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靜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北京 100088
?
社會轉型期民間糾紛的特點及解決機制
夏文靜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北京100088
摘要:從發(fā)展角度來看,有效化解民間糾紛,解決社會矛盾成為保障經濟社會穩(wěn)步發(fā)展的關鍵之舉。針對我國社會轉型期民間糾紛特點及解決機制展開研究具有一定實效性,對有效化解民間糾紛矛盾有積極作用與價值。
關鍵詞:民間糾紛;法律;解決機制
一、序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現(xiàn)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全面轉型期。此期間我國在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各領域都發(fā)生著相應變化。在取得卓越發(fā)展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看到社會轉型期間民間糾紛矛盾數(shù)量有所增加,民間糾紛類型和特點發(fā)生了變化。
二、轉型期我國民間糾紛類型與特點
社會轉型期間我國民間糾紛類型主要集中表現(xiàn)為三類,其一是包括土地流轉糾紛、借貸糾紛和鄰里糾紛等在內的民事糾紛;其二是涉及政府行政管理、執(zhí)法等問題的行政糾紛;其三是故意傷害等輕微刑事案件引發(fā)的社會糾紛。
(一)民間糾紛類型
1.民事領域糾紛。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公眾自我保護意識日益增強。過度非理性自我保護行為開始出現(xiàn),導致因民事問題引發(fā)的糾紛激增。其中以土地糾紛、鄰里糾紛、借貸糾紛和婚姻糾紛等為主。土地糾紛主要是城鎮(zhèn)土地征收和農村土地流轉等原因觸發(fā)的社會矛盾與糾紛,鄰里糾紛則因公眾自我維權保護意識的強化而增多,而借貸糾紛和婚姻糾紛也是民事領域常見的社會矛盾糾紛之一。總體來看民事糾紛是民間糾紛的主要類型。
2.行政領域糾紛。隨著各級政府法治建設水平的日益提升,依法行政已經成為常態(tài)。但行政管理、執(zhí)法等行政行為引發(fā)的社會糾紛并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造成行政領域糾紛增多的原因有兩方面,其一是公眾維權意識越發(fā)強烈;其二是法律法規(guī)細化程度的提升,使行政管理等行為觸及更多民間既得利益。
3.輕微刑事案件引發(fā)的糾紛。公民在生產生活中的偶發(fā)事件引發(fā)的輕微刑事案件較為常見??傮w來看,輕微刑事案件與民間糾紛之間相互交集。輕微刑事案件得不到有效化解,有可能激發(fā)社會矛盾,進而產生更為嚴重的矛盾糾紛。
(二)民間糾紛特點
其一是民間糾紛具有廣泛性。民間糾紛的主體和客體決定著民間糾紛具有廣泛性的基本特點。民間糾紛主體中包括了雙方與多方,其中有公民也有個體戶和企業(yè)法人等,糾紛客體中有婚姻糾紛、鄰里糾紛、土地糾紛和借貸糾紛等等。
其二是民間糾紛具有一定復雜性。民間糾紛隨著社會發(fā)展而有所增多和產生相應變化,當前來看民間糾紛具有一定復雜性。由于社會生產生活具有復雜特征,因此產生的社會矛盾糾紛必然存在復雜性,民間糾紛客體也就出現(xiàn)多元化,既包括物,也包括行為和身份等。
其三是民間糾紛具有突出的長期性。長期性是民間糾紛的一大特點。除了個別糾紛問題以外,多數(shù)的糾紛都有一個產生的過程。
(三)民間糾紛解決機制分類
1.彼此和解。和解一直以來都是化解民間糾紛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屬于民間私力救濟的方式。矛盾糾紛雙方或各方要相互作出讓步,進而對化解糾紛事項達成共識。當前學界普遍認為,和解是與糾紛具有實質關聯(lián)性的主體(當事人)自愿選擇或自愿形成解決糾紛的方案或接受他人提供的糾紛解決方案的基于‘合意’的解決糾紛的方式。
2.人民調解。人民調解是被實踐證明了具有突出效果的民間糾紛解決機制。民間調解組織是根據(jù)我國憲法及其他相關法律建立和運行的民間糾紛解決機構。該機制是由民間調解組織主持,對民間糾紛進行調解。
3.訴訟。訴訟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民間糾紛的一種方式。訴訟作為一種糾紛解決機制是解決民事問題所引發(fā)糾紛的關鍵措施和辦法。現(xiàn)階段民事訴訟已經成為解決民間糾紛的基本途徑。
(四)民間糾紛調解工作意義
民間糾紛調解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兩方面意義。其一是民間糾紛調解工作直接影響著社會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只有切實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糾紛,才能避免因矛盾糾紛激化而產生更為嚴重的負面影響。其二是民間糾紛調解工作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三、完善民間糾紛解決機制
(一)完善民間糾紛解決機制結構
在實際的民間糾紛解決過程中,我們要積極探索訴訟機制與非訴訟機制的有效結合,進而形成一套更為科學的民間糾紛解決機制結構。該機制結構的形成能夠提升民間糾紛化解的規(guī)范性,同時也能夠突出體現(xiàn)訴訟的價值與作用,提高司法權運行的靈活性,為化解民間糾紛開拓更為簡便和完善的途徑。
(二)給予法院更大發(fā)展空間
結合當前民間糾紛特點,可以考慮適度給予基層法院更大發(fā)展空間,在依法基礎上體現(xiàn)糾紛化解的便捷性。在實際化解矛盾糾紛的過程中,法院要結合社會轉型期固有特點,合理適用法律,使案件裁判和調解符合當?shù)厝罕姷恼x觀,避免法律與當?shù)厝罕姼星楫a生直接沖突。
(三)合理配置司法資源
在現(xiàn)有的司法體系框架下,我們要合理配置基層司法資源,放寬民間糾紛化解機構成立和運行的基本條件,允許具備資格的機構承擔民間糾紛的解決職能,進而提升民間糾紛解決機制覆蓋面。
[參考文獻]
[1]陳丹,陳柳欽.新時期農村土地糾紛的類型、根源及其治理[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06).
[2]田瑤.基層司法的路徑探索——論“陳燕萍工作法”中的“法官能動”[J].社會科學家,2011(04).
[3]朱景文.中國法治道路的探索——以糾紛解決的正規(guī)化和非正規(guī)化為視角[J].法學,2009(07).
作者簡介:夏文靜(1989-),男,漢族,甘肅臨洮人,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2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