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帆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
美國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保障立法考察與借鑒
范帆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摘要:一直以來,有關刑事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問題始終是世界范圍內的熱門話題,各國從立法、司法實踐上紛紛表明態(tài)度,不斷強化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的保護。隨著社會問題與矛盾的日益增多,一些法律職業(yè)者、學者和民眾發(fā)現在對訴訟程序中的“弱者”遮風避雨的同時,刑事案件中的“弱者”的訴訟權利逐漸不能適應懲戒犯罪、保障人權的需求。二十世紀后四十年,美國社會興起如何對待刑事被害人與被告人的爭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隨著民眾對嚴懲性犯罪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現代被害人運動日益高漲。在這一背景下,美國開展了一系列被害人支援活動,并通過了大量保障被害人權利的法案。其中,2004年《刑事被害人權利法》的出臺標志著美國刑事被害人保護立法達到了頂峰,同時也給予了其他國家在立法、司法實踐上的參考。我國應當借鑒美國刑事被害人保障立法的有益經驗,擴展傳統(tǒng)刑事被害人的定義,擴大刑事被害人刑事訴訟權利,從而實現對刑事被害人在程序上的有力保護。
關鍵詞:被害人;訴訟權利;立法
(一)立法進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美國國內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被害人運動。在這起運動中,要求增加被害人權利、提高被害人訴訟地位的提案紛至沓來,現代被害人權利保障被提上議程,與之相關的刑事法律制度改革也開始啟動。和我國相比,美國刑事被害人保障立法活動啟動較早。19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被害人與證人保護法》。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聯邦性的、專門旨在保障被害人權利的法律;1984年,美國頒布《聯邦犯罪被害人法》,其第二章對被害人權利做出了更明確的規(guī)定;1990年,新出臺的《被害人權利和賠償法》將聯邦犯罪被害人權利法案納入其中①,賦予了被害人知情權、求償權等七項重要程序性權利,同時要求政府發(fā)揮在被害人權利保障中的能動性。據統(tǒng)計,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50個州共通過了1000余件涉及被害人權利保障的立法,被害人運動獲得極大成功。這些立法不僅在實體法保障上和司法實踐中有效地提高了被害人的訴訟地位,確保了訴訟權利的真實有效,也推動了聯邦被害人權利法案形成的進程。
2004年,美國國會通過《刑事被害人權利法》(以下簡稱《被害人權利法》)。該法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對被害人權利保護最徹底的聯邦法律,標志著美國刑事被害人保護立法達到了頂峰?!侗缓θ藱嗬ā肺詹U充了1990年《被害人權利和賠償法》對被害人權利之規(guī)定,同時明確了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權利提供以及實施與救濟的限制。
(二)《被害人權利法》對被害人訴訟權利之保障
1.《被害人權利法》擴充了對被害人的定義
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guī)則》規(guī)定:被害人為被告人實施犯罪所針對的個人。而《被害人權利法》將犯罪被害人定義為“直接或以最接近的方式遭受犯罪侵害的人②”。如果被害人系未成年人、無資格、無行為能力或者已經死亡,其法定的監(jiān)護人或者不動產的代理人、家庭成員,以及法庭認為合適并加以指定的人可以取得被害人在第237章第3771節(jié)中的各項權利。這一規(guī)定直接擴大了犯罪對象的定義,在特別條件下從權利的享有上擴大了實際被害人的范圍。
2.《被害人權利法》對被害人訴訟權利之規(guī)定
相比于對被害人定義的擴充,《被害人權利法》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是其對被害人訴訟權利的規(guī)定。《被害人權利法》規(guī)定了以下犯罪被害人權利:(l)安全保障權:被害人有受到合理保護免受犯罪嫌疑人侵害的權利;(2)獲得通知權:對于涉及該項犯罪,或者被告人被釋放或逃逸的任何公開的法庭程序或者任何假釋程序,獲得合理、準確、及時通知的權利;(3)程序參與權:不得被隔離于任何前述法庭程序之外的權利,下列情況除外,即法庭在受到清晰而令人信服的證據之后,確定如果被害人在該法庭程序中聽到了其他證言,其證言將會發(fā)生實質性的改變;(4)意見聽取權:在聯邦地區(qū)法院涉及釋放、認罪、量刑的任何公開程序中,或者在任何假釋程序中,其意見被合理聽取的權利;(5)與公訴方合理商議權:與本案中的控方律師進行商議的合理權利;(6)獲得賠償權:根據法律獲得完全和及時賠償的權利;(7)避免不合理程序延誤的權利;(8)受到公平對待并且其人格尊嚴和隱私受到尊重的權利③。在權利的內容上,《被害人權利法》把對被害人的人身權保障問題提到了重要位置,力圖彌補憲法在偏向保護被告人人權的同時對被害人保護的缺失;同時完善了程序參與權、與公訴方合理商議權等已實施法律中規(guī)定的權利,使其適應刑事訴訟需求的更新,促進在程序上的落實。在權利的實現上,《被害人權利法》給予了刑事被害人充分的主動權,允許其主張權利和救濟,不再只是被動接受通知;還明確了權利提供以保障被害人的程序參與,以法律的形式對政府實行強制,規(guī)定政府以及涉及案件處理的其他相關人員應當盡其最大努力關注犯罪被害人被告知或者提供了其應當享有的權利④。
