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衛(wèi)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
曝光官員開房記錄是否構成侵權行為?
張青衛(wèi)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西安710063
摘要:近年來社會生活中相繼出現(xiàn)了諸多以曝光官員的開房記錄等隱私為手段進行反腐的案例,實有必要對這種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行為進行探究。本文首先提出,在實施反腐行為時,必須充分地尊重和保護涉嫌腐敗的官員的隱私。并進一步指出,將官員的開房記錄等隱私曝光到網(wǎng)絡空間的行為,是一種嚴重的侵權行為,理應承擔侵權責任。任何一個出于公心試圖進行網(wǎng)絡反腐的公民,都應當在法律觀念、責任觀念下理智地行動。
關鍵詞:網(wǎng)絡反腐;開房記錄;官員隱私;侵權行為
近年來,社會生活中相繼出現(xiàn)了諸多以在網(wǎng)絡上曝光官員隱私為手段進行“反腐”的案例。如重慶官員雷某某的不雅視頻被曝光事件、上海法官集體嫖娼被曝光事件、浙江永嘉官員被舉報后臥軌自殺事件等。在這些案例中,行為人為了反腐,不惜去調(diào)查、揭露官員的隱私,甚至將涉及相關官員隱私的開房記錄或視頻(本文通稱“開房記錄”)直接在網(wǎng)絡上曝光,有的最終還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后果。站在法學的角度,筆者認為我們實有必要深究這樣一個問題,即:這種行為到底是否構成侵權行為?弄清楚這樣一個問題,對于我們正確地認識、客觀地評判這種反腐行為在法律上的是與非,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反腐觀念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首先應該考慮:在反腐過程中,是否應該尊重和保護官員的隱私?這個問題是討論曝光官員之開房記錄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行為的一個重要前提。
如果初象地、不考慮具體語境地問該不該該保護涉腐官員的隱私,答案肯定是沒有懸念的。畢竟,一個人哪怕確實是腐敗分子、罪大惡極,他也有他合法、正當?shù)娜松頇嘁妫[私權、人格尊嚴權等等。他違法違紀、腐化墮落,我們可以依法去處理它、審判他,但他合法的權利,仍然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那種認為“貪腐人員無隱私”的觀點是錯誤的。但問題在于,一旦進入到反腐的語境中時,該不該尊重和保護官員的隱私,可能就成了一個問題。因為,如果涉嫌腐敗的官員的隱私容不得半點“侵犯”,國家機關也好,人民群眾也罷,都不能干涉、調(diào)查他的隱私,那反腐這一正義的事業(yè)可能就無法推進了。我們總不能全寄希望于違法犯罪、腐化墮落的官員向有關機關自首、坦白、交代吧!
就拿本文列舉的幾起案例來說,涉案的官員的開房記錄,雖然屬于個人隱私,但這些記錄同時也是他們涉嫌違法違紀的重要線索或者證據(jù)。如果不依靠這樣的線索、證據(jù),要想調(diào)查、證實、處理他們的違法違紀行為,可能將會面臨重大困難。
只是,盡管為了反腐的目的,我們可以干涉、調(diào)查官員的某些隱私,但我們在進行反腐行動的過程中,仍然要堅持對“涉腐官員”的隱私予以尊重和保護這樣一個理念。這是因為:
