吾爾語諺語中“馬” “羊”的部分諺語的分析,論證了維吾爾族在長期以來的生產生活中,游牧文化的的意義及影響極其深遠,并伴隨著維吾爾族進入農業(yè)社會之后,還與畜牧經濟等并存。通過對以上兩種維吾爾族人民長期以來馴養(yǎng)的畜類為意象的諺語中我們可以得出:在生產生活中,每個民族都會與動物發(fā)生聯(lián)系,尤其是那些已經被馴化并和人類關系非常密切的牲畜。各民族在長時間的接觸中會對這些動物產生認知,形成特殊的文化定位,使得各種牲畜具有了民族特點的文化形象,并從這些具體的意象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古時候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的痕跡以及其中包含的文化。
注釋:
①華錦木,劉宏宇.維吾爾語諺語與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阿里木·卡德爾,趙世杰.維漢諺語.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2]阿不利孜·艾買提.維吾爾諺語祥解詞典.喀什:喀什人民出版社,2001.
[3]張勇.維吾爾諺語中比喻手法的運用[J].語言與翻譯,2002(4).
H136
A
毛選(1993-),男,回族,新疆昌吉人,新疆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維漢雙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