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河南中醫(yī)學院外語學院,鄭州 450046)
【中醫(yī)寫作與翻譯】
功能主義視角下的中藥方劑名翻譯探析*
李蕾
(河南中醫(yī)學院外語學院,鄭州 450046)
中醫(yī)方劑名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翻譯時應注意這些信息的加工和處理。故從功能主義視角分析中藥方劑名的翻譯,總結(jié)分析當前方劑英譯名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及其原因,并結(jié)合方劑名稱的不同構(gòu)成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由于不同類型文獻的翻譯功能不同,方劑名的譯法也存在著較大差異。
功能主義;方劑名;翻譯
當前中藥方劑翻譯缺乏統(tǒng)一標準,存在譯文不規(guī)范甚至誤譯等問題,給海外消費者及醫(yī)療工作者帶來諸多不便。因此,針對中藥方劑名稱翻譯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中藥方劑名有獨特的命名規(guī)律,翻譯時應結(jié)合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要準確翻譯方劑名,首先要分析其名稱的構(gòu)成特點及使用功能,然后才能確定相應的翻譯策略。語言功能的劃分最早見于 Karl Buhler的語言工具功能模式,后來 Katharina Reiss以此為依據(jù)把文本類型分為 3種,即信息型(informative)、表 情 型 (expressive)和 操 作 型(operative)。信息型文本通常文字簡樸,所述事實包括信息、知識、觀點等。表情型文本指創(chuàng)作性作品,作者地位顯著,傳遞信息的形式特別,語言具有美學特點。操作型文本的目的是引誘行為反應,即感染讀者或接收者并使其采取行動,語言的形式通常是對話性的,其焦點是呼吁或感染[1]。功能主義理論廣泛應用于多種文體翻譯研究,但很少應用于中藥方劑名的翻譯研究。
方劑名主要歸屬于信息型文本,也有部分屬于表情型文本。信息型文本一般采取直譯的方法,而表情型文本既可使用直譯法突出其形象描述,也可用意譯法突出其信息的傳達。如“泰山磐石散”一方的名稱形象生動,用“泰山”和“磐石”喻指該方養(yǎng)血安胎的功效,其中既有傳達信息的功能,也有表情的功能。翻譯時基于不同的功能也會有不同的譯法,如“Rock of Taishan Fetus-quieting Powder”的譯法突出了其形象的描述,也兼顧了功效的表達。而“Miscarriage Preventing Powder”的譯法則注重其傳達信息的功能,忽略了其表情的功能。這就使得方劑名翻譯出現(xiàn)同名異譯的現(xiàn)象。再如“玉真散”和“異功散”在有些譯文中都被譯為“Powder with Marvelous Effect”。實際上,這兩種方劑配方和功效都大不相同?!坝裾妗焙汀爱惞Α边@2個名稱通過修辭手法突出其功效,但翻譯時如果僅著眼于這種情感的表達,就妨礙了其信息性功能的實現(xiàn)。還有“玉女煎”和“石膏湯”中的主要成分都有“石膏”,但成分和功效都不完全相同,如果都統(tǒng)一譯為“Gypsum Decoction”,就會讓人誤以為它們是一種方劑。“玉女煎”的修辭手法和情感表達功能在翻譯時要讓步于其傳達信息的功能,采用意譯的方式。而“石膏湯”則應采用直譯的方法,傳遞其主要成分為石膏的信息[2]。
方劑名中體現(xiàn)出一些中國語言獨有的特點,翻譯成英語以后是刪減、轉(zhuǎn)換還是保留,取決于翻譯的文體和目的。如醫(yī)生在開處方時用音譯形式就可以有效溝通,但旨在普及中醫(yī)文化的文獻翻譯就應該保留一些中國文化特色,即一些“異域風情”,激發(fā)讀者對中醫(yī)藥文化的興趣。濫用音譯不利于文化信息的傳遞,過度意譯又可能影響其流通性。不同文獻中的方劑名功能也各自不同,主要功能有:一是傳遞醫(yī)藥學信息,如藥品說明書和藥典中的翻譯,包含中藥構(gòu)成或藥效;二是傳遞文化信息,如中醫(yī)養(yǎng)生文化中的“藥食同補”及中醫(yī)基礎理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都在方劑名中有所體現(xiàn)。
蔣建勇等分析了305份中成藥方英譯本,發(fā)現(xiàn)樣本中在翻譯性狀、功能時仍不統(tǒng)一,在音譯、英譯和拉丁文的使用方面也很混亂,翻譯策略不夠統(tǒng)一,與企業(yè)形象不夠關聯(lián)。港澳臺及東南亞地區(qū)在英譯策略和格式上體現(xiàn)出較高的翻譯水平。以往的譯法包括音譯加注、直譯、意譯等,其中以音譯為主[3]。音譯法簡單明了,便于傳播,避免了因方劑命名復雜引起的翻譯不統(tǒng)一。但如果全部使用音譯,方劑名中所反映出的中醫(yī)藥文化背景就不能為讀者所理解,造成原語文化在譯文中的遺漏和缺失。2007年通過的《中醫(yī)基本名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提出,方劑名應采用雙譯法,在每個方劑詞條后按順序列出漢語拼音名及英譯名,漢語拼音以中藥名為單位劃分音節(jié)。這種譯法兼顧了方劑名的實用性、簡潔性及文化傳遞性,已為許多譯者所采用。