其一,涉嫌腐敗的官員享有受到平等關懷和尊重的權利。德沃金曾指出:任何人,如果自稱認真對待權利,就必須接受一些觀念。第一個就是人類尊嚴的觀念。這個觀念認為,承認一個人是人類社會完整的成員,同時又以與此不一致的方式來對待他,這樣的對待是極不公正的。第二個觀念是關于政治上的平等這個更熟悉的觀念。這個觀念認為,一個政治社會中的弱者,有權利享有他們的政府的關心和尊重;羅爾斯在論述正義的兩個原則時,也曾指出,正義的第一個原則就是“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他還指出:“一個正義社會中的公民擁有同樣的基本權利?!备鶕?jù)這些觀點,涉嫌腐敗的官員就理應享有受到平等尊重、關懷和保護的權利,他們的各種正當權利(包括隱私權),是應當受到與正常公民一樣平等的保護和對待的。
其二,有關國家機關在調(diào)查官員的違法違紀行為時,在手段、方式、程序上都應當符合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特別是,在調(diào)查、處理違法違紀的官員時,其必須按照法定程序辦事。法律程序的設置,一方面使涉嫌腐敗的官員必須面臨相應的處理,一方面也使得對他的處理,只能限于法紀的層面,并且處置他的主體必須遵守相關的法律程序。畢竟,誠如季衛(wèi)東教授所言:“程序的實質(zhì)是管理和決定的非人情化,其一切布置都是為了限制恣意、專斷和過度的裁量?!?/p>
其三,既然我們是為了反腐才去干涉、調(diào)查涉嫌腐敗的官員的隱私,那么,公民個人也好,國家機關也罷,其對官員的隱私進行調(diào)查和掌控的具體內(nèi)容,理應限定于與其腐敗行為或違法違紀行為相關的那部分隱私。如果我們調(diào)查、了解的是官員涉及腐敗的隱私,這種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說:官員對其這部分隱私?jīng)]有阻止他人、有關國家機關調(diào)查、披露的權利。因為這部分隱私可以說不純粹是一個“私”事,而是涉及到“公”事、公益。布蘭代斯和塞繆爾·D.沃倫曾指出:“隱私權并不禁止公開涉及公共利益或普遍利益的事項?!睆埼娘@教授也曾指出,“隱私不外乎‘隱’、‘私’二字,‘隱’就是不愿讓人知道、不便讓人知道的,如果他人知道便會傷害自我情感的事實;‘私’純粹屬于個人的、與他人無關的、不影響公眾利益的事實?!奔热徊皇撬绞拢蛘哒f,這些私事牽涉到了公共利益、人民的普遍利益,對這樣的隱私予以干涉就是正當?shù)?。反之,不講這個原則,為了反腐,不擇手段地去調(diào)查、監(jiān)控官員的一切隱私,就是非法的。
所以,可以明確的是:為了反腐,我們有權力(或權利)去干涉、調(diào)查官員的隱私。但是當我們實施具體的反腐行為時,我們同樣應當充分地尊重和保護涉嫌腐敗的官員的隱私。在反腐過程中,對官員隱私的干涉、調(diào)查是必須要受到限制的。
A·F·韋斯汀教授在《隱私與自由》一書中把隱私(權)形容為“個人、群體或機構要求由自己決定何時、怎樣、在什么程度上將有關自己的信息傳播給其他人的主張”。對此,彼得·斯坦、約翰·香德認為,“在對傳播信息或接觸信息進行控制這個意義上,如果侵犯隱私的受害人本身對此一無所知或反對也無濟于事,或者受害人本人同意侵犯其隱私的做法與法律相違背時,除了承認對隱私的侵犯的存在之外并沒有什么更多的辦法?!卑凑者@種觀點,只要未經(jīng)當事人同意,將其隱私予以披露和傳播,就是對其隱私的侵犯。
在雷某某事件、上海法官事件、永嘉官員被舉報事件這幾則案例中,相關的爆料人都有曝光官員開房記錄的行為。這樣的出于反腐目的的行為是否也侵犯了相應的官員的隱私權呢?
