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華
(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重慶 萬州 404120)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辨病論治探析*
李勇華
(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重慶 萬州 404120)
分析認為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核心病機為氣陰兩虛,氣、血、水互結,可以作益氣養(yǎng)陰、行氣、活血、利水的辨病治療,并提出辨病治療處方應注意病證關系、主兼證關系、病位病性關系、標本關系和水邪的多種祛除途徑。分析辨病論治方藥選用,提出益氣養(yǎng)陰以黃芪生脈散合二至丸為佳,疏肝、疏理脾胃以行濕中氣滯,從肝、脾、腎、肺利水消腫,注重配合通利大便協(xié)同消水,適當根據(jù)西醫(yī)所辨之“病”加用抗病毒、調節(jié)免疫、護肝、軟肝、利水、生血中藥或配合小劑量西藥利尿劑。示范以黃芪生脈散、二至丸、茵陳四苓湯、茵陳蒿湯、二金湯等化裁為消臌湯作為基本方應用于臨床。
辨病論治;肝硬化;腹水;益氣養(yǎng)陰
中醫(yī)辨病論治在針對中醫(yī)或西醫(yī)概念之某病,相對固定治療方案,常在基本方的基礎上,再隨“證”或“癥”稍作變化治療,有應用簡便、療效突出的優(yōu)勢。但實際除極個別特效驗方外,辨病論治必須是基于該病的核心病機突出并分布普遍之上,并不能拋棄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本特點。我國乙肝患者眾多,久治不愈而發(fā)展到肝硬化、失代償后腹水的出現(xiàn)是常見表現(xiàn)。肝硬化腹水遷延難愈,病情易反復,尤其是頑固性腹水,西醫(yī)的利尿、護肝、補充白蛋白等措施亦收效甚微,而這恰是中醫(yī)治療具有優(yōu)勢的病種和病期。據(jù)長期臨床觀察,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能辨病治療且療效可靠,現(xiàn)探析如下。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乙型肝炎以乙肝病毒為啟動因素,導致機體出現(xiàn)免疫等方面一系列反應,肝臟反復炎癥,出現(xiàn)肝纖維化和假小葉而成為肝硬化,常伴有肝損害、門脈高壓、脾功能亢進等諸多表現(xiàn),若有腹水即表明已到肝硬化失代償期。因此,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辨病論治所辨西醫(yī)之“病”,當注重著眼于乙肝病毒、肝纖維化(肝硬化)、肝損害、門脈高壓(腹水)、脾功能亢進(血細胞減少)等病理因素或環(huán)節(jié)。
乙肝病毒(HBV)具有傳染性,從慢乙肝、肝硬化的臨床證候看,又具有中醫(yī)病因“濕”的屬陰、傷陽、困脾、重濁、黏滯特性,筆者依其中醫(yī)屬性冠名為“疫濕”[1],濕濁為害貫穿慢乙肝發(fā)展的整個病理過程[2]。久病抑郁,氣機不暢,肝失條達,氣滯血瘀,或橫逆犯脾胃,健運不及,進一步集聚水濕。氣滯水停,濕濁內郁,困阻中焦,可郁而化熱。日久遷延,氣血失調,氣滯血瘀,壅塞脈絡,氣血水結。邪滯日久,纏綿不愈,耗傷正氣,尤以氣陰為主,導致氣陰兩虛。因此慢乙肝肝硬化腹水尤其是后期,其核心病機為本虛標實,虛以氣陰兩虛為主,實以氣滯、血瘀、水停為主。其病機與《中醫(yī)內科學》教材[3]所論“鼓脹”一致,也與臨床證候相符。此類患者短氣、乏力、易感冒、口干不欲飲、心煩、舌紅少苔,尤其是久用利尿中西藥物者顯為氣陰兩虛。情志抑郁,脅悶腹脹,便滯不爽,面暗黑,肌膚赤縷,脅下積塊,腹脹水蕩,顯為“氣、血、水互結”。若論臟腑、肝(膽)、脾(胃)、腎(膀胱)相關為主,然患者多有胸腹脹悶、喘滿、便滯不爽,故與肺(大腸)亦明顯相關。
2.1 治則治法
