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鑫
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
獨立司法與媒體監(jiān)督的沖突與協(xié)調(diào)
宋鑫
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山東日照276826
摘要:21世紀的中國,司法與媒體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使得社會功能的發(fā)揮更加有力。但是,司法對媒體具有的與生俱來的排斥性的本能,而媒體對事件報道和評論的欲望具有天生的本性,以及兩者之間功能、實現(xiàn)過程、特點以及表現(xiàn)手法等的差異性成為了兩者之間尖銳矛盾和沖突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對獨立司法的運行和媒體監(jiān)督之間關系的問題的解決,成為人們愈來愈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獨立司法;媒體監(jiān)督;沖突協(xié)調(diào),良性互動
(一)司法機關的角色與定位
在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和省級國家權力機關擁有對立法權力的行使,而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擁有對司法權力的行使。所謂的司法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定的職權與程序?qū)μ帉υV訟案件處理適用于具體法律的專門活動,包括人民法院對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審判活動與人民檢察院對公訴案件的審查、起訴活動以及對刑事、民事、行政裁判的抗訴活動。
(二)新聞媒體的角色與定位
所謂新聞媒體,就是指對新聞、信息和知識進行傳播時的媒介和載體,具體包括了報刊、廣播、電視和不斷發(fā)展的計算機網(wǎng)絡等。
總的來說,媒體主要有三項功能:第一,新聞媒體具有宣傳功能。作為黨和政府“傳話筒”的媒體是十分重要的宣傳輿論工具,它可以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渠道對各種各樣的新事物進行報道和介紹,對信息進行傳播,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第二,新聞媒體具有引導功能。媒體在報道或評論時加以選擇和分析,可以對不良情緒進行化解,對社會穩(wěn)定加以維護,并引導人們前進中的問題正確看待。第三,新聞媒體具有監(jiān)督功能。所謂新聞媒體監(jiān)督,就是對各種違法、違紀的行為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傳播,尤其是報道、評論、揭露和抨擊國家公職人員所做出的違法、貪腐和濫用職權的行為。
另外,媒體在監(jiān)督時應當嚴格遵守自由性、典型性、真實性、及時性和有效性五項原則。
(一)理性審判與感性評價的沖突
在司法過程中,其“法不容情”的本質(zhì)屬性,要求必須堅持公平與公正。因此,任何非法律層面因素的介入都可能造成司法活動的正常運行。然而媒體在在對社會不正之風進行批判和對良好道德風尚的歌頌過程中,容易受到傳統(tǒng)風俗、社會道德等因素的影響,從而會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所以,當司法無私嚴苛的公平公正無法滿足媒體道德評判鮮明的感性色彩時,“媒介審判”的現(xiàn)象與沖突便產(chǎn)生了。
(二)封閉性與公開性的沖突
在司法活動中,其工作特性決定了有時不宜向社會外界披露公開的情況。但媒體卻具有強大威懾力和徹底的公開性。所以,當媒體擅自發(fā)布不宜披露的新聞消息時,司法程序正常的進行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很有可能會受到影響和侵犯。
(三)嚴謹性與轟動效應的沖突
司法活動是漫長而又復雜的,其過程也必須是嚴謹、公正的。一個案件從發(fā)生依始到審理的初期一直再到案子的最終判決所需要的時間也是路漫漫。但是媒體卻是在市場經(jīng)濟時代下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作為經(jīng)濟實體的新聞單位,喜聞樂見受喜愛的新聞產(chǎn)品是其生存與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當漫長復雜又嚴謹?shù)乃痉ㄓ錾献非笊鐣Z動效應的媒體時,難以忍受產(chǎn)生沖突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關門辦案與媒體審判的沖突