這個問題可能很難回答。如果僅從行為的方式來看,從構成要件的角度來看,將這樣的行為認定為侵權行為,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我們看到:從客觀行為來看,爆料人無一例外地在未經(jīng)他人同意的情況下,公開他人的隱私。并且有的行為人調(diào)查相關官員隱私的行為,本身就涉嫌違法犯罪;①從行為所導致的后果來看,涉案的官員無疑都被剝奪、侵犯了隱私,名譽受損且人格尊嚴受到了傷害(有的官員甚至因名譽受損,最終引發(fā)了悲劇);從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關系來看,二者之間確實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另外,行為人意圖曝光他人隱私的主觀心理也是存在的(盡管他們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反腐)。根據(jù)這些情況,將爆料人的行為看作是侵權行為,似乎并無不當。
但如果考慮到爆料人整個的行為的性質(zhì)、他們實施行為的最終目的,以及其行為可能產(chǎn)生的積極后果等,我們輕率地將他們的行為評價為侵權行為,或許是不妥當?shù)?。例如,永嘉官員事件中,二審判決書認為官員王某正是在被曝光后出現(xiàn)行為異常,最終造成自殺的嚴重后果,所以二被告人的網(wǎng)絡曝光行為與被害人的自殺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但是,如果官員王某沒有選擇自殺,沒有死亡,我們對黃某、繆某的行為又該如何評價呢?我們敢不敢不假思索地說他們存在侵權行為?恐怕不敢。
只是,不論我們懷有怎樣的同情心態(tài),怎樣把爆料人的行為與惡意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加以區(qū)別,怎樣強調(diào)爆料人行為的正當性,以及對社會的好處,我們在判斷其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行為時,必須拿事實說話,尊重事實本身。畢竟,誰也不能因為一個行為表面上看起來有好處,就對其可能導致的壞處不予關心甚至忽略。同樣,我們誰也不能因為爆料人的反腐行為符合我們的道德直覺(打擊壞人)和政治認同感(腐敗行為必須受到監(jiān)督和處置),就對其實施的反腐行為是否違反了相關法律不予關心。畢竟,誠如蘇力教授所言:“政治性或道德性的評價不應指導更不應替代法律的評價?!?/p>
在本文列舉的幾起案例中,行為人為了反腐,先是通過各種手段,包括跟蹤、偷拍、向有關人員調(diào)取監(jiān)控或信息等來獲取涉及官員私生活的開房記錄。隨后,他們將這樣的直接反映了官員的私生活的開房記錄直接發(fā)布到網(wǎng)絡空間。同時,為了引起轟動效應,起到更好的“反腐”效果,他們在公開這些記錄、視頻時都采取過一定的加工、“助力”手段,包括對圖片或視頻記錄進行剪輯,輔以文字描述或說明,在多個網(wǎng)站及社交平臺(如微博)上予以發(fā)布,以促進其爆料內(nèi)容的廣泛傳播。
如果我們說這些行為人獲取官員隱私的手段情有可原,尚且可以理解為是在收集官員涉嫌違法違紀的證據(jù),因而不能說是對官員隱私的侵犯。那么,行為人直接將官員的開房記錄發(fā)布到網(wǎng)絡空間、引起社會公眾廣泛關注的行為,就實在難以說是一種完全正當?shù)男袨椤r且從公布的開房記錄的具體內(nèi)容上說,這里面有些記錄的確是與社會風俗、倫理道德相悖的(如雷某某被他人偷拍的不雅視頻),實在不宜公開。這種行為,令當事人即涉事的官員,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陷入輿論漩渦,不得不面臨民眾的“公民審判”。甚至他們連保護自己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最起碼的人權都喪失了。不僅如此,他們對自己及自己的家人將會有怎樣的遭遇完全難以預測。這在一個法治國家是不能想象的。不得不說,這樣的反腐行為,無論在道德上具有怎樣的正當性,實際上是不當?shù)厍址噶斯賳T的隱私,是一種嚴重侵害了他人隱私的侵權行為,理應承擔侵權責任。②
實際上,以往我們對這種網(wǎng)絡曝光行為所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是缺乏清醒的認識的。學者邱瀟可針對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的名譽侵權曾指出:“比起傳統(tǒng)媒體,網(wǎng)絡傳播的快速性和廣泛性使侵權言論的傳播范圍更為廣泛,傳播速度極快,被侵權人受到的傷害也更大?!边@里雖然說的是名譽權,但侵犯官員的隱私,最先傷害的正是官員的名譽和人格尊嚴。而且這種傷害可能會影響他們今后的一生。試想,這些私生活隱私被他人曝光的官員,將來如何重新做人?如何面對他們今后的生活?