針對本虛標實的病機,一般病情較緩,故治宜扶正祛邪緩圖,即益氣養(yǎng)陰、行氣活血利水,在此基礎上辨病處方。針對所辨西醫(yī)之“病”,處方時宜注意適當選用抗病毒、調節(jié)免疫、護肝、軟肝、利水、生血的中藥。
2.2 處方注意
注意病證關系。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屬于中醫(yī)“鼓脹”,益氣養(yǎng)陰、行氣活血利水是針對疾病核心病機的處理,本質上并未脫離中醫(yī)最大的治療特色和優(yōu)勢“辨證論治”。針對西醫(yī)之“病”,基于現(xiàn)代中藥藥理研究成果而選用抗病毒、抗纖維化、護肝利尿等中藥治療,注意所選中藥的性味歸經(jīng)須與主證或兼證符合,中藥的運用不可違背大體的寒熱虛實,實際上也屬于病證結合。
注意主兼證關系。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氣陰兩虛、氣血水互結主證具有普遍性,但由于機體的復雜,尚有一些較為常見兼有證素如陽虛、濕熱等,處方需作適當處理,注意稍作加減。
注意病位病性關系。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氣虛的主要病位在脾肺,陰虛的主要病位在肝腎,氣滯的主要病位在肝脾,血瘀的主要病位在肝,水停的主要病位在脾肺。這對選方用藥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注意標本關系。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本虛標實,二者來源日久本虛更甚,故祛邪一般不宜竣攻,而宜標本兼治,徐徐緩圖。在標本兼治的基礎上,注意運用中醫(yī)“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可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作適當偏向治療。
注意水邪的祛除途徑。水邪聚集是機體內津液代謝紊亂的結果,調節(jié)臟腑功能、疏通水道是治本之策。若患者苦滿,注意多途徑祛除標實之水邪。汗、吐、下為攻邪常法,但在此病以下法為宜。治療腹水利水消腫是必然的,但筆者體會本病運用下法不僅僅是“利尿”,“通便”亦具有重要意義。保證患者大便較稀軟,每日3~4行,腹水消退效果更佳。運用下法須防傷正,益氣養(yǎng)陰,健脾補肺,攻補兼施,相輔相成。
益氣養(yǎng)陰選用黃芪生脈散最佳。生脈散主治氣陰兩傷、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干作渴、汗多脈虛諸證。方中人參過于溫補,患者氣滯、血瘀、水停、濕熱等實邪積滯,故易于郁火傷正,宜改用西洋參。加用黃芪補氣力強,關鍵是能協(xié)助氣化利水而不傷正。此氣虛病位脾肺,黃芪配西洋參剛柔相濟,不溫不燥。此陰虛病位肝腎,宜再加用二至丸,乙癸同源,津津常潤。現(xiàn)代研究亦表明,生脈散及二至丸均有明顯的保肝作用[4]914。
本病行氣,一則為疏理肝氣,常用香附、青皮等;二則為梳理脾胃之氣,常用厚樸、大腹皮、木香等。氣行則水行,行氣目的在于行濕中氣滯,選方可考慮選用《溫病條辨》中的二金湯。其原文云:“夏秋疸病,濕熱氣蒸,外干時令,內蘊水谷,必以宣通氣分為要,失治則為腫脹。由黃疸而腫脹者,苦辛淡法,二金湯主之?!倍饻珊=鹕场㈦u內金、厚樸、大腹皮、豬苓、白通草組成,行氣利水,清熱利濕結合。肝郁血瘀宜疏肝活血,在選用活血化瘀藥物時,需注意多選歸于肝經(jīng)者如郁金、莪術、茜草等。丹參能保護肝損傷、促進肝細胞再生;赤芍有保肝、抗炎作用;馬鞭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這些活血藥亦可選用。