方劑翻譯在不同類型文獻中的譯法也大不相同,在藥典、藥品說明書中主要采用漢語拼音譯法,方便藥品的流通,避免因譯名差異引起的誤解。而文學或中醫(yī)藥學典籍中的翻譯,則注重對文化背景知識的詮釋和譯介,突出方劑名稱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中醫(yī)藥文化。方劑中中藥名的翻譯采用拼音、英語還是拉丁語,取決于翻譯目的和譯文的功能。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的方劑名翻譯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的方劑名翻譯由拼音名、漢語和英文名三部分構(gòu)成,英譯時多采用漢語拼音加劑型的方式,如“艾附暖宮丸”被譯為“Aifu Nuangong Wan(Aifu Nuangong Pills)”。有些方劑的譯名采用的是拉丁學名,如“安神膏“被譯為”Anshen Gao (Decoctum Tranquilizici Concentratum)”。有少數(shù)方劑名中出現(xiàn)了藥物的英譯名,如“益母草口服液”被譯為“Yimucao Koufuye (Motherwort Herb Mixture)”。極少數(shù)方劑名全用漢語拼音翻譯,如“桂林西瓜霜”被譯為“Guilin Xiguashuang(Guilin Xiguashuang)”。
藥典中出現(xiàn)的中成藥劑型大多采用統(tǒng)一標準,如散 (powder)、合劑(mixture)、膠囊 (capsules)、軟膠囊 (soft capsules)、片/含片 (tablets)、茶(tea)、顆粒 (granules)、栓 (suppositories)、糖漿 (syrup)、藥酒 (wine)、水 (tincture)、注射液 (injection)、搽劑(liniment)、膏 (plaster)、丸 (pills)等。丸劑具體還包括濃縮丸 (concentrated pills)、水丸 (watered pills)、大 蜜 丸 (big honeyed pills)、膠 丸 (oil capsules)、滴丸 (dripping pills)等?!耙骸焙汀翱诜骸倍嘧g為“mixture”,也有譯為“Oral Liquid”的,如九味羌活口服液被譯為“Jiuwei Qianghuo Mixture”,而藿香正氣口服液被譯為“Huoxiang Zhengqi Oral Liquid”。
膏劑通常譯為“plaster”,如“暖臍膏”被譯為“Nuanqi Gao(Nuanqi Plaster)”。此外,膏劑也有幾個不同的譯法,如“二冬膏”被譯為“Erdong Gao (Erdong Concentrated Decoction)”,“枇杷葉膏”被譯為 “Pipaye Gao (Loquat Leaf Concentrated Decoction)”,其“膏”字都統(tǒng)一譯為“Concentrated Decoction”。還有,“復方雞血藤膏”被譯為“Fufang Jixueteng Gao(Compound Kadsura Extract)”,此處的“膏”字被譯為“Extract”,而“馬應龍麝香痔瘡膏”中又譯為“ointments”。個別劑型在方劑名中沒有指明,也補充譯出來了,如“坎離砂”被譯為“Kanlisha (Kanli Coarse Powder)”, “腦 樂 靜”被 譯 為“Naolejing(Naolejing Syrup)”。
拼音翻譯避免了誤譯和亂譯,也丟失了方劑名中原有的文化和語言色彩,特別是一些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名稱,如“左金丸”在藥典中被譯為“Zuojin Wan(Zuojin Pills)”,因藥典作為規(guī)范性的辭書,注重對藥品成分、功效的分析,不能過多涉及文化背景的闡釋,故采用音譯法是較好的選擇。
2.2 典籍中方劑名的翻譯
袁炳宏對比楊憲益和David Hawkes的2個《紅樓夢》英譯本,認為書中方劑名的翻譯不夠?qū)I(yè),僅理解其表面含義,忽略了文字背后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文化、歷史等深層含義,也忽略了古漢語文義的演變,許多方劑的隱含意義沒有得到再現(xiàn)。如楊憲益將“香薷飲”譯為“herbal medicine”,沒有揭示出藥物成分,而 David Hawkes將其譯為“elsholtzia leaves”也不夠準確。因為香薷不是僅葉子部分入藥,而 且 劑 型 是 powder,所 以 譯 為“Elsholtzia powder”比較好。此外,以“藥物數(shù)量+主要藥物或功效+方劑類型”形式命名的方劑也很容易被誤解,如“四神散”、“十香返魂丹”、“八珍益母丸”等。楊憲益把“四神”譯為“Four-Spirit Powder”,意思有悖于原文。其實,四神是用來形容4種藥的奇妙效果,所以可譯為“Powder for Four Miraculous Drugs”。參照拉丁語的藥品命名法,英語譯文可采用“劑型(名詞主格)+原料藥(名詞屬格)”的形式。如“復方大黃散”譯為“Drink of Red Sage”,“泰山磐石散”譯為“Powder for Preventing Miscarriage”,“八珍丸”譯為“Bolus of Eight Ingredients”等[4]。