一直以來,筆者對這樣一種觀念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即:人民群眾享有通過網(wǎng)絡進行反腐的權利。德沃金曾指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當我們說某人有權利做某件事的時候,我們的含義是,如果別人干預他做這件事,那么這種干預是錯誤的,或者至少表明,如果為了證明干涉的合理性,你必須提出一些特別的理由。”在我國,盡管憲法和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人民群眾可以在網(wǎng)絡空間檢舉揭發(fā)違法違紀的官員,但在我們這樣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如若不允許公民通過網(wǎng)絡、媒體等途徑批評官員乃至揭露其腐敗行為,實際上是在禁錮言論自由。這將不利于整個社會形成批評、監(jiān)督國家機關和公務員群體的良好風尚,不利于整個反腐事業(yè)的推進和建立民主政治。
但是,有權利做某件事,不代表根據(jù)這種權利所做的事情都是對的?;魻柊秃站驮赋觯骸叭嗽谏鐣镄惺棺约旱臋嗬麘摲纳鐣顥l件和社會的需要——總之,應該服從公共福利。對整個聯(lián)合體有害的、對聯(lián)合體成員有害的行為就不是正當?shù)男袨?,而是濫用權利的行為?!蔽覈稇椃ā返谖迨粭l也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眲虞m將官員的開房記錄、不雅視頻等隱私發(fā)布到網(wǎng)絡空間,而不考慮這種行為是否會使涉事的官員遭受明顯不公正的后果,是否會對整個社會有不利影響,這樣的反腐行為,可以說是“將目的正義與手段正義混為一談”,實在有害無益。畢竟,為了反腐,我們絕不能無視法律和法治,我們絕不能以犧牲官員正當?shù)娜松頇嘁姘[私權、人格尊嚴權、生活安寧權等為代價進行反腐!
哈耶克曾說道:“自由不僅意味著個人擁有選擇的機會和承受選擇的負擔,它還意味著個人必須承擔自由行動的后果,并接受對自己行動的贊揚或非難。自由與責任不可分。”由此可以說明:任何一個出于公心試圖進行“網(wǎng)絡反腐”的公民,都應當在法律觀念、責任觀念下理智地行動,不要輕易曝光官員的開房記錄乃至其他隱私,除非我們在窮盡各種正當合法的途徑后別無它途。
[注釋]
①例如,永嘉官員被舉報后臥軌自殺事件中,行為人黃某、繆某獲取官員王某的開房記錄的行為,被法院判定為屬于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上海法官事件中,曝光人陳某某的跟蹤、偷拍行為,實際上涉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有關偷窺、偷拍他人隱私的規(guī)定.
②實際上,由于網(wǎng)絡爆料往往不受限制,很多爆料人的行為,除了會牽涉有關官員外,也會牽涉到其他一些人。如被舉報人的家屬、被誤傳為與貪腐有關的無辜者等。無辜者因為反腐事件的曝光被迫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之中,在生活和工作中承受著莫大的壓力。即便在網(wǎng)絡反腐事件淡化,網(wǎng)民關注熱點轉(zhuǎn)移后,隱私被暴露和名譽被侵害的影響仍會長久停留在被侵害者的現(xiàn)實生活中,并給其帶來巨大的精神傷害;張新寶,任彥.網(wǎng)絡反腐中的隱私權保護[J].法學研究,2013(6).
[參考文獻]
[1][美]羅納德·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M].信春鷹,吳玉章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265,252.
[2][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60-61.
[3]季衛(wèi)東.法治秩序的建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55.
[4][美]路易斯·D.布蘭代斯等.隱私權[M].宦盛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8.
[5]張文顯.權利與人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78.
[6][英]彼得·斯坦,約翰·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M].王獻平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269,270.
[7]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59.
[8]邱瀟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言論自由權與名譽權保護之均衡[J].東岳論叢,2012(7):170-171.
[9][法]霍爾巴赫.自然政治論[M].陳太先,眭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30.
[10]賴繼,師索.網(wǎng)絡反腐中的侵權行為及其規(guī)制——社會契約論替代路徑下的中立審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7):118.
[11][英]弗里德里?!W古斯特·哈耶克.自由憲章[M].楊玉生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07.
中圖分類號:D630;D9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4-0029-03
作者簡介:張青衛(wèi)(1991-),男,漢族,湖北荊門人,西北政法大學,2014級法學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