(一)我國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立法狀況
長期以來,我國都存在對刑事被害人保護的法律規(guī)范及現象,但尚未形成自成體系的法律制度。1979年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我國刑事訴訟實行以公訴為主、自訴為輔的犯罪追訴機制,對被害人的訴訟權利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規(guī)定,確立了被害人的訴訟參與人地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不足之處日益顯露,舊的法律規(guī)范顯然不能適應世界范圍內被害人權利保護運動的浪潮。在此背景下,1996年刑事訴訟法應運而生。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把被害人納入當事人的范疇內,使得被害人擁有與被告人幾近相同的訴訟地位和與之相對應的訴訟權利,力求被害人與被告人的權利得到合理的、適當的平衡。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完善了1996年刑事訴訟法關于附帶民事訴訟的規(guī)定,提供了被害人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可能性,也賦予了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申請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的權利。同時,《刑事訴訟法》在特別程序中規(guī)定了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在被害人自愿的情況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通過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的形式與被害人達成刑事和解協(xié)議,司法機關可據此做出從寬處罰的建議或決定。這一系列的規(guī)定與修訂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訴訟效率,節(jié)約司法資源,及時有效懲罰犯罪、解決矛盾,也是從被害人的訴求以及訴訟目的出發(fā),更好地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二)我國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保護存在缺陷
雖然我國立法上給予刑事被害人較為充分的訴訟權利,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立法仍然是刑事法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立法上,單從數量來看,刑事被告人的法定訴訟權利就遠遠低于刑事被告人。例如《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被告人有權在開庭前10日收到起訴書副本、有權向法院做最后陳述、對一審判決不服有權提出上訴等權利是刑事被害人不享有的;從權利的效力上看,雖然刑事被告人被賦予了一些與刑事被告人相對等的權利,賦予這些權利的法律效力卻不相等。例如刑事被告人申請法律援助的權利是由《刑事訴訟法》明文規(guī)定的,而將刑事被害人、自訴人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納入法律援助范圍是《法律援助條例》規(guī)定的,在效力及等級上明顯低于被告人法律援助權;從被害人特有訴訟權利上看,被害人應當享有的知情權等權利在現有法律中并未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由于我國實行公訴為主、自訴為輔的刑事訴訟機制,被害人很少能行盡法律賦予的訴訟權利,這就使得大量權利僅僅停留在法律條文的字里行間,而沒有被實際用來保護刑事被害人的權益。雖然《刑事訴訟法》賦予了刑事被害人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進行陳述、向被告人發(fā)問、向證人發(fā)問和質證、向法庭陳述意見等權利,但從現實庭審中可以看出,被害人很少能夠行駛上述權利。在多數情況下,被害人都是默默聽完整場庭審,發(fā)言機會甚少,法官僅從公訴人或其代理人的陳述中無法獲悉被害人真實意愿及想法,不利于達到審判的公正和對被害人權益的保障。
長期以來,我國都在為構建成熟完備的刑事被害人保護制度不斷摸索,且在程序性保護和實體性保護上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然而,不管是從真切的案例來看,還是從長遠的社會利益來看,進一步加強對被害人的保護是我國刑事訴訟領域十分緊迫的需求。盡管美國與中國在刑事訴訟制度上區(qū)別甚多,但其較為完備的被害人保護法律體系對我國被害人保護制度的完善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一)出臺專門性法律法規(guī)
