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嘉明
廣州市版權保護中心,廣東 廣州 510115
?
淺談建筑作品的著作權保護
莫嘉明
廣州市版權保護中心,廣東 廣州 510115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鎮(zhèn)化發(fā)展速度明顯加快,建筑業(yè)也隨之快速發(fā)展起來。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對外觀的藝術創(chuàng)新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而一個別具特色的建筑作品作為凝聚設計師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在保護建筑作品的同時,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并沒有明確把與建筑作品相關的建筑設計圖、建筑模型列入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本文在總結建筑作品保護相關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完善對策,旨在更有效的保護我國的建筑作品著作權。
建筑作品;著作權;保護范圍;完善對策
建筑作品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在建筑工程中形成的具備審美意義的工程產品,這類作品通常是通過實體建筑與立體空間、自然環(huán)境等的融合統(tǒng)一,從而使其擁有不僅可以滿足人們使用價值,還能夠達到藝術欣賞美感的建筑工程作品。
(一)形式要件
有作者思想或感情的表達,并且作品能夠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是構成建筑作品的形式要件。達到《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建筑作品作為著作權法所保護的對象,其作品是能夠被人仿造或是抄襲作者的智力成果,而作者在腦中還未表達出來的構思是不能夠被復制的,也就得不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二)實質要件
獨創(chuàng)性的衡量是判斷建筑作品是否成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的實質要件。筆者認為,獨創(chuàng)性包含兩個含義,一是作者獨立完成作品,二是作品有最低標準的創(chuàng)作成分。只有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才能被著作權法所保護。因此,對建筑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判斷應該適用“獨立完成+最低標準的創(chuàng)作”的標準。
(一)建筑作品的界定國內外不一致
現(xiàn)行著作權法規(guī)定,從法律條文字眼上看,我國對建筑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只限于對建筑物本身而言,也就是說在《著作權法》保護中并未規(guī)定對建筑過程中的建筑設計圖和建筑模型等智力成果的保護。而我國加入的《伯爾尼公約》中有明確規(guī)定,文學藝術作品中既包括建筑物本身,而且還包括與建筑工程有關的設計圖、草圖等建筑模型。因此,我國既然已經成為了《伯爾尼公約》的成員國,更加應該在建筑作品保護問題上與國際條約接軌,在《著作權法》修改中,明確把建筑設計圖和建筑模型列入建筑作品著作權保護的范疇內。
(二)建筑作品的客體保護范疇模糊
在我國建筑行業(yè)當中,建筑作品一般都不包含建筑設計圖和建筑模型。我國《著作權去》有關于產品設計圖以及產品模型的相關規(guī)定當中,我國的建筑設計圖和建筑模型可以據(jù)此受到我國的《著作權法》的相關保護,從字面上來看,這兩者之間是互補的,但同時這兩者之間也存在著某些問題。如果單純的將建筑設計圖和建筑模型與實際的建筑作品進行區(qū)分,并將其劃分到產品設計和模型產品中進行保護,這樣不能有效體現(xiàn)建筑作品的獨特性質。對于建筑作品,應該將其與相應的設計圖和模型產品進行統(tǒng)一保護,在很大程度上會給司法實踐中實際案件的審理過程提供有效的法理指導。
(一)完善建筑作品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規(guī)定
在我國《著作權法》中有相關條例明確規(guī)定一切文學藝術作品合理使用所采用的列舉式規(guī)范方法,在此基礎上,筆者建議對于涉及到建筑作品的條例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完善:首先就是對該條例進行目的上的限定,也就是在評判建筑作品是否合理使用的基礎上,增加非盈利性的總括性或列舉性目的限定,從而最大限度的避免因為概念界定有爭議而造成的違規(guī)行為;其次,就是將使用方式擴大化,在合理目的的前提下不僅僅限于臨摹、攝影、繪畫以及錄像這四種平面化的方式;最后,對建筑作品進行臨摹、攝影、繪畫以及錄像后所產生的圖片或其他載體,制作者把這些載體再使用時候,如果是用于商業(yè)目的而使用,應該要得到著作權人的同意,并且,應當把這種使用方式排除在合理使用的范疇內。
(二)完善建筑作品著作權登記制度
作品著作權登記制度對于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建筑作品的合法權利的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作品登記證書在一旦發(fā)生侵權行為時,能起到證據(jù)的作用,因此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提倡建筑作品著作權人積極開展作品著作權登記,從而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筆者同時認為,在對建筑作品登記過程中,必須要完善審查流程,著作權人應提供建筑作品的彩色照片或者視頻資料,登記審查人員應該根據(jù)整改感官判斷其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審美意義,并認真審查是否存在侵犯在先權利的基礎上,決定是否予以登記。此外還應完善建筑作品登記資料數(shù)據(jù)庫,以便對是否侵犯在先權利開展有效的判斷。
本文從建筑作品的著作權保護現(xiàn)狀著手,詳細分析了建筑作品著作權保護的顯示狀況和其中的不足之處,通過思考,對于存在的保護方面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便為更有效的完善我國建筑作品著作權法律保護的建議和對策。
[1]朱理.建筑作品著作權的侵權判定[J].法律適用,2010(7).
[2]王遷.論著作權法保護工業(yè)設計圖的界限[J].知識產權,2013(1).
[3]李丹.建筑作品著作權的特殊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D
A
莫嘉明(1982-),男,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學位,廣州市版權保護中心,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學。