一方面,在司法活動中,司法機關經(jīng)常以獨立司法等借口以排除媒體的干擾,關門辦案保持神秘性。另一方面,媒體在對法治新聞進行報道時,有時會過分的追求轟動的效應,失去規(guī)范的新聞用語,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更有的為了宣揚媒體自由而失去了評論的公正立場,對被告的罪行和處罰進行主張和反對,從而將媒體審判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一)司法的運行
1.司法活動的過程應當最大限度向媒體公開
從權力來源上來看,司法與媒體之間體現(xiàn)的是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相遇時所產(chǎn)生的火花與對抗。既然言論自由所代表的公民基權利處于無可替代的優(yōu)越地位,這就意味著司法與媒體之間存在順序之分,媒體的自由也就應該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司法活動。所以,司法的獨立更應當符合民意,應當以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標準。兩者之間的沖突只是由于民眾的不理智和未審先判的成見對司法的獨立和審判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
2.司法對媒體不應當超過普通公民的限制
媒體是言論表達的重要國家權力,公民的權利過于國家權力,這也是民主社會法治的發(fā)展的基礎和必然要求。因此,媒體對司法進行監(jiān)督則是理所當然的。其次,公民表達言論自由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也就意味著媒體在報道時可以存在形式上的差異。最后,言論自由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不應當在形式上受到歧視。在審判時到場的人不能夠滿足審判席位足時,應當優(yōu)先被保證新聞媒體無可替代的地位。
3.完善司法程序,主動改變對媒體排斥的慣性
首先,在司法活動中,應當通過對自我的約束來避免媒體報道之中民眾的激情影響。例如立法上進行規(guī)定、在審判機制上進行改良、對陪審員資格進行考察等方式。其次,司法機關應當加強對媒體的親和力,協(xié)調(diào)與媒體之間的關系。努力將“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戰(zhàn)略相結(jié)合,邀請媒體走進司法機關,打破傳統(tǒng)“一對一”的采訪模式,將神秘的司法活動公布于大眾的視野之中。最后,法官可以在法律規(guī)定允許的范圍之內(nèi)向媒體提供案件的具體情況,針對媒體建立專門的新聞報道機構(gòu),自覺接受媒體的監(jiān)督,自覺公開庭審過程,傾聽來自社會的聲音。
(二)媒體的監(jiān)督
1.媒體監(jiān)督必須做到忠于法律,客觀報道,公正評論和適當站位。
媒體在對司法活動進行報道時,應當考慮到司法活動天生所具有的特殊性,應當尊重客觀事實以及嚴謹語言規(guī)范對案件進行報道。不偏袒當事人,不擅自揣測或越位進行報道,不借助輿論對司法活動產(chǎn)生不良影響。
2.加強對同新聞行業(yè)法律的規(guī)定,規(guī)范媒體的行為
對新聞行業(yè)加強法律規(guī)定,一方面,有利于保護新聞行業(yè)不受傷害,保障媒體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又可以給新聞行業(yè)設定一系防止濫用新聞自由、評論自由和侵害國家、社會、個人合法權益、濫用監(jiān)督權的強制性義務。
民意的法庭往往是封閉的,而真正的法庭卻應該是開放的?!恶R德里準則·導言》也才曾中提出:“媒體自由是表達自由的一部分,是民主社會實行法治的基礎。法官的責任是承認和實現(xiàn)言論自由,適用法律時作有利于言論自由的解釋”。在兩者矛盾的背后,實際上只是民眾的期望與法律運行現(xiàn)實的不協(xié)調(diào)。如果對這種不符的存在進行放任,那么無論從制度上對其進行何種程度的改變,在個案中依舊會有矛盾不斷爆發(fā)。我們不可以對制度層面的改進進行全面的否定,但對我國法律及其運作方式的社會基礎進行增強,不僅可以對獨立司法與媒體監(jiān)督間的矛盾減少有所幫助,對多為外國法制移植的立法現(xiàn)實下的我國,具有特殊的意義和振聾發(fā)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淵.媒體監(jiān)督與獨立司法的法理分析[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0(1).
[2]潘玉嬌.論大眾傳媒與司法沖突的根源及媒體自身的改進[J].東南傳播,2008(5).
[3]高一飛.司法與媒體:復雜而簡單的關系[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6(2).
中圖分類號:D926;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4-0133-02
作者簡介:宋鑫(1991-),女,漢族,山東濰坊人,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