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詐騙“瞄準”社會經驗不足的大學生
江蘇省南京市公安局棲霞分局通過對去年同期南京仙林大學城地區(qū)的詐騙案件進行梳理,根據發(fā)案特點提出防范策略,為大學新生支招。
一、冒充“公檢法”詐騙:2015年9月1日16時許,受害人袁某在大學宿舍內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南京市郵政局的工作人員,稱受害人有一封關于貸款的快遞未簽收。受害人說自己未辦理過貸款。犯罪嫌疑人于是便稱受害人的個人信息可能被泄露了,有人冒充受害人進行貸款。隨后,嫌疑人幫受害人將電話自動轉接到所謂的北京市東城區(qū)公安機關。接電話的犯罪嫌疑人稱其在辦案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受害人的個人信息被泄露,涉及一起詐騙案件,現(xiàn)要對受害人個人銀行賬戶進行審查。受害人先后兩次向對方提供的銀行賬號轉賬,共計損失3300元。
二、冒充熟人或老師詐騙:2015年9月3日,受害人苗某在某高校宿舍內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受害人的論文指導老師,稱因有事需要給學校領導送禮現(xiàn)向受害人借款。受害人向對方提供的賬號轉賬,共計損失5萬元。
三、淘寶退款型詐騙:2015年9月19日7時許,受害人陳某在學校上網購物時,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淘寶客服人員,稱受害人在該網站購買的物品因系統(tǒng)問題現(xiàn)要退款給受害人。嫌疑人發(fā)來一個鏈接讓受害人操作,受害人在該網站內填寫了個人身份信息、銀行賬戶、手機號碼并將收到的驗證碼填入,共計損失6200元。
四、網上購買游戲裝備詐騙:2015年9月27日20時許,受害人施某在學校宿舍上網玩游戲,看到嫌疑人在網上發(fā)布一條出售游戲裝備的廣告,受害人用QQ與嫌疑人取得聯(lián)系,雙方談好價錢后,被害人通過支付寶以及QQ紅包先后向對方轉賬損失900元。
一、目標特定:嫌疑人利用不法渠道獲取受害人個人信息后,有意識地針對在校大學生特別是大一新生進行詐騙。這些學生初次離開父母,辨識和警惕能力差,容易上當受騙。
二、成員固定:嫌疑人一般為南方口音,通常采用電話與受害人進行聯(lián)系,且電話號碼開頭多為“0086”“177”等,這些號碼均非實名制登記,與常規(guī)客服電話號碼相結合,具有較強的迷惑性。
三、目的明確:嫌疑人編造各種謊言,最終目的都是為騙取受害學生錢款。
一是要克服自身“貪念”。面對不法分子的各種電信詐騙手段,要堅信“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不會掉餡餅”,以免上當受騙。
二是要注意個人信息保密。不要輕易將自己或家人的身份信息、通訊信息等資料泄露給他人。對于親朋好友意外受傷等要求借錢的短信、電話,要仔細核對,可以采用視頻對話以及向其他親友核實等方法,確認信息真實性后再進行轉賬匯款。此外,還要注意保密自己的網購信息。
三是要對陌生電話多長心眼。對于以“0086”“177”等開頭的號碼多留心眼,即使對方聲稱是公安、法院、銀行等單位和機構的工作人員,也必須掛斷電話并撥打110進行舉報。
四是遇到此類詐騙時不要驚慌失措。政府部門不會采取電話方式辦理案件,收取任何罰金、保證金也不會采取銀行轉賬的方式。遇到這類電話,最好不予理會,同時掛斷電話并撥打110向當地公安機關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