目前,我國被害人訴訟權利統(tǒng)一規(guī)定于《刑事訴訟法》中,修正周期長,修改難度大的問題使得權利不能及時得到更新與補正。由于美國沒有專門的刑事訴訟法典,其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主要規(guī)定于刑事訴訟規(guī)則和專門性法律規(guī)范中。這不僅使了立法者能夠緊隨社會需求,及時對權利內容進行完善或推陳出新,同時也給被害人提供了更為開放的訴訟空間。筆者建議,在和《憲法》、《刑事訴訟法》不相沖突的前提下,我國應將被害人權利匯入專門性法律文件中,在現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并通過立法保障其公平合理適用。
(二)增設被害人訴訟權利
1.知情權
被害人作為刑事案件中的弱者,其受到的人身以及精神上的損害并不只是一次性的。對犯罪嫌疑人的不了解、對權利的一知半解、對案件處理的懵懂狀態(tài)都有可能使得被害人已經受損的權益不能得到及時填補,甚至造成來自犯罪嫌疑人的二次傷害。被害人的知情權,即被害人有對其訴訟權利義務、案件訴訟進展、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基本情況、量刑依據、羈押地點,假釋、釋放程序等獲得通知的權利。例如美國的被害人援助項目制度、24小時通知制度均可幫助被害人最大限度地及時、準確了解案件信息。保障被害人的知情權,不僅是實現程序正義、懲治犯罪的要求,也是撫慰被害人精神創(chuàng)傷,安撫被害人及其家屬的重要途徑。
2.建議權及監(jiān)督權
雖然1996年刑事訴訟法賦予了被害人訴訟當事人地位,但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的訴訟活動都以公訴機關為主導,被害人在實際庭審中參與程度不高,僅相當于證人的作用。應當賦予刑事被害人在刑事審判中的建議權和刑法執(zhí)行階段的監(jiān)督權,使被害人有權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量刑、釋放等程序提出自己的主張及建議,并參與刑罰執(zhí)行階段的監(jiān)督。(1)建議權。在我國,被害人很少可以在刑事審判過程中陳述意見、提出質疑,也不享有和被告人對應的最后陳述權。要肯定被害人的訴訟當事人地位,給予被害人講話的權利十分必要。我國應設立“被害者參與制度”⑤,允許被害人和與其直接有利益關系的人可以再庭審中詢問證人、質問被告、陳述求刑意見,使被害人能夠明確表達本人以及其他受害人對被告人可能受到刑罰的內容和程度的合理期待,以此作為法官判決的參考因素之一。(2)監(jiān)督權。給予被害人刑罰執(zhí)行階段的監(jiān)督權,也是給予被害人安全保障權的體現。尤其在假釋以及釋放程序中,允許被害人對罪犯的考核程序進行監(jiān)督,了解其悔罪情況、改造態(tài)度,減少被害人對罪犯出獄以及重入社會的恐懼。無論是建議權還是監(jiān)督權,都是被害人人格尊嚴權和人身安全權得到保障的體現。規(guī)定任何權利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被害人盡早走出陰影,積極參與到懲戒犯罪的活動中去。
“如果你是一個領導者,請耐心聽取申訴者所想;如果他要吐露心中委屈,請不要加以阻擋;可憐的人期待勝訴,渴望向你傾訴衷腸;申訴一旦受阻,人們便會追問:‘為何他會冷若冰霜?’不是所有申訴都會成功,但好的聽審能撫平心里的哀傷?!雹捱@首詩歌誕生于數千年前的古埃及,但人們期望通過訴訟達到的目標卻是千年來如一的。作為訴訟當事人之一的刑事被害人,其所受到的傷害是終生的,當然希望犯罪行為人能夠得到法律上、道德上應該得到的最嚴厲最絕望的懲罰。但是,一個公正的審判和一個眾望所歸的結果同樣重要。保障被害人的訴訟權利、明確其訴訟地位、肯定其合理的訴訟請求,在訴訟中給予被害人最公平的待遇是對一個受到身體和精神傷害的人最有效的慰藉。好的結果永遠值得等待,期待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完備的被害人訴訟權利保障制度能夠早日構建起來,推動刑事訴訟程序向更加嚴謹、正義行進。
[注釋]
①秦宗川.我國大陸地區(qū)刑事被害人保護制度論綱[J].時代法學,2014.
②美國<犯罪被害人權利法>第237章第3771節(jié)(e)款.
③美國<犯罪被害人權利法>第237章第3771節(jié)(a)款.
④美國<犯罪被害人權利法>第237章第3771節(jié)(c)款(1)項.
⑤[日]東野圭吾.虛無的十字架[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
⑥陳瑞華.看得見的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參考文獻]
[1][日]東野圭吾.虛無的十字架[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
[2]陳瑞華.看得見的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張娟芬.殺戮的艱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4]萬鄂湘,胡云紅.論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和救濟制度的完善[J].人民司法,2012.
[5]秦宗川.我國大陸地區(qū)刑事被害人保護制度論綱[J].時代法學,2014.
[6]秦策.正當程序原則與被害人利益的權衡——美國刑事被害人制度的變遷與啟示[J].訴訟法叢論,2006.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4-0066-03
作者簡介:范帆,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yè)本科生;指導教師:范海龍,吉林大學法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