方劑可翻譯為 Prescription或者 Formula。根據(jù)命名方法的不同,可分為“藥物+劑型”、“功效+劑型”、“藥物+功效+劑型”、“單純功效”等4種構(gòu)成方法。方劑常由多種藥物構(gòu)成,名稱中或只用單味主藥,或列出2味甚至更多主藥的名稱,有時采用“數(shù)字+概述+劑型”的方式,如“六君子湯”可譯為“Liujunzi Tang(Six Gentlemen Decoction)”。
3.1 藥物+劑型
方劑名中只有單味主藥出現(xiàn),翻譯時適合用音譯加直譯的方式。因為單味藥名稱較短,所以直譯時一般采用“藥物 +劑型”的翻譯方法。如“葛根湯”可譯為 “Gegen Tang (Kudzuvine Root Decoction)”,“枇杷葉露”可譯為“Pipaye Lu(Loquat Leave Syrup)”。音譯有助于回譯和確定方劑名稱,但有時不能單獨使用,因為單純的音譯對于讀者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沒有任何幫助。
方劑名中出現(xiàn)2味主藥,翻譯時適合用音譯加直譯的方式。如果2味藥的名稱較短,可以采用與單味藥相同的譯法,即“藥物+劑型”。如“蔥姜湯”可譯為“Congjiang Tang(Scallion White and Ginger Soup)”。如果2味藥的名稱稍長,可將劑型放在前面翻 譯,如“蔥 豉 湯”可 譯 為“CongchiTang (Decoction of Scallion and Fermented Soybean)”。
方劑名中如果出現(xiàn)3個或3個以上的主要藥物成分,翻譯時最好采用“劑型+成分”的方法,顯得層次更為清楚。如“黃芪姜棗湯”可譯為“Huangqi Jiangzao Tang (Soup of Milkvetch, Gingerand Jujubes)”,“芪芍及草湯”可譯為“Qishao Jicao Tang (Decoction of Milkvetch,Bletilla and Liquorice)”。
3.2 功效+劑型
有的方劑名中凸顯藥劑的功效和劑型,翻譯時可采用“v-ing+劑型”的方式,如“清肺湯”可譯為“Qingfei Tang(Clearing-lung Decoction)”,“保肺散”可譯為“Baofei San(Lung-healing Powder)”。另外,也可譯為“劑型+功效”的形式,如“消谷丸”可譯為“Xiaogu Wan(Pills for Grain Digestion)”“重型消黃湯”可譯為“Zhongxing Xiaohuang Tang(Decoction for treating Severe Icteric Hepatitis)”。或根據(jù)情況譯成其他形式,如“氣血雙補方”可譯為“Qixue Shuangbu Fang(Dual Supplementation Formula of Qiand Blood)”。
3.3 藥物+功效+劑型
這種方劑包含的信息太多,所以要翻譯得盡量緊湊,避免過于冗長拖沓的譯文。如果包含的藥物數(shù)量較少,可以采用“功效+藥物+劑型”的形式翻譯,如“栝樓止咳湯”可譯為“Gualou Zhike Tang (Cough-arresting Snakegourd Decoction)”,“加味生脈湯”可 譯 為“Jiawei Shengmai Tang (Pulsepromoting Magnoliavine Decoction)”,“半夏瀉心湯”可譯為“Banxia Xiexin Tang(Heart-draining Pinellia Decoction)”,“茯苓和胃湯”可譯為“Fuling Hewei Tang(Stomach-strengthening Tuckahoe Decoction)”,“清胃竹茹湯”可譯為“Qingwei Zhuru Tang (Stomach-clearing Bamboo Shavings Decoction)”,“黃芪建中湯”可譯為“Huangqi Jianzhong Tang(Centerfortifying Milkvetch Decoction)”。如果包含的藥物數(shù)量較多,可以采用“功效 +劑型 +藥物”的形式翻譯,如“魚腥五味子平喘湯”可譯為“Yuxing Wuweizi Pingchuan Tang(Antiasthmatic Decoction of Heartleaf Houttuynia and Chinese Magnoliavine Fruit)”,“二甲調(diào)肝湯”可譯為“Er’jia Tiaogan Tang(Liverregulating Decoction of Pangolin Scales and Turtle Shells)”。