利水消腫是治療本病的關鍵之一,須注意從肝、脾、腎、肺治療,尤其是脾、腎兩臟。從肺選藥常用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健脾利水常用茯苓皮、薏苡仁,尤其是重用茯苓皮,筆者常用至120 g安全有效。利水消腫之方五苓散選用最多,其中桂枝過于辛溫,膀胱氣化由黃芪代勞,故肝硬化腹水一般不用。除此,活血利水的益母草,清熱利濕的玉米須、冬瓜皮、車前子亦為常用之品。瀉下通腑,推陳出新,能斡旋全身氣機,調達全身津液代謝,故需保證大便稀軟,次數(shù)稍多。綜合判斷,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的大黃為最佳,一般用生大黃。筆者用生大黃常從小劑量開始,逐步觀察調節(jié),單獨用中藥熱湯泡服,總使大便保證每日3~4行,有助快速利水消脹。
根據(jù)西醫(yī)所辨之“病”,在中醫(yī)針對核心病機所處基本方的基礎上,可以病證結合選用部分藥物??挂腋尾《究蛇x用苦味葉下珠、苦參等,抗肝纖維化選用穿破石、桃仁等,王玉潤老中醫(yī)認為桃仁為治療肝硬化的達藥[5]。筆者考慮抗肝纖維化、軟化肝臟,一般單獨加用一個簡單的復方散劑,以丹參100 g、田七100 g、鱉甲150 g、雞內金80 g共研細末,每服5 g,每日2次,效果甚佳。該散劑原用穿山甲,但因價格昂貴而并非必不可少而棄用。脅下脾大,可用祝諶予之合歡皮、白蒺藜藥對;肝功能損害,邪正斗爭激烈,中醫(yī)辨證多有濕熱,可選用茵陳蒿湯或選用田基黃、虎杖、垂盆草等清熱利濕、護肝降酶;血細胞減少尤其是血小板減少,可用當歸補血湯,“三草一豆”(仙鶴草、茜草、紫草、赤小豆)及花生衣;調節(jié)免疫常用菌靈芝、黑螞蟻等。當然必要的西藥輔助治療也能加快患者痊愈,如肝損害較重筆者常用中藥提取物水飛薊素,此為清熱利濕之劑,一般不用滋膩、收斂的甘草制劑或五味子制劑,雖短期效佳但停藥反彈,且從中醫(yī)辨證來看并不合適。晚期腹水患者利尿劑效果并不佳,此時須以中藥為主,稍佐常用的利尿劑,如氫氯噻嗪和安體舒通各1片,每日1次或早晚各1次,緩解后改為隔天1次。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辨病組方為消臌湯:生黃芪30 g,西洋參6 g,麥冬15 g,五味子10 g,女貞子15 g,旱蓮草15 g,茵陳10 g,豬苓30 g,茯苓皮120 g,澤瀉20 g,白術15 g,梔子6 g,生大黃15 g(藥湯泡服,據(jù)大便次數(shù)調整用量),厚樸10 g,大腹皮15 g,通草10 g,雞內金10 g,桃仁10 g,赤芍15 g,田基黃15 g,垂盆草15 g。此基本方為黃芪生脈散、二至丸、茵陳四苓湯、茵陳蒿湯、二金湯等化裁而來,在此基礎上稍作隨證(癥)變化,臨床觀察療效頗佳[6]。
[1]李勇華,趙燕瓊,王光富.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西醫(yī)結合思路[J].中醫(yī)雜志,2009,50(6):556-558.
[2]吳行明.試論“濕”在乙型肝炎辨治中的地位[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1996,18(3):33-34.
[3]陳建章.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205.
[4]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893.
[5]單書健,陳子華.古今名醫(yī)臨證金鑒·黃疸脅痛臌脹(卷下)[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399.
[6]李勇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乙肝肝硬化腹水22例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4,25(1):123-125.
R575.2
:A
:1006-3250(2016)03-0381-02
2015-06-24
重慶市教委2012年度科學研究項目(KJ121802)
李勇華(1976-),男,副教授,副主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從事中西醫(yī)結合內科的臨床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