3.4 其他類
有的方劑只凸顯其功效,可以采用直譯法,如“哮喘平一號”可譯為“Xiao chuanping Yihao (Number 1 Asthma-calming Drug)”,“療肺寧”可譯為“Liaofei Ning(Lung-healing Drug)”。而有些方劑未提及藥物成分,僅從外觀描述其特征,有的還使用隱喻手法。如“紫雪”因外觀如“霜雪紫色”,且藥性屬于大寒,冷若霜雪,故此得名“紫雪”。在藥品說明書中出現(xiàn)時,采用音譯法有利于藥品的識別和流通。然而在翻譯介紹中藥名詞典故的書籍中可以詳加闡釋,幫助讀者理解藥方背后的中國文化。有人著重譯其功效,將“紫雪散”譯為“Anti-pestilence and Fever Powder”,但只字未提其形態(tài)?;谒幤妨魍ê兔Q理解兩方面的考慮,建議譯為“Zi Xue (Purple Snow)”,然后加以注解。相對應的“紫雪丹”可譯為“Zixue Dan(Purple Snow Elixir)”,“紫雪散”可譯為“Zixue San(Purple Snow Powder)”。
中藥方劑名的命名方式多樣,反映出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各個方面的影響。翻譯時要考慮是否能為西方讀者所理解和接受,盡可能采用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譯名,準確傳達原文的概念和內(nèi)涵,并注意名稱的簡潔性,避免拖沓冗長的翻譯,以便于西方讀者理解與識記。從語言功能角度上看,就是要突出其傳遞醫(yī)藥文化信息的功能,不過分突出其傳情表意的功能,從而保證其語言交際功能的實現(xiàn)。
[1]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65-70.
[2]朱薇,李敏杰,等.中藥方劑名稱英譯現(xiàn)狀及對策[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5):328-330.
[3]蔣建勇.中藥方劑名翻譯策略趨勢的實證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3,33(7):993-995.
[4]袁炳宏.《紅樓夢》中中醫(yī)藥方劑名稱翻譯的問題[J].文教資料,2010,12:40-42.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ormula Names:In View of Functionalism
LI Le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46,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formula names are greatly culturally loaded,which are supposed to be translated properl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ormula names,points out causes of the translation disorganization,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its compositions.Due to different translation functions of varied documents,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lso vary greatly.
functionalism;formula names;translation
H162
:A
:1006-3250(2016)03-0415-03
2015-07-08
河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14A880008);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4BYY021,2014CYY017);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5-ZD-21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14YJA740062)。
李 蕾(1981-),河南鄭州人,從事中醫(yī)英語教學與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